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8
/ 2


浅谈如何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覃莹

南宁市尚贤湾 小学 广西南宁 530033

摘要:小学德育教育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息息相关,有的学生学生耐挫力差,易出现极端行为。因此,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心理韧性,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本文先是论述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然后探讨了在德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方法。

关键词:德育教育;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态

双减背景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教育的开展,在各校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而对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还有所欠缺。

德育教育包括了思想道德、法制素养和行为规范等教育内容[1],是一直以来各校开展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心理品质,是指个体表现出来的积极的人格特征。塞利格曼认为,积极心理品质能够使个体在进行某种活动时表现强烈的兴趣和自信。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潜能,塑造积极向上的品格,对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有促进的作用。

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要求我们要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夯实德育工作的基础,让德育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在小学阶段,促进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小学教育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一、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的德育课程,一般以理论和说教居多,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法枯燥,课堂生成形式化,没有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 的主动性,更注重学生当下的心理状态和内心需求,要求教师与学生有一定的共情能力。在课程设计上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鼓励学生主动的去思考问题和感悟课程主题。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自从疫情以来,中小学生面临居家隔离、线上授课,甚至还有的面临家庭经济压力引起的系列变化带来的影响,高危事件频发,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们适应成长环境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既是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也是家长和孩子的迫切要求。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情况

尽管很多学校已经注意到了在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一)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心理老师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一般情况下,只有心理老师能够开展专业的团体心理辅导课,但是各校的心理师资力量紧缺,团体辅导课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根据桂编发[2012]5号文件精神,学生规模在1200以上的学校可以根据情况增加心理老师的数量。有的心理老师同时要承担心理辅导室等其它工作,以至于无法保质保量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课和个体咨询工作。

(二)课程开展的有效性不足

为了弥补专职心理老师无法兼顾全校课程的情况,南宁市江南区大部分学校都采用心理主题班会课的形式在全校范围开展心理主题班会课。由心理老师先做好课件再由班主任在班上自行上课。

这就导致了一些问题:首先,有的学校没有专职心理老师,所以无法生成原课件。南宁市江南区的78所中小学学校中,只有26名专职心理教师,只有三分之一的学校有专职心理教师。其次,虽然几乎每个班主任都持有心理健康教育C证,但是由于被动接受课程,在心理课的设计上没有自己的主动思考, 加上其它业务繁忙,没有精力主动设计心理课程。

所以,单单依靠心理老师个人或者班主任个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无法把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目标全方面的普及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的要求渗透到德育教育中。只有把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与德育的大大小小的活动有机结合,才能全面的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更好的培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

(一)班主任的教育教学方式至关重要

班主任是德育教育的实施者,是班风班纪的引领者,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最佳人选。不可否认的是,班主任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到了整个班级的学生。班主任往往身兼数职,面对问题学生时,还是心理咨询师。问题学生往往是班级管理中最令人头疼的存在,而班主任的态度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态度。如果班主任认为某个调皮捣蛋的学生无可救药,那么其他学生也会效仿班主任的言行,认为这个学生是个彻头彻底的“坏学生”,会孤立他、疏远他,甚至演化成嘲笑和欺辱。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成长往往有两种方向:一是从此变得内向、沉默,自我消沉;二是自暴自弃,奋起反抗,在课堂上经常与老师对着干。

如果班主任们自身缺乏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的意识,仍旧把心理主题班会课当成普通的德育课或者思想品德课来授课,必将会造成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的障碍。由无条件关注的积极关注课堂变成我说你做的命令式课堂,这样的课堂也许教给学生的只是教科书上的道理,而不是能够触动学生心灵的感悟。

(二)加强全面育人制,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不是心理老师一个人的事,不是班主任一群人的事,而是要融合全校所有师资力量[2],从领导到一线教师,全员参与,全员育人。任何科目都可以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这是由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特点决定的,只要涉及到“人”,就涉及到心理。所以,除了在心理课和班会课上注重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之外,在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科学、信息等所有课程上都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比如在数学课上,就可以借鉴心理辅导课的导入环节,由游戏进行课堂导入,营造和谐互动的心理氛围。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观念,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如在教授《元、角和分》一课时,结合小学生乱花零花钱的现象,可开展变废为宝的活动,提升学生的节约意识,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头脑风暴,这就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最好的隐性培养方式

如果说老师的语言表达内容是对学生的显性记忆的强调,那么良好的师生关系就为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构建搭建了稳固的隐性记忆宫殿。显性记忆是指你有意识地去记忆的东西,隐性记忆是指无意识的记忆,但是这种你没有意识到的记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你的情绪模式和选择方向。如:小时候我们不小心触碰火苗,感受到疼痛后把手收回。虽然我们长大后已经忘记了这件事,但是我们的仍然下意识的知道火是危险的,不能随意触碰。

隐性记忆还会带来消极偏差。比如,某个学生在数学课上被批评了,那么这种消极体验有可能让他从此不喜欢这位老师,衍生为不喜欢这个科目,从此成绩一落千丈。消极体验给人带来的隐性记忆很顽固,需要很多次的积极体验才能消除。所以,保持师生的良好关系很重要。

(四)良好的校园氛围有助于培养积极的心理体验

好的校园文化和环境建设是学生可以直接感触到无声的暗示,这些暗示可以让人心情愉悦,有助于积极心理体验的培养。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长廊、黑板板、校园橱窗、图书馆和校园广播站等校园宣传途径,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3],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学生在校园中随时感受到正能量,配合这样的德育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蒋天波.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研究[J].学苑教育,2021(17):11-12.

[2]向前.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02.

[3]陈浩.多维并举,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J].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02):

86-88.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