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性朗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7
/ 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性朗读研究

孙丽梅

齐齐哈尔市建华区新江小学 齐齐哈尔市 161006

摘要:通过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摸底,了解在朗读的方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制定目标、激发兴趣,培养朗读习惯。指导有感情地读,采用多种朗读指导方式,促使学生逐步掌握朗读的技能。总结经验,提高朗读教学效益。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朗读研究

1. 语文教学中朗读现状

朗读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一个基础且重要的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施行,每个学段对朗读教学的要求也有了明确的规定,教师在组织朗读教学时首先要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制定出可操作的教学策略。通过笔者一线教学实践及观察来看,目前在语文课堂中,一线教师对于朗读教学的目标与方法都比较模糊,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显得无从下手。由此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为核心问题。

2. 朗读对于语文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小学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至关重要。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语感,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他们易于接受文学形式,意境优美、语言富有节奏和韵律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形式,作者在创作时会反复修改、朗读,感受到其中语言的特色,提高语言修养,增强语感。

(2)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课文内容很多都充满想象力,朗读也要通过想象理解作者所描绘的世界,才能心领神会。朗读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散发思维,发挥想象,帮助学生抓住文中能够展开的具体事物,想象的展开往往分三种情况:一是作者借以抒发感情的意象;二是能够描写景物的精练的词语;三是根据文中的内容进行巧妙自然的联想。

(3)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朗读是熟悉课文的第一步,经过反复朗读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背景经验,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在朗读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大脑的思考,不仅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到字里行间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而且使学生能够获得深刻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教师要重视朗读教学的作用,特别是小学生,朗读使大脑的注意力全部集中起来,小学生的语言正处于口语向书面语的转换这一关键时期,如果只注重训练学生的默读,就体会不到文章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增强不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一篇好的课文不仅具很美的意象,而且还会营造优美的意境,当学生读懂了这些课文内容,就理解了课文内容语言的奥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理解能力。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力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了学生的朗读,想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朗诵以及背诵都是帮助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的训练方法,课文内容中的遣词造句都是简短而简练的,学生更容易了解文章的意思,领略其中的情趣和品味其中的意境,而且能够很快的掌握诗句中的词汇,由于语言的精练,学生也更容易记忆生动优美的句子,无形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从学习到的各类词汇中扩充了知识,也从这类词汇的运用中增强了联想,这样他们的词汇量更充实了,课文内容语言的简短和简练符合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学生也可以从课文内容的语言的表达中学会表达的技巧,自然而然他们的表达能力就会提高了。

3.朗读教学方法研究

(1)针对不同文本精准指导

小学语文课本涉及到的文本题材有古诗、文言文、记叙文、童话等,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根据文本特点进行精准指导,让学生明确不同文本的朗读方法,并根据课文题材拓展相关的文章,丰富学生的朗读内容。朗读需抓住线索,了解整篇记叙文情感。

(2)理解文本内容

朗读是指清清楚楚的高声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的起点和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一定要让自己的学生在朗读带着问题有感情的通读课文。

理解是朗读的基础,朗读时只有理解了朗读内容,才能够更好的传达情意,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应该清晰地知道自己朗读的目的及内容,知道自己为什么朗读,自己朗读的内容是什么,在朗读的过程中带着问题进行朗读,并在朗读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不仅用口朗读还要用心思考,从而懂得文章所要讲述的内容,会让朗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们边朗读边思考刚才的问题,能够增强学生朗读的热情,让学生越读越想读,在读的过程中将自己置身于课文之中。

(3)多种朗读形式

教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的题材选择合适的朗读形式,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的形式越是贴近他们的年龄特点越能够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分角色朗读是根据课文内容选举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将课文内容所蕴含的情感绘声绘色的读出来。分组朗读可以激发朗读兴趣,教师在在分组的时候可以按座位分组,可以分为大组,也可以分成小组,分好组后,每个组的组员给自己的组起个引人注目的名字,让不同的组之间进行竞争,教师可以给学生一组读一句或一小段,轮着读;可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和竞争意识,老师对小组的情况进行一个月总结。

(4)教师引导

要增强学生朗读兴趣和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教师在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评价时,首先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激发学生的朗读信心;其次不能单一评论好,很好,非常好,应该丰富自己的评价语,让学生在你丰富的评价语上有美的享受。比如当学生朗读得十分精彩时,教师可充满激情地评价:“你把这篇文章的精髓,用你独特的朗读表现了出来,老师为你骄傲。丰富的评价语不仅提高了学生朗读的自信心,也让其他同学学会了如何用丰富的语言评价。从语言上给予他们鼓励,找到他们身上的发光点,消除害怕心理。

(5)增加时间培养习惯

教学中,依据学生学龄状况、教材的特点设计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培养学生课上的朗读情调,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朗读,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大量的时间练习学生的朗读、诵读,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读出韵味和特色。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学习的主动性,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利用充分的时间和不一样的方式细细品味其中的思想感情,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带动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养成爱学习,爱思考的好习惯。

(6)提高朗读效率

由于现在学生在学习方面缺乏自觉性,教师若不检查自己布置下的每项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就会偷工减料、敷衍了事,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为了将朗读检查落到实处,教师可以不定时的举行课文朗读比赛活动或者是亲子朗读活动,对学生一段时间的朗读情况进行检查,检测学生是否朗读,将布置的朗读任务落实到位,提高学生朗读效率。教师可以经常举行比赛,并设有一定的奖项,让喜欢朗读的学生从中尝到甜头,并通过喜欢朗读的学生带动不喜欢朗读的学生,家长在平时生活中可以带学生多参加关于朗读的活动或者是陪学生观看关于朗读的节目。

4. 结语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原则,明确不同文本的朗读方法,精准指导;理解朗读内容,增强热情;巧用朗读评价,增加信心;增加朗读时间,培养习惯;落实朗读任务,提高效率。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学生主体、教师引导。

参考文献

[1]李丹.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成长——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分析[J].祖国,2018(6).

[2]卢金爱.论小学语文课文朗读与情感感悟的结合[J].新课程(小学), 2018(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