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推动学生劳动教育与中国传统节日的有效融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6
/ 2

家校合作,推动学生劳动教育与中国传统节日的有效融合

吴卿

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 215000

摘要:开展劳动教育,一方面是希望同学们可以在相关教育中培养劳动精神,以便于促进他们的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则是希望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同学们的全面发展、认识到工匠精神的伟大。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劳动与教育、家庭与学校,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创新教学模式,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许多老师都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新颖的元素。

关键词:家校合作;劳动教育;传统节日;融合路径

引言:通过家校合作的模式推动学生劳动教育,可以促进资源的补充与配合,在帮助同学们收获更深刻的感悟的同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为了使劳动教育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很多老师还选择将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元素融入进去,希望能够激发同学们的探究兴趣。但是在实践中,这种模式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将结合实践进行探究。

一、讲解不同的农耕知识

在促进劳动教育与中国传统节日结合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会想到春节、中秋节等的不同习俗。但是从我国发展历史来看,二十四节气,以及许多的传统节日,都和农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家校合作的形式,将劳动教育与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农耕知识结合起来。首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带领他们了解不同节日的本意[1]

以春节为例,放鞭炮、给孩子发压岁钱等,最开始都是为了击退年兽,并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教师可以先设置不同的问题,例如过年会收到压岁钱吗?你了解的春节传统习俗有哪些?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也会对传统节日有新的认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同学们讲解不同的农耕知识,以便于引导他们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其次,家长在家庭中,也可以带领学生回老家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农村中的不同农具,以及它们的具体用途。

二、挖掘实践中匠人事迹

为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也为了在新时代国家发展中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国家在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工匠精神的传播。因此老师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也可以带领同学们深入挖掘工匠精神的内涵,以便于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感,并引导他们提高劳动素养。

第一,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可以以多媒体的形式,帮助同学们了解七夕节的不同习俗。七夕不仅代表了牛郎织女之间感人的爱情故事,更是古代劳动人民祈求仙女传授纺织或针织技术的节日,因为“七”与“乞”同音,且织女的职业是心灵手巧的纺织女工[2]。第二,老师可以以七夕节作为切入点,帮助同学们了解新时代中我国的“纺织大工匠”,在了解他们个人事迹的同时,也能够帮助他们收获更加深刻的感悟。第三,老师可以邀请家长中的劳动模范做宣讲,或者是带领同学们去工作现场参观,帮助他们从多个角度了解工匠精神。

三、举办相关的主题活动

开展劳动教育,是希望学生能够尊重劳动者、了解劳动精神,也希望他们能够有所创新,可以推动新时期的劳动发展。在这种授课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结合我国传统节日,举办相关的主题活动。通过古今对比和实践探究,可以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创新角度,并提高他们的劳动素养。

首先,教师可以结合传统节日中的不同习俗,设计创新的具体方向。这样可以让同学们找到确定的切入点,也能够给予他们一定的创造空间。以中秋节为例,吃月饼可以说是这个节日的重要习俗之一,教师在为同学们介绍这一传统习俗后,就可以开展相应的手工设计大赛。其次,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不同形状,或者是不同馅料的月饼。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邀请家长给出相应的指导意见,并邀请他们共同进行成果鉴赏。

四、提高他们的志愿意识

除了劳动创新之外,老师还可以带领同学们进行志愿服务,在帮助他们感受传统节日与劳动教育内涵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志愿意识。

第一,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让同学们思考重阳节的不同习俗,如插茱萸、孝敬老人、登高等。在提高他们素质水平的同时,还可以促进接下来的教学工作。第二,老师可以带领同学们前往养老院等进行志愿服务,并尝试着自己插茱萸,在帮助他们找到自我价值感的同时,更可以引导他们感受劳动的乐趣[3]。第三,在开展志愿劳动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家长参与进来,以便于帮助部分家长转变教学理念。或者是,老师可以提前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鼓励家长在重阳节时带领学生,共同看望家中的老人。这种不同种类的活动,在帮助同学们形成良好劳动品德的同时,也能够使劳动教学实践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结束语:以家校合作,推动劳动教育与中国传统节日有效结合,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授课效率,也能够引导学生收获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学习能力,更关系到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爱国情怀。希望上述方法可以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劳动概念、掌握相关的劳动技能,还可以挖掘我国传统节日的内涵,从而推动他们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司图南. 劳动教育的定位及意义[J]. 教育科学研究,2018(09):1.

[2]赵洋洋.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困境与出路研究[D].西南大学,2019.

[3]卓晴君. 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变迁与展望[J]. 基础教育课程,2019(05):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