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模式下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效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8
/ 2

“5+2”模式下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效率

陈志章

肥东县第四中学 231600

摘 要: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教育”已被人们所熟知,其利用信息和互联网平台具备的优势特点,把互联网与传统教育进行融合,对传统教育进行优化升级,使得教育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提高课堂效率提供了高效快捷的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地理,课堂效率

引 言:2019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2021年七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更好的融合国家的文件精神,利用好信息技术实现“双减”目标,但又减负不减质,那就必须在课堂效率上想办法。近年来,翻转课堂、微课等新的教育形式快速崛起,希沃白板、智慧课堂等教学软件逐步被老师们所认可,信息技术对教育影响越来越大,如何利用好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成为很多老师思考的方向。

一、学校层面:认识提升

(一)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助推作用

学校应该成为不同媒介整合的场所······在整合教育中,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或者维持他的学习动机······各类媒介可使信息的获取更加便利。[1]“双减”政策下传统的题海战术,做大量练习已不可能,而“能力提升2.0工程”提出后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启动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数字校园、智慧学校的建设等方便了教师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探索。作为学校领导要让校园信息技术发挥最大的效益,成为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学习交流的重要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合的高质量教育服务。

(二)推动教师信息化教学技术提升

以学校为单位组织教师学习有关信息技术应用的集中培训和网络学习等,推进相关教学设备和学科软件应用。鼓励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线上资源,结合线下教学实际,形成自己的“智慧型课堂”,并进行校内及跨校交流研讨,提高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件制作、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等的能力,解决教师“有想法没技术”现象。指导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和学科教育教学融合的研究,创新教学教研组织形式,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教研能力。

二、教师层面:学习利用

“双减”政策下学生是减负了,但老师的任务更重了,如何在更少的时间下实现减负不减质,只能借助于信息技术的辅助。但现实中学校的信息技术的利用率并不高,很多技术设备沦为“摆设”,学生的学习效果,各方面能力提高并不明显。究其原因是信息时代,决定成败的关键不是“信息”,而是“人”。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认为:“说到底,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终极价值判断是人的发展,是人的解放和主体性的跃升。”[2] 因此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才是提升现代课堂效率的关键。

(一)学习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每一种信息技术都有自身的优势,教师个人要积极主动学习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尤其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如Google Earth软件、智慧课堂、3D打印技术、制图抠图软件和视频制作软件等。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选择适合的辅助信息技术,在合适的地方,选择合适的时机对地理教材进行整合,高效实现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人教版地理《海陆的变迁》一课中通过Google Earth搜索全球各地的历史影像并拖动时间轴即可观察到城郊扩建、冰盖消融及海平面数据等变化。通过观察某地区陆地海洋的变化,将抽象的海陆变迁转化成形象的视觉感知,提升学生的认知与理解。在《地图的阅读》一课,有关等高线地形图中山体不同部位名称的教学,通过3D打印技术将不同部位山体打印出来让学生对比观察,而且可以打印一个完整的山体(如图1),让学生实际判断不同部位名称,提高效率的同时提升地理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还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比如智学网教师端软件,不仅为教师阅卷提供了方便,而且可以进行试卷分析、学情监测、数据统计等(如图2、图3),节省了老师大量时间。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创作开发课程,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更有效的融合,真正因材施教。再比如畅言智慧课堂软件的使用,它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互动,教师可以制作课件,图片等将教学目标,导学材料,探究问题等随时发送给学生客户端,学生直接浏览学生平板即可,同时还可以直接将相关问题,答案等发送给教师,此软件还有主动改作业功能,并统计出相关答题数据,为老师节约了许多时间,学生也可以得到及时反馈。在“双减”政策下正好将课后练习转换换成随堂练习,给学生减负但却没有减质。

Shape2Shape1



Shape3





(二)利用网络“充电”学习

互联网打破了教育学习的时空限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是地理教学极为重要的资源库。也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在这个平台可以自由决定学习时间和地点,可以安静思考,也可以激烈交流,还可以反复学习。已然成为我们获取知识的“无形课堂”,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和交流工作的载体。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更应该用好互联网,通过网络获取图文资料,地理视频等充实课堂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辅助教学。亦可观看不同地区的优质课,直播(录播)课或教研活动视频,取长补短,从不同老师身上获得授课的技巧,弥补自己的不足。例如,在观看了江苏教育新时空的网络课后,我学会了用柚子来模拟学习板块运动,在柚子的外表皮刻画板块轮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对表现好的小组可以每人奖励一个柚子。创设激励性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课堂趣味性,用和谐的氛围提升学习效率。在听了合肥市五十中张燕老师《洞察·革新——地理新中考背景下的教师作为》讲座后我知道了《地球与地球仪》中关于经、纬线和经、纬度这部分很难的内容可以通过泡沫球来演示,通过画经纬线,拆拼泡沫球来实践学习经纬度,提升课堂效率。

(三)利用互联网学会制作教学视频,微课,互动游戏等

何克抗教授指出,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实现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这是教育信息化的重大意义所在。[3]因此关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促进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践环节。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属于自己的教学视频,微课等,并参加相关比赛,在比较中学习别人的长处为己所用。而且教师自己制作的作品更符合自身的教学风格,也更倾向于适合自己的学生,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产生崇拜的情感,亲其师,信其道。例如板块运动部分,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板块运动及产生的现象,我用快剪辑把网络上的视频图片等综合起来制作动态的板块张裂和板块碰撞动画,并配上自己的语音解说,有效的将学生的目光集中到了知识学习中。在讲《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一课,为形象的展示黄河概况,我录制了微课,并通过智慧课堂软件将导学材料(见表1)发送至学生端平板,学生在学习微课的同时完成导学材料,变静态的书本知识为动态视频资源,既方便了师生反复观看学习,也避免了教师过度的语言讲述,将课堂时间更多的还给学生思考探究。还可以利用一些软件的自带功能制作一些课堂互动环节,例如利用希沃白板5的课堂活动功能将课文的重难点内容制作成趣味分类,分组竞争等各种互动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增强课堂学习效率。

62a04b2b07566_html_5a5fd34480b0c65a.jpg 1“黄河概况”自学任务清单




三、学生层面:唤醒学习

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可以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地理信息能力的发展。[4]21世纪的人才标准呼唤今天的教育必须将信息技术知识纳入教材体系,必须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5]也就是说新世纪学生的成长不能只是学习书本知识,还得掌握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所必须的技能。要有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要能够接纳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并能够利用相关的信息技术获取学习生活所需的信息。例如课堂上对老师设计的探究问题,学生可以借助于网络和手中的平板搜集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我们的老师要掌握利用信息技术,我们的学生也要学会利用网络学习,要从注重教的信息化转向注重学的信息化。尤其是这次世界性的疫情让很多地区停课转为线上学习,更让我们明白掌握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现在网络上的资源越来越多,很多地区,学校都把一些优秀的课程资源传到了网上,慕课、微课、录播课程等各类课程资源开始共享,学生可以不用再局限于在校园内学习,也不用担心上课错过了一些细节如何找补回来。学生可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走出课堂享受网上优秀的教育资源,甚至是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实现课堂教学和网络学习的互补。

总之,社会的信息化必将带动教育的信息化,未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与学可能不局限于在学校里,还可以通过网络完成。所以无论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识到社会的发展,加强信息化素养的提高。在“5+2”模式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灵活运用各类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积极主动地创新教育教学新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学生要利用好网络服务平台,积极学习优秀教师参与研发的微课、慕课、直播课等课程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共同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杭零(译).学习的本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61-172

[2] 裴娣娜.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根本转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 63-69.

[3] 何克抗.对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的比较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9, (9): 7-16.

[4] 殷玉山.中学地理课程与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83-91.

[5] 彭绍东.信息技术教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