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视域下高中历史审美化教学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0
/ 2

家国情怀视域下高中历史审美化教学初探

陈梅芳

莆田第十四中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学科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积极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家国情怀视域下,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实施审美化教学,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美育功能。

关键词:家国情怀 历史教学 审美化

教育是一门审美的艺术,用美的思想来指导教学,用美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所谓审美化教学是以培养完整的人为价值目标,基于教材文本,设计具体情境,以学生在情境中的审美体验为主要手段,重视师生情感交流,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思想和操作方法。因此将教学和美联系起来,使教学以美的方式存在,让教师按美的规律和教学活动规律打造审美化课堂,从而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进而达成教学目标并实现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一、当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审美缺失的问题

首先,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当前高中历史课堂仍然是应试教育,往往是以高考为导向,教师更多的注重传授知识,大搞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等陈旧的教学方法,历史学科本应有的人文情怀缺失,忽视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美的体验,长此以往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了厌弃的情绪。

其次,传统的历史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压制。在课堂中教师处于教的地位,学生的主体自由被压制,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体会和见解。在紧绷的学习状态下,更无法去欣赏和享受历史学科所富有的美的内容和形式,缺乏审美体验,学习的积极性日益减弱。

再次,教学内容的僵化。从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看,一方面它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件和人物,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另一方面它内容繁杂、包罗万象,与其他学科发展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比较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和权威的结论性,较少的将历史学科的人文情怀、美育功能呈现出来。如果没有审美化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是急于传授冰冷的知识,学生只会对这个学科产生疲劳,可能教学目标都没办法达成,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了。

因此历史教师要在符合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发掘美、创造美、展现美,让学生感悟美、欣赏美、体验美,带着振奋的精神走进课堂,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就水到渠成。

  1. 历史审美化教学之家国情怀表达的必要性

高中阶段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需要通过教育进行正确的引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国家明确提出历史学科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其中家国情怀是核心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家国情怀作为一种情感,没有具体的课程依附但是可以利用历史学科的优势,通过审美化教学方式,将家国情怀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中,使学生通过美的体验逐渐感知美的情感,确立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1. 家国情怀背景下实现高中历史审美化教学的方式

1、充分挖掘历史教材的素材,突出教学内容审美化

历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高中历史教材主要讲述了人类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历程,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审美因素。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做个有心人,带着强烈的审美意识看待教学内容,善于挖掘历史教材中美的因素,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和感受,激发学生进行美的创造。

历史教材中有丰富的图片,这些图片的直观形象能够打破历史文字材料抽象、枯燥的特点,给学生一种美的体验,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如《曲辕犁》、《都江堰》、《清明上河图》、《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这些丰富多彩的图片能够使主题变的鲜明,给学生直观的审美享受,并激发学生去探究图片背后的历史真相,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历史教材往往展示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背景下的典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人文风情。教师可以在讲授知识的同时,通过教材文字发掘每个时代中美的元素,让学生在历史知识中感受时代美、社会美、人文美。

2、用美的语言,实现教学行为审美化

语言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在课堂讲授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要想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能够运用较为丰富的语言,提升教学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时刻不要忘记,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和心灵的。然而语言可以是强有力的、锐利的、火热的,也可以是软弱无力的。”教师教学语言要具有美感,富有感染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融入历史情境之中。如家国情怀素养培养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的爱国人物,教师可以用丰富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拳拳的爱国情怀;讲到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艺术成就时,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讲到近代列强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等中华民族的血泪史时,要让学生感受到悲愤之情,从而树立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理想信念。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美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历史之美。当然历史教学的语言美就要求历史教师具有较高的审美素养,将历史语言更加形象性、幽默性、激励性和启发性。

3、利用影视资源,构建教学情境审美化

黑格尔曾指出:“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形象是指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的美。这一特点就要求教师以美的形象来吸引学生,并且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审美情趣。这些生动的教学方法,能够使知识变得生动具体、精彩纷呈,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美感。这种美感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进而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推动美的创造。如讲授《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这两课时,可以引入最近现象级的电视剧《觉醒年代》,通过审美化的影视作品展示使学生置身于那个激情澎湃的岁月,感受那个时代青年人的爱国主义的精神,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从而培养当代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传承爱国主义精神,让爱国主义情怀不仅外化于行,还能内化于心,达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4、利用和开发社会资源,使课外活动审美化

首先,利用历史名胜古迹、博物馆、纪念馆等丰富的社会资源。名胜古迹、博物馆、纪念馆可以作为历史课堂的创新延伸,让学生近距离的与历史对话、与文物对话。例如参观三星堆博物馆,亲身感受巨大的铜立人像、庄严肃穆的黄金面具、青铜神树,感知古蜀先民们创造出的灿烂文明,认识中华文明并不是单点起源而是多元一体,体会文明的多样性。

其次,充分挖掘乡土历史。每一份乡土历史都是一个独特的资源,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挖掘乡土资源。当老师把家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风俗习惯搬入历史课堂,既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亲切感有能够拓展学生的审美领域,同时借助乡土资源情感力量和精神价值,培养学生认识家乡的历史,引起情感共鸣,实现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

总之,历史学科蕴含丰富的美育资源,历史教师只要能认真的挖掘其中的美的资源,利用审美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在家国情怀背景下,历史课堂定能发挥其立德树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显波,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审美化,《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

  2. 李兆云,向美而教:道德与法治审美化教学实践探究,《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

  3. 王晶,将家国情怀融入中学历史教学当中——以旅顺高中为例,《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吕雪,审美化课堂教学情境探究,《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