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 点亮未来-----“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8
/ 2

家校共育 点亮未来 -----“ 互联网 +” 时代家校共育机制的实践研究

陶娟 1 蔡云云 2

  1. 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 安徽合肥 230000

  2. 2.合肥市师范附属第四小学 安徽合肥 231200

摘要:构建“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搭建家校沟通桥梁,促进家校和谐,有助于教师和家长在互相交流和相互学习过程中共进步。利用“互联网+”平台,使家庭与学校的关系更加紧密、融洽,让孩子充分沐浴在老师和家长的关怀下,更好的服务于学生,为学生快乐健康成长,整合资源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最终让学生朝着立德树人的目标迈进。

关键词:互联网+,家校共育,实践研究

“互联网+”技术使教育环境更加的开放、及时、包容。“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的实践研究依托“互联网+”环境,围绕学校教育,拓宽了教育的途径,将家庭教育融进教育机制中,极大限度地发挥了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促进了家校共育工作的融洽发展,“互联网+”为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一、“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的实践研究概念的界定

互联网+:“互联网+”就是将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发挥互联网在教育管理中的优化作用,利用“钉钉”、“腾讯会议室”、“智慧校园”等网络平台,与家庭教育深度融合,推动家校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家校共育:就是家校双方从育人的角度出发,在教育思想上、内容上、方法上互补,在学生良好习惯养成、道德品质培养、知识能力获取等方面共同努力,家校双方目标一致,从而达到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最佳效果,实现具有长期和终身影响的教育。

互联网+家校共育:即学校和家庭因互联网连接为一个整体,通过互联网搭建各种网络交流平台,最大化开发和利用互联网资源,共同探讨教育方式、方法,使传统的家校沟通变成“互联网+”多点交织的网状结构形式。

家校共育机制:是指能够影响家校共育的各个构成要素的结构、功能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因素在发挥功能时的运行方式。

“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的实践研存在问题

1.“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落实不到位

目前“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不断发展,常用的有QQ群、钉钉、微信群、腾讯会议等等,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得到确切的落实。部分家长对这种沟通模式缺乏深入地认识,没有当作沟通的方式,在和学校配合方面欠缺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一些家长虽然加入了班级各种群,但对群消息的查看和重视度都不够,有的一言不发,缺乏交流,沟通交流的平台变成了老师一个人的舞台。在用腾讯会议开线上家长会时是离线状态,“互联网+家校共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2.部分家长缺乏“互联网+家校共育”的意识

在“互联网+家校共育”实施过程中,很多家长“互联网+”认识不深刻,认为这就是教师发布信息和通知的工具,并没有把它当作是家校共育交流沟通的平台,他们还是依赖传统的面对面沟通的家校共育方式。因此,家长对“互联网+家校共育”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上传下达的一个通讯工具,而不是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3.缺乏完善的“互联网+家校共育”平台

目前“互联网+家校共育”常用的平台是家长QQ群,微信群,钉钉等,这说明“互联网+”广阔的网络平台没有被挖掘并应用,家长和学校还没有通过互联网+真正地形成一股合力,实现共育共成长。

三、“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实践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1.理论意义

立足于“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的实践研究,在实践成效与经验教训反思的基础上探索存在的问题,并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指导下推进家校共育的有效实施与发展,丰富“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的案例,推进理论思考。

2.实践意义

构建“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搭建家校共育心桥,加强教师与 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家校紧密衔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健全学生思想品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的实践研究的主要内容

1.“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的理论基础

共同责任理论、分离式影响理论、交互作用理论等。

2. “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的理论分析维度

主体参与机制、活动展开机制、网络平台运行机制、制度保障机制等。

3. “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从社会、学校、班主任、教师、家长、学生等层面分析原因。

4. “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的构建

从社会支持、组织保障、网络平台建设、活动展开机制等层面进行构建。

五、“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的实践研究的思路方法

1.研究的基本思路

首先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综合多学科视角,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探讨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的维度框架。其次,调查研究“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的现状,结合案例分析,构建“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最后,进行试点研究,运用行动研究法,验证修正机制,区域性推行“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的实践路径。

2.具体方法

(1)文献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 EBSCO、PROQUEST 和 JSTOR 等数据库,学术 Google 图书查询,以及图书馆、相关中小学的网站等获取中外文资料,为课题研究奠定坚实的文献参考基础。

(2)调查研究法:通过对“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现状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家校共育机制存在的问题,为家校共育的高效实施与长久发展提供实践基础。

(3)行动研究法:在完成E、F、G学校家校共育机制的初步研究后,以若干中小学为试点对象,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进一步完善修正家校共育机制,区域性推进“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

(4)案例研究法:在总结“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有代表性经验时,研究优秀典型案例,为课题假设提供实证性分析。

3.科研手段

(1)加强理论学习、研究。班主任在制定的研究方案指导下,改进家校共育工作方式、方法,及时补充学习理论,同时,根据学生发展实际结合理论研究,及时调整和改进研究方案,改变方法。

(2)重视实践过程。研究小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加强理论学习,规范研究过程管理,注重生成研究指导,重视团队深度研讨。

(3)强化总结反思。通过对不同年级、不同班级案例的研讨,归纳典型经验供全体教师共享。再结合研讨会、汇报会、专题讲座、媒体报道,交流总结家校共育的具体做法、效果、反思等,推广成果。

通过“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的实践研究,切实改变家长对“互联网+家校共育”的认识,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家校沟通模式。合理有效利用“互联网+”拓宽家校共育网络平台,完善“互联网+家校共育”沟通的平台,利用“互联网+”搭建的家校共育平台,教师与家长高效便捷地沟通,有助于形成家校之间的教育合力,提高沟通交流的实效性,精确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开辟家校共育新路径、新空间、新模式,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同步发展。


六、主要参考文献:

[1]曾结仪.利用现代技术促进家校共育[J].基础教育论坛,2019,35:77.

[2]李潮海,徐文娜.新时代中小学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论基础与策略创新[J].现代教育管理,2019,11:12-17.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K20087。

合肥市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互联网+”视域下家校共育中提升家长教育能力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DJ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