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工作中的“师爱”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1
/ 3

浅谈德育工作中的“师爱”

曾雅琴

湖南省 常德市鼎城区第一中学 415001

德育工作到底该怎么开展,是教师普遍感到为难的问题,尤其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如何关爱学生以促进学生成长、发展,是值得每个教师思考的迫切问题。近日,全国掀起向90后年轻女教师麻小娟学习系列活动。在了解麻小娟老师的事迹后,我陷入了沉思:原来老师的爱可以如此细腻。一个故事就是一滴雨露,一个故事就是一缕微风,滋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这1001个夜晚,1001个故事,既积极引导孩子们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孩子们快乐健康的成长,又开创了德育工作新的模式。受其启发,下面笔者就德育工作中的师爱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师者以爱心酬学子”,1]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持久的、无私的爱,是教师通过理性培养起来的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它伴随着教师整个的教育过程。师爱是一种艺术,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原动力,是成功教育的基础。林崇德教授指出,师爱是师德的灵魂。 只有当教师给学生以真诚的爱,学生才会向你敞开内心世界,才能“对症下药”,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师爱方式在新理念下也注入了新的内容,在此背景下研究师爱具有重要意义。

一、师爱是新课程改革下师生关系构建的重要因素

新课程改革下学生体现的新特点。新课程改革定位于学生的发展,其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主要提倡“以人为本”,就是指以能力、个性和人格为核心的发展。新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简言之,新课程改革,就是关注人(学生)的发展的教育,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在此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意识进一步增强。受到社会经济日益快速发展影响,学生个体差异逐渐明显,思想观念日渐多样化。学生的思想已不再像以前那样保守,而是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的思想较上一代人活跃和开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另外,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有较大的提高,当前学生的社会信息来源广泛,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学校,更多的来自于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信息的多样化和时代特征,使他们更具现代思想意识,他们思想活跃,善于、乐于、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如果教师不能了解学生的新特点,就不能拉近和学生关系,师爱的方式可能就不恰当,甚至起到负面效果。

新课程改革下师爱的重要性。师爱,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新课程改革新型的理念迎合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倡导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其优越性和可取性在于它强调了师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共同发展与提高的重要性。作为教师,首先必须充满爱心。朱永新说,“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爱心。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全部的力量,才会把他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奉献给孩子们,献给教育事业。”2]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一生用爱滋润着每一个学生,同时也是学生最敬爱的人。当教师把爱倾注到自己工作中,才能了解学生的困难,解决学生的烦恼,触动学生的心灵,师生关系才能更加融洽。

师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爱的需要是人的需要结构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每个人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需要满足,方能发展。对学生来说,期望得到他人的爱,既是本能的要求,又是个性健康发展所必需的重要因素。一个经常得到教师关爱的学生,会得到心理上的积极肯定,会产生积极向上的热情,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相反,一个经常受到老师讨厌、漠视的学生,其成长会有诸多的消极因素存在。爱如春雨的滋润,会产生巨大的效应,伴随学生健康成长。

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一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成长发展。虽然师生关系的存在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既是素质教育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爱无疑是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重要因素。教师与优秀学生的关系往往良好,但与一部分后进生关系比较僵化。教师如果能把与后进生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则能够体现该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张万祥老师说,“后进生就像一个个不起眼的‘洋葱’,虽然外表粗糙,可是内里依然晶莹剔透,只要你小心翼翼地一层层地把它剥开,总有一片让人流泪,让人心动”。3]而要处理好与后进生关系,师爱则是关键。

二、师爱表达方式存在的误区分析

师爱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教育的灵魂与前提。但有些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注意方式,步入了师爱的误区。下面分析几种主要的师爱误区。

第一,不公正的爱。在师生关系中,不公正的偏爱是经常存在的。首先是偏爱优生。中国的教育往往是求全求质的教育。我们总是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要求所有学生达到教育的所有目标。在应试教育的逆流下,对于特别优秀的一部分学生,总是特殊照顾,甚至加班加点去辅导,这势必会冷落其他学生。其次偏爱有特殊背景的学生。有些学生家庭条件较好,或者家长经常到教师家走动,对于这类学生,碍于人情关系,教师会对其特别关照。最后偏爱与教师关系好的学生。有些学生性格开朗,善于社交,经常会和老师交流。对于这种和教师交往较多的学生,教师一向比较喜欢。对于上面这类学生,需要教师的爱是无可厚非,但不能因此而减少对其他学生的关爱,造成不均衡发展。偏爱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是相违背的。孔子早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第二,不民主的爱。有的教师有爱心,为教育呕心沥血,兢兢业业,却得不到学生发自心底的尊重。为何?因为是专制的爱,是非人的教育。李镇西指出,“民主教育是充满爱心精神的教育,这里的‘爱心’,是针对专制教育中的非人教育提出来的”。4]不民主的爱,得不到学生的理解。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位高三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大量家庭作业,要求按时完成,且全部做对,没有完成的话必须受到处罚。第二天,有个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教师在班上进行了批评,然后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进行处罚。学生是这样回答的:“老师都说为我们好,连午休、周末和法定假日都被占用了,布置大量的作业,每天疲于奔命,这难道就是老师对我们的爱吗?”教师搞题海战术,没有从学生个体学习发展考虑,完不成即处罚,这种类似的专制型做法在学校里每天都上演着。专制的爱,是教师用自己的价值取向代替学生的价值,以自己的的感知世界强行占领学生的世界,以自己的思想行为束缚学生的思想行为。

第三,不合理的爱。不合理指的是不合教育教学规律与伦理道德的爱。由于教师个体素质的差异,有些教师虽然本着为学生着想,但是其思想、行为已经违背了教学的基本规律,对学生非但无益而且有害。比如溺爱。教师全面包办学生的各种活动,如班级管理、同学关系处理、学校活动组织、作业督促等等,教师时时观察、处处过问,这样的结果是老师疲惫不堪,学生时刻待命。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教育要培养独立人格、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教师的包办已经取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一种相反的做法是姑息式的爱,学生犯错不去批评,怕伤害学生的自尊,这对学生成长发展也是不利的。还有一种不合理的爱是违背道德的,即教师对异性学生怀有个人不正当目的的爱。在当今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不时有师生不正当关系见诸报端。这种爱对学生生心成长及其有害,是违背理论道德和法律的,应该禁止发生。

三、师爱表达方式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既然确定了学生主体地位,那么教师就如生本教育理念所提倡,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爱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原则、恰当的方式, 才能爱得有效果,爱得有价值。

首先,公平民主原则。从国家政策层面看,教育公平、民主是我国政府教育管理行为法治化重要的价值追求,是国家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本文主要从教师层面看,秉承“有教无类”的思想,教师的爱犹如绵绵春雨,去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需要教师用爱去呵护,“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的应是华育出完美人性,灵性的‘好人’‘能人’,这就需要我们站在整个人类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每个生命的成长,尊重和爱护每个学生的个性,去促进学生的发展”。5]教师关爱学生,不搞“家长式”“一言堂”做法,以民主作风对待学生,引导他们,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更多的段炼机会。李镇西带的班级实施民主的自主化管理,有一次他答应学生上的晚自习,故意晚几分钟到达,见到教室里安安静静,他悄悄的走开了。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教师不要包办专断,学生才能健康成长。

其次,理性教育原则。人是理性的动物,同时是教育的产物。理性即为真理本性的外化。教育是一门有其自身规律的科学,作为培育人的大规模社会行为,理性应该被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教育者面对的是生动活泼的发展者,教师的作用是通过合乎规律的教育促进他们的发展”。6]教师的爱,若是不合教育科学规律,势必起到巨大的反作用。诸如揠苗助长、分数至上、溺爱放纵、无视学生自尊等行为,教师出发点可能是为了学生,但都是非理性的爱。教师对学生爱的过程即为理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国现在的教育,存在有意地偏于感性,强调煽情;有意地用人类情感的脆弱、口号的煽动来蒙蔽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反观国外,重视教育中的理性思维培养。如法国教育部教育大纲里有规定,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建立理性分析的坐标以领悟时代的意义;美国等西方国家认为,学校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为变化的社会和文化做好准备。教师的爱要充满“理性”,合乎规律,才能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与行为方式,促进学生各阶段成长。

第三,服务生本的原则。传统教育中注重了以知识教育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而新课改明确指出,“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个“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这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飞跃。教师的教育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个核心理念来进行,服务于生本。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多地倾向激励学生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真理的顾问,一位学生意见的倾听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且激励学生去探寻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用心爱学生,服务于学生,引导学生成长,学生会感到快乐幸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认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快乐。”7]所以,教师的爱,无论用何种方式表达出来,皆是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总之,新课改下的师爱,与传统的师爱有诸多的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吸收古代优秀的师爱、师德的文化,结合当前新时代的教育特点,反思误区,遵循原则,总结规律,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正如李建国校长所说,“用爱做教育,给孩子一辈子有用的东西”。

8]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时时有师爱,事事现师爱,爱得正确,爱得恰当。

师爱是一种奉献和责任。师爱像冰山雪莲,洁白无暇;像满山红杜鹃,情暖人间。默默付出的老师总是受到学生乃至全社会的尊重与信赖,虽然清苦,但生命价值在爱的奉献中体现。张万祥老师在他书中说:“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师,不仅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通过各种途径去唤醒学生麻木或者混沌的灵魂”,9]所以,师爱也是一种责任,师爱是一门艺术。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表现总是因人而异,并无固定方法,只要秉承教育的真谛,总会有收获。真正的师爱在育人过程中总是 “不见自我”,师爱的艺术,亦如润物细无声,师爱贵无痕。


参考文献:

[1]张万祥.今天怎样做德育——点评88个情景故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79

[2]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增补本)[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19­­­­­­

[3]张万祥.今天怎样做德育——点评88个情景故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027

[4]李镇西.民主教育论[J].教师之友,2005,9期.50-52

[5]鹿焕武.新课改实用教学策略[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11

[6]朱永新,马国川.重启教育改革:中国教育改革十八讲[Z].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74

[7]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79

[8]李建国.用爱做教育,给孩子一辈子有用的东西[J].人民教育,2015,21:63

[9]张万祥.今天怎样做德育——点评88个情景故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