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实践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7
/ 2

高中地理教学中实践力的培养

陈玲

湖北现代教育学校

摘要:地理是一门拥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人地协调观与综合思维能力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综合体现。本文通过探究高中生实践活动,找出目前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活动、课下活动及地理野外活动方面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

我国传统的高中教学模式重理论而轻实践,学校教育往往以成绩提升为目的,培养出了大批应试型的学生,但在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上却非常薄弱,这就造成了学生所学的知识无法得到的有效的应用,具备了知识却不具备能力的现状,所以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不仅是课程教学的客观需要,同样也是学生学以致用、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地理实践力内涵

《2017版新课标》中指出,地理实践力是人们在考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其中意志品质是人意志各要素的综合统一体,注重学生内在品格和地理风格的养成,并内化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行动能力是强调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活动,能驱使学生对科学知识探险的动力和克服困难的决心,激发学生潜能。北京师范大学王民教授认为:“行动能力主要包括有关行动的知识、行动动机与兴趣、行动意愿、行动评价与反思四个方面”简单地说,地理学习中的实践活动主要是指“以学生参加为主、以实践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它应该具备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学生有直接体验,二是学生有操作行为。

二.教学中落实地理实践活动的阻碍

根据新课标分析地理实践力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方面尤为重要,但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况和其他学校教师情况发现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次数较少,为了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学校方面:1.学校条件有限,资金、设备不允许;目前大多学校没有地理实验室,仅有地理挂图和一些简单的地理教具模型。2.教学课时不够,学生学业负担重,没时间开展。3.家长不支持。4.学生不感兴趣。学校条件是制约地理教师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因素。

(二)教师方面:教师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中,能力和经验不足是限制活动开展少或不开展的两大主要原因。

(三)社会方面:大多数社会人士认为学生把书本知识学透就行了,认为高中生参加实践活动无疑是浪费时间,不了解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对学生的益处。

三.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

1.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培训

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各项费用开支较大,学生参加地理实践活动资金严重不足,学校可以通过向国家申请专项资金、自筹资金、向社会筹集资金等形式来加强校内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例如:利用获得专项资金在校内建立地理实验室、地理标本室、地理天文台、数字星球系统等;在校外可以利用专项资金建设地理实践活动基地,可以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联合办学。另外,学校也可以与家长沟通协商,对家庭条件较好的可以分担一定比例资金,家庭条件困难可适当减免。从而,在社会、学校、家长的支持下缓解学校资金不足的问题,为师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创造更好条件。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教育”资源平台,把新课程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开拓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的教学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学习提高教师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技能。

2.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地理实践力培养应从学生兴趣出发。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高中地理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建立开放性的思维,提升实践探究能力,利用自身所学的地理知识在学习与生活中积极大胆进行实践探索,以行动践行学习结果。例如,在高二地理必修3《区域经济发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小组项目学习的方式开展实践活动,以“我所在的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为题,由学生通过查询资料、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针对学生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研究,通过真实有效的数据、实地考察资料、阐述城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制约因素和发展趋势等,通过各小组的分享,加强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从而促进课程学习效果的提升。

3.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高中地理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结合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印证地理常识,在实践中形成能力与素养。例如,在地理必修一的教学中,学习热力环流时设计模拟热力环流的实验:课程开始前提前预备长形玻璃缸、胶合板、热水、冰块、香和火柴等物品,上课时把热水与冰块置于玻璃缸两端,选用水平度较好的胶合板或是塑料膜密封严实玻璃缸上端开口,之后用胶合板或塑料膜侧面(装冰块盆的正上方位置)挖出洞口,把香点燃,置于洞内,利用试验可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绘制热力环流原理图并说出热力环流的成因。除此之外在地理课堂上可以模拟的实验还有很多:如地球仪的制作、流水的侵蚀作用、河流的堆积地貌的形成等。实验教学强调演示与参与,可有效转变被动接受型的教学模式,利用制图、试验、制作模型等活动训练并增强操作实践能力,使得学生在试验设计、动手试验、试验观测记载、试验剖析研讨的整个过程中自动获得相关知识与结果,深化有关地理过程、地理现象、地理规律与原理的了解与掌握。

4.开展地理野外活动

野外活动中是许多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这种游玩式的活动在教师的带领下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价值。一方面,教师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自然人文景观,讲解一些非课堂所学,但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和地理思维的知识。高中的孩子正是好奇心较为强烈的时期,面对亲眼看到的景观,配合教师的实时讲解会更有触动。另一方面,带领学生实时观测一些地理现象,如观测月相,观测风向仪,如果在合适的时间可带学生观测日食、月食,如果能在此时配合讲解地球运动相关知识,会比课堂上模拟地球运动效果好的多。相信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定会印象深刻。

5.结合乡土地理创设学习情境

地理实践力培养需要更为真实的情景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操作、观察、探究实验等活动,充分结合校外资源,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体验社会生活,结合乡土地理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城区学校可利用到博物馆、科技馆、研究机构参观,如湖南省科技馆参观,可通过“地球奥秘”、“生态家园”、“太空探索”等场馆线路,丰富学生地理知识同时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培养。或利用附近工业园区、农业园、科技园等参观学习,可弥补学校实践场地不足,促使学生体验学习、拓展思维、提升能力。农村学校则可就近组织对当地山川河流、家庭农场、种植合作社等进行考察,引导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独立行动、主动思考、自主认知。利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外资源开发乡土地理校本课程,创设情境,为学生的地理观测、调查、考察等实践活动提供广阔平台,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系高中地理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地理课程其他核心素养有着紧密的联系,不仅是学生地理知识应用迁移能力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区域认知能力、人地协调观、地理综合思维等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采取适当的策略,提升教学效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程燕.基于实践活动的高中生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梁美.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研究 安庆师范大学,2020

[3]李辉《赢未来》2018年第32期陈玲《教学与研究》

作者姓名:陈玲

工作单位和单位邮编:湖北现代教育学校 44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