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十四节气,提升小学生读写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5
/ 2

基于二十四节气,提升小学生读写能力

王建平

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古现中心小学,山东烟台 264006

摘要:传统文化是我国的优秀文化成分,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结晶,它是小学生重要的文化教育内容,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坚守民族理念与文化自信,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手段。因此,在小学基础教育中,要增加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基于此,本文对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作出研究,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在2016年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二十四节气知识,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稳定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读写能力,帮助他们提升文化自信心,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小学语文;读写能力

二十四节气包含的内容很广泛,既有故事、诗词,还有谚语、习俗等,基于此,老师可以开展相关文化内容的读写活动,引导学生切身感受到季节的变化,体会二十四节气与我们生活和学习紧密相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感受到文化传统中二十四节气的精髓,最终实现语文读写能力的提升。

一、对二十四节气的由来进行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物候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歌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中便有了。经过学习,孩子们都能够对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说出来,但是对于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大部分学生说不出个所以然。基于此,我们可以查阅相关材料,将每个节气的时间、由来和相关故事等做出汇编整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节气。

比如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通常在阳历6月5日到7日之间,芒种的“芒”,说的是麦类等有芒植物的丰收,“种”说的是谷黍类作物的播种时间。可见,“芒种”就是忙碌的种植,表示农民们开始了忙碌的田间农作。谚语中也写到:“芒种芒种,连收带种”。也是这个寓意。在这个节气中,孩子们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历,去实地考察,尤其是北方地区在收获麦子,走在麦田附近,都可以闻到甜甜的麦香味。在农田里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劳作景象。如此,孩子们便会对芒种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了解。

古人将一年分成了72候,五日为一候,具体通过鸟兽草木等变化来说明月令的演变。这些物候多是气象、水温、地温、土壤、地表、动植物等出现变化为标志。这是我国古人长期生产与生活的总结,也是古代农业、天文学、气象学、气候学等重要研究成果。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一到学生观察每个节气的物候变化,可以到公园、农田、校园等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并且可以找找每个节气中三五个物候变化,以此增加自身的学习。如节气白露有着白露三候的说法:“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的就是白露节气到了后,鸿雁往南飞,五天后燕子等候鸟也南飞,十天后百鸟开始储藏食物,准备过冬。这些物候变化,学生们在生活中都可以细心观察到。

二十四节气是人们对生活与自然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可以结合北方地区,汇总整理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故事、诗词、谚语和习俗等,进而帮助学生掌握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里,孩子们可以跟着节气去观察自然、感受自然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对应的节气活动,如清明踏青、谷雨赏花、寒露更高等。在这样的体验中小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大自然的变化,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体会到节气的价值。

二、诵读诗词名句,感受节气的美好

很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关于节气的诗词。如宋代诗人徐铉的《七绝苏醒》中:“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阳带客归。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说的就是春分时节,落雨飘洒,雨声细微,杨柳岸斜风吹拂,带回远方的客人。这个时令北方来的晚些,但不知此时南方早已草长莺飞,花红柳绿了。这既描写了春分节气景物特点,也指出了南北方差异。这样的阅读便非常适合学生,能提升学习兴趣,提高读写能力。

在节气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每个节气选一两首诗词,引导学生展开诵读,体会诗句含义,感受诗词意境,体会节气变化与四季轮回。正所谓春夜喜雨,夏日纳凉,秋风习习,冬雪忽至。为激发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兴趣,我们还可以涉及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节气手工制作、节气诗词朗诵、节气劳动实践、节气作文创作等,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尽情享受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熏陶。


三、学习节气谚语,体验农事快乐

谚语言简意赅,是劳动人们的生活与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的谚语都和节气变化相关。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讲的就是农民伯伯种麦子的时间,白露太早,寒露太晚,只有秋分节气种麦子正合适。再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清明节前后在家里找一个花盆,种自己喜欢的植物,观察植物变化并记录自己的心情。这样的实践作业,能够引导学生亲自实践,感受劳动与植物成长的快乐。同时,这个过程要求学生们记录下来,以此提升写作水平。有个学生便是这样创作的:“今年的清明节气和以往不同,雨量很少,几乎没有,我摸了摸地里的泥土,干巴巴的。于是,我学着爷爷的样子,给我的西瓜小苗根部浇水。半小时后,无精打采的小苗,好像吃了大餐一样,立刻有了生机。只见它们悄悄地抬起头,笑着对我说谢谢,我也不由得笑着对天空说了声谢谢,因为只有经历了磨难的西瓜苗才能结出甘甜的西瓜。”如此,在表达快乐,分享高兴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作文写作能力。

四、借助节气习俗,记录生活中的美好时刻

语文教学在具备知识性的同时,还应该有着丰富的实践性,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语文水平。可见,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带着孩子们体验节气习俗,在听说读写中学会观察、表达与语言组织,同时以体会的形式总结书写,进而获得较好的审美体验。

如冬至节气,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们学习冬至的由来,体会物候变化与诗词谚语,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了解冬至。还可以带着学生在教室一起体验包饺子,体会包饺子的快乐与冬至习俗。有个学生有如下记录:“时间一到,老师们说开始,同学们便风风火火的忙起来了,白白的面皮在稚嫩的小手中跳跃。有的同学动作娴熟,一边转动饺子皮,一边擀,而且力道均匀,一会就能做出一个又大又匀称的饺子皮。我也想学习她的样子,但是擀出的皮太厚,还需要慢慢的精工雕琢,虽然很慢,但最后还是很满意。我又小心翼翼地左手托着皮,右手放上馅,然后对折面皮,两手捏边,饺子成功!没多久,盖子上有着满满的各式各样的饺子。”如此实践互动,必然会给孩子们的童年生活留下深刻影响。在他们体验到冬至吃饺子、提高包饺子技能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特有魅力。

结语

二十四节气源于生活,是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和我们现在的生活也紧密相连。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加入较多的如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成分,以此提升小学生的读写能力,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载体,提升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加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极大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挽牢,二十四节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J】,新课程,2017,11

【2】于飞飞,以二十四节气为载体开展主题教学的实践【J】,教学月刊,2018,15

【3】高卫欣,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策略【J】,甘肃教育,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