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1
/ 2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杨亮

山西药科职业学院 山西省太原市 030031

摘要: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协同育人,而在高职教育中,专业课又是深入推进和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抓手和基本载体。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三者相辅相成,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作用,构成了协同育人共同体。相应地,打造“双育人”教师队伍、构建“双育人”课程体系、拓展“多渠道”课堂教学是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本文主要分析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

引言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思政教育的文件精神、会议精神,高职院校应提高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结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涵,使二者形成教育合力,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当前阶段,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推行了课程思政改革,然而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意义、本质联系及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缺乏深入而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因此,需要高职院校在明确职业教育内涵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摸索和探究,提升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成效。

1、打造“双导师”教师队伍

1.1明确专业课教师的主导地位

一是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专业课教师要深入了解现代高职教育的现状、人才培养目标,了解专业课所对应的岗位群或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相关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等,在专业知识讲授和能力培养中实时地融入价值引领和精神关怀,发挥好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对于职业教育而言,由于其职业特征以及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特性,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要深挖专业课中蕴含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对高职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就业观等方面的培育和引导,使新时代高职学生树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价值追求。二是要加强思政育人意识和师德师风意识的培养。专业课教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和业务水平,尤其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优秀的师德师风涵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1.2提高团队协同育人能力

一是要精诚合作。在课程思政建设的每一个阶段或每一个环节,大到课程体系的建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制定,小到每一个思政元素的挖掘、甄别以及载体的选用等等,都需要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进行实时沟通、认真讨论和深入研究,求同存异,达成共识,最终形成教学文案等步骤,从而完成协同备课阶段的任务。必要时还需要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同上一堂课,共同完成课堂协同育人的任务。或者各专业教授可以同上一堂大思政课,这种上课形式或育人模式,目前已经以上海高校为引领在全国各高校不同程度地实践多年,深得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好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非常显著。二是要攻坚克难。由于课程思政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观,属于新的教育形态,难免会在建设或者实施过程中遇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和困难,这无论是对专业课教师还是对思政课教师而言,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巨大挑战。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昂扬斗志,又要有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进取精神,共同攻城拔寨、攻坚克难,协同完成育人目标。

2、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困境

2.1课程思政缺乏系统设计

对课程的思考是一个系统的项目,涉及所有类型的课程,每一类课程都包括作为教学活动一部分的思想和政治教育。但是,高等教育课程中的政治思想建设仍然难以充分实现。第一个问题是缺乏有效和系统的课程设计,每一个课程都各自为政,缺乏协同作用,结果普遍不尽人意。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系统工程,课程理念不能由个别领导、个别部门、个别院系和个别教师来实现,综合规划和推广必须统筹协调。许多高等职业思政教育方案缺乏政治制度的设计。第二个问题是设计课程相对比较困难。对课程思政的思考必须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设计课程以及评价和评价反馈开始。

2.2课堂教学落实不到位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想和政策落实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在课程思政的思想政治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一方面,专业教师只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没有领会课程思政的价值,没有融入思想政治的元素。第二,尽管在教育中增加了思想政治,但仅仅是机械式的增加,减少了传授专业知识的时间,从而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效果。其实,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应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但如果加入内容过度的话,会无限制地占用职业课程的时间,课程思政效果不佳;第三,虽然在职业课中增加了意识形态要素,但没有针对性,没有影响,只是教师单向提出,学生没有反应,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3、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路径

3.1构建思政课程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为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就需要全面构建思政课程教学体系,形成以课程资源为抓手的育人机制。首先,高职院校需要明确“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并非“阶段性任务”,而是我国高职院校切实实现思政教育新常态的基本要求,需要高职院校在提高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自觉性的前提下,全面促进思政课程与各类专业课程的融合,注重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基础课教师的内在联系,使全体教师都能在课程思政上达成共识,积极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协同”,职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校外实践与校内教学的“融合”。并通过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感、责任感及集体荣誉感的方式,丰富思政教育内涵。

3.2增强课程思政实效

课程的思想政治只能在课堂上实施课程过程中涉及,思想政治在于课程。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将专业课转变为思想政治课,重复思想政治教师教的内容,使学生感到无聊,不能产生课程思想政治的教育效果,不能在其中添加与专业知识无关的意识形态要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确保思想政治课和专业课之间的适当搭配,方案的思想政治主要侧重于价值方向,重点是将价值方向纳入知识转化和技能发展。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政元素自然融合到学生教育的各个方面,藏在职业课教师心中的思想政治内容必须渗透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3.3明确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想要达到的最终效果,在大思政的背景下,要想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必须尊重课程建设规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育体系,持续完善并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将思想政治全面融入专业教学实施方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扩大到整个教学体系,从而实现全面教育的目标和效果。但是,与思想政治课不同的是,课程思政不应以单纯的理论知识、哲学内容和具体的思想方法为指导,而应该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道德规范、思想文化和政治素质。根据课程的思想政治哲学,可以看出课程的思想政治是在一个微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思想政治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即与政治思想有互补和互动的关系。因此,课程思想政治的教学目标可以理解为思想政治课程的延伸和实践。

结束语

高职院校落实并推行课程思政理念,需要得到全体教师的支持与帮助,需要在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融合的前提下,实现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员育人的基本目标,使思政元素在挖掘与应用中,发挥思政教育独有的育人作用和育人功能,促使协同育人机制真正成为推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抓手。

参考文献:

[1]刘海龙.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6):114—115+145.

[2]魏瑞花.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39):40—41.

[3]王丽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逻辑理论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8):71—75.

[4]张威.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逻辑理论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5):54—55.

[5]陈慧女.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生成逻辑[J].高校辅导员,2020(6):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