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理念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问题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1
/ 3

立德树人理念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问题 的思考

华夏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安徽合肥, 230000

要:我国高等院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成为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其首要任务就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构建,培养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践行高等院校的责任和使命。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逐步引导他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立德树人 马克思主义信仰 思政课 大学生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其综合素质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近几年,我国高等院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开启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而立德树人的本质内容不仅是做好知识的传递,还要做好信仰的构建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信仰,也是共产党接班人的信仰,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国信仰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核心要义,据此,新时代高等院校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1]。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并不是一种信仰,正是由于人们对这种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的坚信不疑、坚定不移,确信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行动,无产阶级才能实现解放全人类,从而最后解放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利益追求,才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2]这一论述充分的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正因为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行动指南,并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一次又一次取得成功和突破,这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大学生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崭新的信仰,它的产生在人类信仰史上发生了伟大变革。它给予了无产阶级和先进人类伟大的认识工具,赋予了他们伟大的历史使命,成为他们不懈奋斗的精神支柱。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社会未来的栋梁,但由于尚处于青春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并未形成完整认知,对于外界信息难以辨别。马克思主义为新时代大学生奠定了坚实的价值观养成基础,青年大学生充满着活力与生机,对其思想进行正确引导,并对其充分理解,最终将其当作自身的信仰,这对新时代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来说是极为有利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和现实证明,青年学生追求理想的高度决定着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青年学生坚定信念的程度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进度。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树立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所以说,新时代大学生应当重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积极培育其坚定的理想信念。[3]实践作为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持续的实践过程,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论得以不断发展。

二、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流情况是积极健康的,对马克思主义有坚定的信仰和强烈的赞同,认为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人尤其是新时代大学生来说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充满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感悟颇深,但也有少数同学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有失偏颇。

(一)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缺乏信仰相关知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认识模糊,对信仰与理想、 信念之间的区别并不清楚。

1.新时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与认同度有待提高

建构马克思主义信仰首先要对其思想内涵有所认知和理解,在随机调查过程中,大分学生认为信仰是相对比较重要的,但是也有一些学生把信仰与宗教混为一体,还有一些同学认为信仰和一般意义上的信念没有差异。可见这部分学生认为的“信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仰,而是人类生活中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或者“信念”等,这些错误认识是新时代大学生形成真正意义上信仰的直接阻碍。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述较抽象,理解起来相对困难,这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产生难以接近马克思主义的想法。另一方面,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够深刻,缺乏实践。目前大部分大学生都是从第一课堂上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知识,抽象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但并不理解其内涵,更没有进行相关的实践,这无形就削弱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

2.对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式有待完善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式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是否符合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发展的规律,直接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成败。根据相关调研,我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方式都还有待完善。一方面,理论教育忽略了大学生的主体性。 我国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理论灌输缺乏针对性,大部分教师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时都是照本宣科,出现了脱离实际、强行灌输的问题,导致大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单纯的理论灌输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加上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各种思想冲击,从而对课堂上的理论有所怀疑,这使得学生并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与内涵。另一方面,实践教育过于单一化和形式化。实践是大学生深化理论认知,并将价值内涵内化为自身品质修养的重要教育环节。当前,我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多依赖第一课堂,并没有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这一重要阵地。同时,社会上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这也就导致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践方式单一化、形式化,让学生也难以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力量。

3.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多元社会思潮的挑战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和世界文化的充分交融,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也冲击着国内大学生群体,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冲击着马克思主义信仰。大学时代的学生们正是“三观”养成的关键期,来自四面八方鱼龙混杂的社会思潮,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度面临着重大挑战。部分大学生接受西方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价值文化渗透后,自身的世俗欲望被无形放大,有些大学生在选择信仰时还倾向于功利化,对马克思主义缺乏信仰,甚至有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言行等诸多方面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这使得大学生群体的科学信仰选择受到极大的消极影响,这不仅不利于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还会对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组织实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造成不良影响。

(二)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

1.主观方面:

大学生普遍主观上重物质,轻精神,重视短期行为,忽视长期利益。据统计,75%的学生只对专业课和自己认为有用的课程感兴趣,而不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学习,或是只把就业和深造学习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来源,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对自己的帮助不大,没有实际作用,以至于在实际生活中丧失了辨别和抵御错误思想的能力。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已经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党员在理想信念上产生了迷茫、困惑和动摇。有的对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党的领导产生了怀疑;有的跑到封建迷信市场上寻求精神寄托等,这些现象都是大学生信仰问题在主观方面的表现。

2.客观方面:

目前从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和理论教学的队伍师资力量和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青年教师受理论水平的限制,以至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无法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及学生思想工作指导教师重视不够。部分高校如高职院校并没有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开设该课程的也没有配备专业的教师讲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对于专业课来说,实际更复杂更艰巨,所以这也无形中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及学生思想工作指导教师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两课”教学内容覆盖面过大,侧重点不明确。根据国家规定,各大院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和学习均做了明确规定,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规章制度[4]。这对于在大二前就将所有的课程及思想学完,并有所理解,再形一种信仰的大学们来说是不切实际的。

三、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构建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制度保障和组织化建设

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首先需要制度保证,高等学校必须建立健全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认真负责多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思政课程是高校为国家、社会培养接班人的重要课程, 同时也是高校开展立德树人的重要场所,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设备、设施和基地的基础建设;高校思政课是我国开展政治理论宣传的重要渠道和主要途径,因此,不仅要具有意识形态性,还要具有政治性。与此同时,高校要发挥课程思政这一阵地的作用,让担任专业课的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向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积极践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同时还要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兼职人员队伍。

(二)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从内容上讲,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要求学生弄懂马克思主义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它的科学性,更为关键的是要深入研究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价值观念以及大学生所处的人文社会环境状况,有针对性的从多种视角、多个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为大学生的一种精神追求。

从形式上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实践,建立教育实践基地,把教育实践活动纳入马克思主义教学环节,形成长效机制,让大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6]

从手段上讲,随着高等学校的持续扩招,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班学生人数增多,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拓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空间。利用校园文化载体,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中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

(三)优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环境

首先要大力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文化的吸引力是最大的吸引力,文化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往往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7]。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大学生只有成长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才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和巩固。其次是大力惩治腐败。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腐败现象严重地损害了党的形象,是危害党的事业的毒瘤,也成为动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原因。因此,只有不断加大反腐败力度,标本兼治,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体制和源头上遏制住腐败现象的产生,才能使大学生“永远跟党走”,增强对社会发展前途的信心,才能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观。

结语

总之,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国家命运的发展息息相关。只有新时代大学生这青年一代拥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和前途、才有勇往直前。在立德树人理念下培育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问题,高校必须创新和完善其培育方式与策略,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积极探寻解决方案,以夯实“第一课堂”、丰富“第二课堂”为主线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增强起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去证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与正确性,使其成长为祖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 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思考.罗雪珍.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9年03期

[2]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新思考.李红艳.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9年01期

[3] 坚定高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考.王碧宝.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04期

[4] 高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探讨.大学.2022 年第 3 期

[5] 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黑河学院学报.2021年第11期

[6]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综述.周涛.唐山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刘虹.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作者简介:华夏(1988-),男,汉族,安徽淮南人,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助理政工师,法学学士,主要从事学生管理、法学基础教学、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教学。


基金项目: 基于安徽省高等学校提质培优行动计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