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整本书阅读—以《围城》的钱氏修辞艺术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09
/ 3

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整本书阅读—以《围城》的钱氏修辞艺术为例

尹环

江苏省黄埭中学

内容摘要:《围城》的辛辣是婉转的,高超的讽刺、奇妙的譬喻构成了小说独特的风格。钱钟书有尖锐的眼光和愤世嫉俗的情感,他在辛辣的喜剧氛围中带给我们足够的悲凉气氛。他的幽默是一种俏皮而精致、睿智而含蓄的学者式的幽默,知识性和趣味性并存的幽默;他的语言修辞不仅是趣味的增设,更使得小说有着发人深省的思想力量。

关键词:《围城》;比喻;辛辣


年轻时读《围城》曾经对钱钟书充满了偏见。认为他满篇堆砌刻意而矫揉造作的比喻,仿佛是哗众取宠的滑稽演员,闷在屋子里沉思数日,终于憋出一个包袱,迫不及待地要冲上台去卖弄一番,生怕众人听不到自己的幽默。中年时重读《围城》,我沉默继而汗出了。原来那些“不入眼”的讽刺,现在读来竟暗暗惊惧自身与方鸿渐形影般的重叠。钱钟书是真正的大师,他太过了解我们自身,而且他能写出世间人。不仅是世间人卑微鄙陋的内心,虚荣而懒惰甚至是虚伪而无赖的性情,他还道出了我们无法摆脱的世俗的桎梏。和方鸿渐一样,我们机械地度过了人生的四大板块:教育、爱情、事业、婚姻。方鸿渐逐步走向失落空洞,以至于自我人格的彻底坍塌。对于人生这四大环节,他所有的追求以完全的溃败告终。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

钱钟书调侃“芸芸众生”,字里行间全是对我们所过的无常而平庸的人生的嘲笑。他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各色男女的丑态,仿佛有一群群的演员上了台,对着我们表演起了我们自己。而导演钱钟书就在台下暗暗地发笑。

所以再读《围城》,常常觉得有一种戏剧的意味,这又使我更加原谅了他种类繁多的修辞手法,毕竟莎士比亚的剧本也是这般浮夸的。

其实绝不只是钱钟书能够洞悉我们人生的悲哀,只是钱钟书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够将这种可笑的悲哀表现出来且又比别人表现得更加形象,这就得益于他高超的修辞艺术了。

我们从《围城》中得到的共鸣是用文字说不尽的,钱钟书的辛辣其实并不是直接的,他没有在文中狠狠地打人耳光,相反,《围城》其实是委婉的,因为他各类的比喻与讽刺无一不粉饰了背后的实话,需要读者自己去思考作者的意思,自己把脸伸过去挨这一记记辛辣的耳光。

一、辛辣譬喻,深刻诙谐

首先《围城》这个题目是个象征的手法,也是该书运用的最大的一个比喻,最大的一个讽刺。钱钟书选择在一个诗酒会上,通过谈话引出小说的主题。 在这个诗酒会上褚慎明引用罗素的话“罗素说:‘他引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苏文纨也说:“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这是将婚姻比喻成具体的鸟笼、城堡,“被围困的城堡”又表现出一种混乱与矛盾。拼了命想挤进城堡的万千男女与体会过婚姻之苦的欲逃却又摆脱不得的夫妇冲突与尴尬,这样的状况用“围城”来比喻十分传神。不仅是婚姻,职业也是一座围城,同样的,人生乃至社会都是一座围城,人的活动,常常表现出一种“悖反”状态。钱钟书揭示了人生处在不可逃脱的困境之中,不是个人如此,整个人类社会都处于“围城”的状态。“围城”不仅象征了人在婚姻、事业上的挣扎与幻灭一路上艰难的历程和矛盾心态,是人类生命状态的一种高度艺术概括。

据统计,钱钟书在《围城》所用比喻多达七百余处,旁征博引,博古通今,多到让人觉得有些卖弄的气息。亚理士多德曾经说过:“比喻是天才的标识。”,大概钱钟书就是这么要求自己的吧。毕竟他自己也曾说:“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

(一)新奇独特,啼笑皆非

钱钟书所用的本体与喻体的联系都是新鲜的、独特的。他在在《谈<拉奥孔>》中提到:“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因素: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就彼此无法合拢;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不合,不能相比;两者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

“ (方鸿渐)想这是撒一个玻璃质的谎,又脆薄,又明亮,汽车夫定在暗笑。” 、“亏得作官的人栽跟斗,宛如猫从高处掉下来。”、“(王美玉)满嘴鲜红的牙根肉,块垒不平像侠客的胸襟。”这一类的比喻是正常人绞尽了脑汁也想不到的类型,特别是牙根肉和侠客的胸襟根本就是毫无联系的事物。这就使得他的比喻往往出人意料,总给人一种惊喜之感,还要回头细细思索一番本身差别很大的本体喻体之间隐藏的联系。

钱钟书总喜欢用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比喻来形容各式各样的人,比如赵辛楣与方鸿渐第一次相见: “赵辛楣和鸿渐拉拉手,傲兀地把他从头到脚看一下,好像鸿渐是页一览而尽的大字幼稚园的读本。”赵辛楣把他假想成情敌的嫉妒而又蔑视的复杂感情一下子就被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方老先生因为拒绝了本县汉奸的引诱,有家难归,而政府并没给他什么名义,觉得他爱国而国不爱他,大有青年守节的孀妇不见宠于翁姑的怨抑。”“爱困热情”与青年孀妇的“守节”等同起来,有着强烈的讽刺效果。

“李梅亭多喝了几杯酒,人全活过来了,适才不过是立春里的爬虫,现在竟是端午左右的爬虫了。”作者的想象力是十分惊人的,爬虫和喝得熏熏的李梅亭联系在一起是多么形象而令人发笑啊!

“褚哲学家害眼馋痨地看着苏小姐,大眼珠仿佛哲学家谢林的‘绝对观念’,像‘手枪里的弹出的子弹’,险的突出眼眶,迸碎眼睛”,比喻与夸张联用,假哲学家道貌岸然的神色跃然纸上,下流肮脏的灵魂展露无遗。

(二)冷眼鞭挞,一针见血

当然,小说中更多的还是以社会现象作喻体的比喻,把矛头指向社会中丑恶的现象。钱钟书从来不愤慨,他总是冷冷地旁观这世间,用令人发笑的讽刺,以蔑视嘲弄的态度表现生活,揭露人性的丑态。《围城》中的笑里带刺,是比赤裸裸的鞭挞更尖锐的批判。

印象尤为深刻的一个比喻是形容路途中乘客上车时拼命争抢,“中国多有冲锋敢死之士,只是没有上前线。”借话题表达个人对时事的批评,讽刺意味极其浓烈。

“物价像吹断了线的风筝,又像得道成仙,平地飞升。公用事业的工人一再罢工, 电车和汽车只恨不能像戏院子和旅馆挂牌客满。……贫民区逐渐蔓延,像市容上生的一块癣。政治性的恐怖事件,几乎天天发生,有志之士被压迫得慢慢像西洋大都市的交通路线,向地下发展。”这一连串形象生动的比喻,深刻揭示了病态社会的腐朽状况,触目惊心。

“方鸿渐受到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 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文凭本身是一种证明,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却被比作是遮羞树叶,被赋予文凭被说成是遮羞树叶则恰恰是因为以方鸿渐为代表的一系列人本身学问疏陋,精神贫瘠,需要用文凭来“遮丑”,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文凭在现代社会矛盾可笑的用处。

书的开头把方鸿渐与爱尔兰人尔虞我诈的交易当成一次“外交”,讽喻了外交的欺骗性;方鸿渐的“唯一胜利”揭露了当时中国在外交上的失败,甚至还暗示只有通过欺骗的手段才可能取得外交上的胜利。这幽默的讽喻揭露了当时懦弱中国无外交,将外交以及人与之间交往的阴滑跃然纸上。

书中最能揭示方鸿渐矛盾人格的比喻就是“鸿渐喻勃的心情像关在黑屋了的野兽,把墙壁狠命的撞、抓、打,但找不着出路。”现代文明的弊病使人迷惘在“围城”之中到了困境,方鸿渐越来越颓废,直至完全失去了自我。这样的比喻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了方鸿渐绝望的内心。这便是整个社会大环境造成的必然结果。

可见钱钟书先生是一个外冷内热之人,他表面上冷静的比喻讽刺无一不包含自己内心对于丑恶社会现象的不满与愤懑,他就是要选择一种嘲弄蔑视之态让人思索自己笔下的言外之意,其实早已将褒贬之意寓于曲折的笔法之中。

(三)博古通今,巧妙联想

钱钟书在他的《宋诗选注》中,曾对苏轼诗歌善用“宋代讲究散文的人的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喻”表示赞赏。而博喻这种修辞在书中也有很多,它们构成了《围城》比喻中的一大特色。“鸿渐没法推避,回脸吻她。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指,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这轻轻一吻,一口气连用了三个比喻。用了一个民俗和两个宗教方面的知识,来共同表达“近而远之”的亲近,贴切而新颖,把一个小小的细节及人物的微妙心理表达得惟妙惟肖。博喻这种修辞格,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连续说明本体,从而使被比的事物穷形尽相,这对作者的想象力要求非常之高,可见钱钟书的睿智所在了。

(四)精致俏皮,妙趣横生

此外,《围城》中有许许多多非常有意思的比喻,值得让人反复玩味,好像一颗颗话梅咂在嘴里,品来品去舍不得吐掉。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莫过于将风流的鲍小姐比作“局部的真理”,这脍炙人口的比喻历来被视为经典,就不加赘叙了。

“她手上生的五根香肠,灵敏得很,在头发里抓一下,就捉到个虱,掐死了…”

“鸿渐的心不是雨衣的材料做的,给她的眼泪浸透了。”

“她的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只像政治家的大话,大而无当。”

这些有趣的比喻里我最喜欢的一个是“烤山薯这东西,本来像中国谚语里的私情男女,偷着不如偷不着,香味比滋味好”虽然不甚懂得私情男女的心理,但这话我读来几遍忍不住要拍手叫绝,实在可爱。

二、夸大其词,极致贴切

另外,先生善于夸张手法的运用,增强话语的表现力。小说中许多场景的描写也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如:“谁知道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期伏在水里,除了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是酸的。”这段文字中的一系列比喻都可谓夸张,前所未闻但十分贴切。

方鸿渐大谈梅毒时形容讶异的众人:“仿佛听了鸿渐最后一句,处女的耳朵已经当众丧失贞操。”这样的句子真是把夸张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三、凭借修辞达到的讽刺效果

钱钟书先生被誉为是“现代讽刺文学大师”。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说:“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彪炳于文坛,它比任何中国古典讽刺小说都优秀,堪称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

柯灵说:“钟书创作的基调是讽刺,社会、人生、心理、道德的病态,都逃不出他敏锐的观察力。”这个“基本根性”就是人性的弱点,集中表现为自私、虚伪、怯懦、卑劣、狂妄、虚荣等等。从那些社会名流、教授学究、绅士淑女们的明争暗斗、争风吃醋、推诿扯皮中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性格及人性的弱点。

钱钟书犹喜通过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来讽刺人物的一言一行。

  例如苏文纨最不喜欢小孩子,可听到孙太太恭维自己的话后马上说:“我最喜欢小孩子”,一面却又小心翼翼地握住了孙太太不足两岁的儿子的手腕,“免得他在自己衣服上乱擦”。这样的讽刺性描写,展示了一个活生生的虚伪的苏文纨的形象。

在那一场唇枪舌战的宴席上,方鸿渐酒醉呕吐,褚慎明掩鼻表示讨厌,其实内心十分高兴,觉得自己泼出的牛奶给方鸿渐的呕吐在同席者的记忆里冲掉了。对褚慎明这种阴毒心理的辛辣描写,反映了此类知识分子的要害──面子。

又如对李梅亭赴三闾大学途中所表现出的吝啬却虚荣心理的讽刺。启程时,他抢着买低等船票,明明是为了自己省钱,却偏要借机骗取别人的好感。半路上舍不得用自己的新雨衣,便找借口用别人的伞。带了一箱的药品,为了在内地的学校卖个好价钱,不愿意给不适的孙柔嘉服用仁丹,但他又不想显得过于小气,左思右想给孙柔嘉吃了鱼肝油,弄得她又一次呕吐。这一次次形象的描写,把李梅亭令人厌恶的丑态揭露无遗,把他展现的犹如跳梁小丑使人发笑。

书中讽刺的描写使人物形神毕露,一幅可笑的知识分子的群像如漫画般展露在读者面前。自称“诗人”的曹元朗,其实是一位好色贪权的文痞;假哲学家褚慎明的名气是靠同外国著名哲学家通信和会面取得的,动不动就吹嘘同罗素会面的对话,空虚无聊;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自称是一位研究生物的老科学家,但我们却只看到了一位心术不正的学界官僚,黑暗腐败;韩学愈买了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博士文凭,骗取大学教授头衔,让白俄妻子冒充美国国籍到英文外语系任英语教授,勾结陆子潇并教唆学生搞垮方鸿渐,厚颜无耻、奸诈恶毒。

当然也不乏对现象的讽刺。“教授成为名教授、也有两个阶段:第一是讲义当著作,第二著作当讲义。好比初学的理发匠先把傻子和穷人的头作为练习本领的试验品,所以讲义在课堂上试用没出乱子,就作为著作出版;出版以后,当然是指定教本。”这样的讽刺使我们这些在校的学生感触颇深,十分明白这讽刺背后的意义。

《围城》中的讽刺手法把事物描写的惟妙惟肖,利用被讽刺对象的相互攻击将人性深处的丑恶无情地揭露出来,形成强烈的效果。

看了《围城》中的种种修辞,我明白了冷和热居然是可以统一的,书中一派热烘烘闹腾腾的景象,其实却是作者冷眼旁观的社会,最后走向无法避免的悲凉。

总之,《围城》仅仅凭艺术特色都能称得上传世佳作。何况书中的这些手法背后满含深刻的思想。辛辣讽刺的笔调,让你在大笑之后感到对现实的悲哀,对旧中国的悲哀。

这种悲哀正如《围城》结尾时描写方鸿渐在人生所做的尝试全部失败、精神崩溃之后沉睡的情形,“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面对复杂矛盾而又非理性可以把握的现代社会,方鸿渐这个现代人有一种铭心刻骨的孤独感、绝望感、失望感和荒谬感。”“他个人的天地忽然从世人公共生活的天地里分出来,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正是他心灵孤独与隔阂的真实写照。孤独是现代人的必然命运,而方鸿渐的个人遭遇便是最好的例证,他试图融入社会,得来的却只是束缚和排斥,甚至于容不得家庭妻子,最后成了一个在人生与精神上的流浪汉。

参考文献

  1. 钱钟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2;

  2.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7;

  3. 七缀集[M]. 三联书店 , [钱锺书著], 2002;

  4. 试论钱钟书《围城》的讽刺特色[J]. 陈雪宜. 戏剧之家. 2019(05);

  5. 讥弱嘲困待平章——论《围城》的讽刺艺术及反思[J]. 程小强.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7(03);

  6. 《围城》比喻修辞手法研究[J]. 张彩霞.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7(07);

  7.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J]. 林海燕. 文学界(理论版). 2012(11);

  8. 《围城》中隐喻的语篇衔接与连贯作用研究[D]. 钱海容.华中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整本书阅读的读写转化路径研究”(编号:D/2021/02/768)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