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社会适应性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09
/ 2

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社会适应性的研究

姜房林

荣成市青山路实验幼儿园 264300

摘要:本文将从幼小衔接视角下探究幼儿的社会适应性,通过实践观察幼儿在一定时间内的行为、交流和自我约束等方面,研究幼儿这一时期适应社会行为的特点,提出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幼儿适应社会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儿;社会适应性

引言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接洽过度,如何让幼儿顺利通过这个阶段,一直都是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何更好的帮助幼儿做好入小准备,特别是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准备,有利于幼儿更好的适应小学环境。让幼儿适应小学教育,提升幼儿的社会适应性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切入点,幼儿进入小学之前,如果社会适应性方面准备不够,对于幼小顺利衔接是有一定影响的。很多幼儿到小学后都不能很好的适应小学环境,这并不是幼儿智商不够,而是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是学前教育欠缺社会适应性培养的后果。因此,通过分析幼儿入小前的现状和老师对于幼儿社会适应性方面的观点,阐述如何帮助幼儿提升社会适应性,以及更好的适应小学学习环境的准备。

1社会适应性差异分析

1.1差异性影响

在幼儿教育中,幼教是幼儿最重要的老师,不仅是导师,更充当了“父母亲”的角色,照顾幼儿的日常生活,而入小学之后,老师的角色发生了转换,他们更加在意幼儿的学习方面。所以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差异性对于幼儿的影响非常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环境的不同,这种直接性差异是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之间必须要经历的。主要表现在师生关系的不同,在入小之后,老师会更偏重学习,不会过多的去关注学生的生活问题;其次是学习内容的不同,学前教育学的主要是开发智力、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这种变化导致的是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大,心理适应也变得困难;还有就是小学的上课时间会相对紧凑,约束性变严,对于刚入小的幼儿来说是一个挑战。

1.2幼儿自身对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每个幼儿都是单独的个体,不同的家庭教育、生活环境等各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和生理。这种自身的差异性也是幼儿社会适应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很多幼儿在小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增长智力的一面,比如对玩具和对自然世界的好奇,甚至是多了很多为什么,这些都是幼儿求知本能的体现,说明幼儿的思维已经开始发展,幼儿的性格也在形成。这些不同的表现和变化,都影响着幼儿以后的社会适应性。

2培养幼儿社会适应性的具体方式

2.1注重幼儿的自理能力培养

在幼儿进入小学阶段,各个方面都要求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幼儿进入小学的必备条件。所以在学前教育阶段要注重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如整理书包,清理个人区域的卫生等。

幼儿的生活自理,指的是幼儿可以对自己的生活、时间进行自我的安排和规划,懂得按照正常方式,照顾自己的生活。幼儿的自理行为主要为:日常吃饭、卫生自理等。

幼儿的日常饮食是指幼儿在幼儿园内吃饭时可以独立完成,不需要老师及其他人帮助的行为。幼儿基本在第三年学前教育的时期基本可以完成的很好,经调查有五分之四的幼儿可以独自吃饭、剩下五分之一的幼儿还是需要老师的提醒和督促才可以完成;还有极个别的幼儿吃饭会比较困难。

2.2幼儿的生活自理

幼儿的生活自理,这里指的是大小便和个人卫生的行为,在幼儿有上厕所的冲动时,可以自己去卫生间完成大小便,不用其他人的提醒,可以完全凭自己的意识去排便。经调查证明在大班时期的幼儿,基本百分之八十的幼儿可以做到这点,剩下的百分之二十还是需要大人的提醒才可以。

幼儿的个人卫生是指幼儿关于自己的桌面以及吃饭的时候可以保持干净、在吃完饭之后也可以将自己的餐具,包括擦嘴的纸巾放到老师要求放置的位置,在睡觉的时候可以将鞋子主动脱下放在地上,午休之后可以将自己的被子摆放整齐。经调查显示,大班时期的幼儿百分之80的幼儿可以做好这一点,百分之10的幼儿需要在大人的提醒下完成,而最后剩下的百分之10的幼儿没有养成自我卫生处理的习惯。通过安排学生做这些日常的事情,可以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为以后小学的环境转换奠定基础。

2.3注重幼儿的交流能力培养

学前阶段属于幼儿各方面形成期,行为习惯、性格等,因此要想让幼儿以后更好的适应小学的环境,就要从幼儿期,注重幼儿的交流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感受到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的快乐,以及有人分享的乐趣。

幼儿时期的交往主要表现在幼儿和幼儿之间、幼儿和家长之间、幼儿和老师之间的情感和行为的交流。本文所探讨的是幼儿自身的体验和经验的积累,这属于一个比较漫长的形成过程,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同伴交往来表现,瑞士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拥有和谐的同伴关系群有利于促进个人的社会适应性发展,是幼儿逐步成长成熟化的重要途径;幼儿和同伴相处的特点有:大多数的幼儿可以做到主动和同伴分享交流。个别的则是被动的交流。不过这个时期的幼儿在相互产生矛盾的时候,一大部分的幼儿还是选择通过老师来解决问题,少部分幼儿可以自行的和同伴沟通来独立的解决。幼儿交流能力的提升,会使得师生关系甚至是教学环境更加的和谐,沟通能力的提升,也会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因此老师应该更加注重幼儿这方面的培养。

2.4注重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

在日常的学前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需要幼儿组队完成的游戏,带着幼儿们一起体验,比如:老鹰抓小鸡、丢手巾等。让幼儿初步懂得和小伙伴一起合作的乐趣,在快乐中体验真谛,通过这种游戏,调动积极性,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为日后的学习做好基础。老师应该通过创设情境活动,让幼儿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对幼儿来说是合作意识的挖掘,让幼儿开始有了集体合作的意识,初步感受到个人存在对于集体的意义。

3注重培养幼儿的主观思考能力

幼儿在学前教育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主观性的表现,例如:他会告诉家里人,自己喜欢哪件衣服、哪双鞋子,看电视的时候会觉得电视中的人物或者景色很漂亮等等,这些都是幼儿主观性的体现。作为老师和家长,要注重幼儿的主观意识的培养,因为这是幼儿思维的一种成长方式,幼儿通过自己眼睛看到的,鼻子闻到等方式,做了客观的评价,这种评价是幼儿经过自身的思考和潜意识里的对比才得出的结果。这种思维性的主观表达是幼儿成长的一种表现,老师要适当的进行鼓励,让他们从小养成勇于表达的性格。

4加强幼教的素质培养

幼儿的良好教育都离不开老师的精心培养,同时也是做好幼儿到小学顺利衔接的保障,因此,幼教需要严格要求自己,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准,了解幼儿的心理,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幼儿更好的成长和学习。作为幼教,需要为幼儿营造一个健康轻松的学习环境,作为幼教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适当的放手,给幼儿们自己动手的机会,多鼓励幼儿自己做,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结语

从幼儿到小学的,无论是幼儿自身,还是学习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家长要明白每个阶段对于幼儿的重心要求。针对将要面对的差异性进行对应的教育,对于不同的幼儿其社会适应性也存在差异,老师也要和家长及时沟通,做好对应的教育方式。总的来说,对幼小衔接视角下的社会适应性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曹楠,吴荔红.澄清与化解:基于家长视角对幼小衔接现实困惑的思考[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1(10):110-116.

[2]李欢.浅谈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园的常规培养[J].文渊(中学版),2021(07):1866.

[3]钱丹珍.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人际关系培养策略[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