《法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以银川能源学院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3
/ 2

《法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 ——以银川能源学院为例

刘兆侠 刘吉堂 金淼

银川能源学院 , 宁夏 银川 750105

摘要:《法学概论》是专门针对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阐述基础法学理论,普及法律基本知识的法学课程。作为银川能源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培养学生法治观念、法律素养和法律思维方式,使学生充分领会社会主义法的精神,认识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课程思政”融入《法学概论》课程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结合《法学概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提出《法学概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法学概论;教育教学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课程思政”其实质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是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因素,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合,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和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校内外专家协同联动的育人体系,促进实现从 “思政课程”主渠道育人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创造性转化。

《法学概论》法学通论课程是高校针对非法学专业大学生开设的通识课程,其内容包括: 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律、经济法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做好法制宣传教育,积极推动公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法学概论》课程,是贯彻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结合起来,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法学概论》课程开展“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法修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法学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还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在《法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的法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掌握基本的法学知识,正确且有效地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做好法制宣传教育,积极推动公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课程设置的目标要求。因而,《法学概论》课程教学应该坚持“法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原则,将知识目标与素质目标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在润物无声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法学概论》课程定位与思政教育契合度高

《法学概论》课程是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有关法学方面的通识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融入思政教育,既有助于学生认同法学的基本知识,形成法学情感,又能引导学生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学概论》作为非法学专业学生的通识课程,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涉及到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各个部门。法学课程具有天然的思政属性,通过《法学概论》的教学落实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也更具说服力。《法学概论》课程在性质和内容上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天然的密切联系,其本身便具有准思政课的属性,是非法学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理想平台。

(三)《法学概论》课程有助于非法学专业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观

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法律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水平。

我国当前正处于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学生由于认知和社会经验的局限性,容易犯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上的错误,如果学生在法治认知上出现错误,则会对国家的法治建设以及学生自身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法学概论》作为针对非法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法学课程,肩负着法律教育与情理教育的职能,必须承担起对非法学专业学生法治观念与道德信仰的教育工作,帮助其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观。

二、《法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索

《法学概论》作为非法学专业开设的通识课,其研究的内容涉及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各个部门。在保证完成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前提下,如何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统一,真正能够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就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

(一)课程思政元素充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银川能源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宁夏、辐射周边,面向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备扎实的社会工作理论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能够在民政部门、社会组织、社区等领域从事社会服务、社区管理、司法矫正等方面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由此可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思政元素欠缺。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价值的引领,实现教育的育人功能。首先必须要在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上有所体现,要将课程思政元素充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准确的分析学生情况

大学生处于思想发展逐渐成熟阶段,抽象的思维能力不断的增强。在课堂教学中,他们最反感的就是空洞的说教,要求有趣味、有深度的课堂学习活动。以银川能源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为例,学生将来就业主要集中在民政、社会组织、社区等领域,职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必须具备更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法学概论》课程中所开展的思政教学活动,必须与学生的需求和认知相适应,必须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才能使得学生对课程思政产生认同感。

(三)强化《法学概论》课程教学设计,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根据《法学概论》的内容,该课程包括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法、国际法等内容。根据每一章节的教学重难点可以选择融入:中国优秀的传统法律文化、民族文化、社会责任、党的领导、人民主权、社会公平正义、程序思维、规则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和平发展、全球伙伴、国际治理、维护主权、大国风范等思政元素,通过各个部分的知识点,选择恰当的背景材料、案例,润物无声的融入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结合。

《法学概论》课程中思政资源非常丰富,每个内容都具有深入挖掘的空间。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引领之下,教师需要做全面的考量,将《法学概论》中所包含的知识和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切实找到最贴切的融合点,潜移默化地将课程思政元素与《法学概论》教学内容巧妙地结合,使《法学概论》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德法兼修的目标。

(四)丰富思政教学方式

传统的法学教学大多数是依靠教师的课堂讲授,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和疲倦,要使思政内容融入《法学概论》的教学中达到最佳的效果,就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打造多元化教学方法,注重对雨课堂、课堂派软件的应用来发布任务、批改作业、师生交流。在课前将融入思政元素的材料在教学软件上发布,使学生有准备的进入课堂。互动材料选取法律热点问题和法律经典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行价值引领。

(五)构建《法学概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法学概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突出课程思政在考核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实施“N+1+1”过程考试考核制度,“N”包括案例分析、课堂表现等,两个“1”分别代表课堂笔记和期末考试。“N+1+1”过程考试考核制度,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两方面的考核,其中案例综合分析报告和课后作业以思政内容为主,突出课程思政在考核中的地位。

三、结语

《法学概论》课程的思政教育是一个长期和系统的育人工程。课程思政导向下的《法学概论》教学改革,教师要不断的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有机的融入《法学概论》的教学中,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法治理念,全方位立体设计教学,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从而达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金玉.法学通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探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9(5)

[2] 曹静.浅析《法学概论》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建设[J].华东纸业,2020(1)

[3] 罗云方,杨震.行政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探析[J].法制与社会,2020(4)

[4] 王丽晖.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 “宪法学”教学改革探索[J].山东教育,2020(7)

[5] 刘伟琦.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新理路: 法治中国情怀培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10)

[6] 徐 骏,杨 晨.课程思政模式探索的理念与实践[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2021(6)

[7] 张烁 .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 把思想

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N]. 人民日报,2016-12-09(001).

[8]连洁.建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7,( 08)

基金项目:宁夏自治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成果

成果名称:银川能源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

立项文件:宁教高办[2019]45

项目编号:nxbjg-10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