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的创新路径—以内蒙古展览馆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2
/ 2

少数民族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的创新路径—以内蒙古展览馆为例

格根塔娜

内蒙古自治区展览馆展览研究部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01001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瑰宝,当今受社会生产生活方法改变的影响,日渐在大众视野中淡去身影。内蒙古展览馆作为现代社会无法替代的文化场域,肩负着文化遗产展示和保护的职责。面对多形式和多元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蒙古展览馆在展览内涵的局限性、展览互动形式的表面化和“活态性”展现缺失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鉴于此,需要采用现代化艺术的展览方法、建立科学化“互动式空间”、积极与外部机构达成合作方面着手,创新内蒙古展览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的路径。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创新路径;优势分析


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组成部分,如何将其更好置身于核心位置关键在于实物展品的传统展览馆中。然而,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非遗展示依旧停留于持续探索的发展进程中。内蒙古地区展览馆作为探析、梳理和展现自身文化的主要平台分支,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非遗”文化的关键路径。由此,以内蒙古展览馆为例,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优势基础上,剖析具体展览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创新路径,以期为我国非遗类展览的后期发展提供借鉴。

一、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的优势分析

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方法多元化。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方式相对比较丰富。除常规化实物展出与文字说明牌之外,其余辅助性展览方法较为多元。例如,内蒙古展览馆利用数字媒体等新型设备,通过不同形式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手工制作类音频播放式非遗和服饰文化类制作场景复原。少数民族地区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历史和过程的互动式解读内容,为观众传授更多有价值的传统文化知识。

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内容丰富化。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内容通常涵盖诸多生活化实物。当展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庞大,易形成空间繁杂与凌乱,观众无法在其中找寻展览重心。但是,内蒙古展览馆通过建立不同的文化空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展示,总体内容丰富而不杂乱,为民众传递出众多文化内涵,继而更加获得观众喜爱。

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的沉浸感强。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具备互动感、沉浸感和真实感强的空间特征,能够让观众聚精会神“探索”展示空间,思索展览内容。比如,讲解不同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设计师利用点光聚焦展览产品,总体空间压暗,凸显展览品、互动设施、视频与说明牌子,观众可以通过灯光“点”的聚集走出空间“流线”。

二、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存在的问题

(一)展览内涵的局限性

通常“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内容的选择与策划者的内容筛选密切相关,任意一件文化、物品和故事,达到面面俱到状态并非现实。故此,如何筛选是重点关注的议题。内蒙古展览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对较多,将每项内容均展示具有一定空间和体量的局限性,且可展现出的内涵非常局限。例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创作成果与部分制作流程的简易科普方面内蒙古展览馆展示存在一些局限性。

(二)展览互动形式的表面化

技艺类展览中多数仅是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成果,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辅助一些工艺制作环节的视频,运用互动设备和技艺环节连接性不畅通,多数设备处于可有可无尴尬局面。引入新兴互动设备对于内蒙古展览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固然重要,但在展览内容与展示技术的融合中探寻更加适合的方案,充分发挥更多媒体数字技术的应用价值。

(三)“活态性”展现缺失

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涵盖范围比较广。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未做到与不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机联系,更多像是从不同区域提取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观众只能从一些文字信息中获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环境的基础信息,难以切身感受原生环境的生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未地区文化内容的融合性不高。

三、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的创新路径

(一)采用现代化艺术的展览方法

借鉴现代艺术展览手段是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展览的创新路径之一。其一,采用由浅入深的丰富化互动展览方式。一方面针对民族歌舞展示,内蒙古展览馆应借助观摩和教学方法,开设展厅进行周期性展览和表演,实现观众和民族文化的有机互动。

另一方面内蒙古展览馆应将以身体为载体的沉浸式体验运用于传统手工艺的互动体验之中,促使增强观众体验感。其二,参考现代和当代艺术的展览方法。内蒙古展览馆可以学习国家知名馆藏的策划展览方式,将不同体验感的展览方式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从而突出“感觉的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渗透力和柔和力。内蒙古展览馆可以实施新兴技术的多样化表现路径。例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方面设计师应采用VR技术,注重影像化展示,提升观众的身体验感。

(二)建立科学化“互动式空间”

现阶段,内蒙古展览馆应积极利用影音设备和多媒体技术,建立沉浸式体验空间,继而吸引观众参观和欣赏。然而,无论通过何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方式,均应考虑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精髓,搭建文化空间。需注意的是,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不仅注重空间设计和展示方式,还应重视利用良好展览方式。例如,内蒙古展览馆除运用多媒体互动方式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外,总体空间感的设计时应注意其互动性。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设计时,设计师应遵照内蒙古展览馆“以人为本”设计观念,全面熟悉目标观众的心理需要,考量观众的身高差别因素,并针对性设计空间。

(三)积极与外部机构达成合作

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不能仅依靠展览馆或博物馆单方面文化输出,应在与学校、社区和研究机构建立联盟基础上,有机融合社会和校园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基于此,各协作机构应彼此推广和宣传,借助不同平台和线上线下联动方式,让众多观众接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而言,内蒙古展览馆与学校、社区和研究机构达成协作,共同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方式,最大程度向观众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一,少数民族地区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方式,为观众参加与接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情况创造良好契机。其二,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推广和普及力度,从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知名度。

参考文献:

[1]关昕.从知识、技术到智识传统:“非遗”主题展览的话语分析[J].东南文化,2018(6):98-103+127-128.

[2]方云.跨学科视域下的博物馆非遗类展陈——以“云泽芳韵土布展”为例[J].东南文化,2018(1):110-115+127-128.

[3]王云庆,陈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展览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2(4):36-39.

[4]陈述知.运河流域非遗策展与运营探索——以“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为例[J].东南文化,2021(3):142-147.

作者简介:姓名:格根塔娜,出生年月日:1985.12.28,性别:女,民族:蒙古族,籍贯:内蒙古赤峰市人,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展览馆展览研究部,研究方向: 展览内容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