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趣横生,精彩相“会”——以大班新年主题活动园本化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7
/ 2

“庙”趣横生,精彩相“会”——以大班新年主题活动园本化为例

马悦涵

嵊州市崇仁镇中心幼儿园 浙江 嵊州 312072

摘要“庙会”是中国民间传统民俗活动,是崇仁古镇文化的底蕴。基于幼儿对崇仁庙会活动的兴趣,以及对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需要,幼儿园充分利用周边社会资源,积极开展大班主题活动“庙趣横生·崇仁年”,以满足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发展需要。本文从知庙会、品庙会、赶庙会三个维度出发,让幼儿在解析与挖掘中了解庙会之趣,体验与探究中感受庙会之韵,在传承与发扬中萌发民族之情。

关键词:主题活动;庙会;幼儿兴趣

一、溯本求源缘起篇

(一)源于幼儿兴趣,基于地方资源

崇仁古镇,拥有得天独厚的地方性教育资源,丰厚的文化底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广阔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因此,我们的孩子有权利、更有义务知道在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上有着怎样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几年来,随着崇仁踩街、庙会等各种弘扬古镇文化的主题层出不穷。孩子们对庙会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敏锐的捕捉到这一兴趣点,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及时开展了本次“庙会”的主题活动前审议,以中国传统文化庙会为主要学习内容,引导幼儿与家长一起搜集、挖掘崇仁的本土教育资源,开拓有关庙会的本土文化课程,借以让幼儿通过了解庙会的历史、文化、习俗,加深对崇仁年民间习俗的了解,体验传统民间文化和节日喜庆的气氛。

二、磨砺以须准备篇

(一)辨析幼儿兴趣,融合地方文化

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根据幼儿发展特点,融合地域资料预设适宜本班幼儿的班本主题“庙趣横生·崇仁年”活动。通过共同讨论,我们预想从知庙会——品庙会——赶庙会三个层次逐步开展,每个层次都有各自关注的重点:

1.识庙会:调动已有经验从不同方面认识庙会,并对庙会产生好奇。

2.品庙会: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等方式去品味庙会的民间风俗。

3.赶庙会:大胆表现自己对庙会的感受和体验,并愿意用语言、艺术创作等多种方式来弘扬传承崇仁庙会的民俗风情。

当预设好主题脉络后,教师会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及时回应和调整主题行进脉络,以保护幼儿探索欲望为前提,本着“幼在前,师在后”的原则,及时支持,适时引导,恰当小结,让幼儿的活动不断纵深推进,让活动真正促进幼儿发展。

62c6959a619c1_html_87bd53302af53196.png

1 庙趣横生·崇仁年”预设主题网络图

三、匠心独具实施篇

(一)第一阶段:知庙会——解析与挖掘

为了使主题活动更适宜本班幼儿开展。主题活动开展前,我们通过下发调查表了解幼儿对庙会的前期经验,引导他们有目的地参与活动,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则对幼儿的经验和兴趣进行充分地解析与挖掘。

1.奇思妙想“问”起来——问题引领,解析经验

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庙会知多少”的调查表,请幼儿带着调查表和家长一起体验庙会,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把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记录在调查表上,并进行班级交流分享。老师们则进行问题的汇总、筛选、整理和解析,形成了庙会经验及问题清单。

2.精彩纷呈“集”起来——材料收集,挖掘资源

根据问题清单,发动幼儿和家长有目的地收集有关庙会的相关影像资源、照片、文字材料以及实物材料,内容包含了舞龙舞狮的服装、大头荷的头套、水袖、大鼓等。通过动手收集资料的过程,幼儿自然地置身于活动之中,充分挖掘了崇仁地方资源,拓宽了主题内容。

(二)第二阶段:品庙会——体验与探究

主题活动进行到第二阶段的重点工作就是创设各种探究机会,让幼儿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感受庙会的文化之韵。

1.引人入胜“玩”起来——形式多样,促庙会之趣

为了让幼儿更深入地感知和了解庙会的民俗风情,教师创设了不同的学习形式,将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家长助教活动和参访活动有机融合,帮助幼儿在多样化的学习形式中建构相关经验,激发对庙会的兴趣。

1)集体活动,引“庙”趣

在集体活动中,教师尽可能的创造机会,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兴趣,使幼儿被动学习化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主动发现。教师所设计的集体教学活动环环相扣,动静交替,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知道了庙会的来源,学习了有趣的大头荷艺术活动,了解了崇仁舞龙舞狮的历史,尝试过和同伴一起制作越剧头饰……每位幼儿都通过集体活动自主地学习,同时还通过向他人学习的方式学习。集体教学活动正是促进幼儿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

2)区域活动,生“庙”趣

当教师创设有价值的环境,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机会时,才能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提高幼儿的问题意识,从而让他们自主的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榨面加工厂,为了激发幼儿教师对区域材料新的探究欲望和兴趣,投放多种“榨面扣”材料的替代物,促使材料多种玩法的创造性开发,从而推进更多庙趣故事的生成。

3)家长助教,推“庙”趣

在主题活动中,家长的参与使主题活动内容更加的丰富。教师通过教研组的共同讨论、挖掘、筛选符合课程需要的家长资源,并对家长进行“岗前培训”。这些家长助教们在各班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为幼儿设计了属于本班幼儿特有的教学活动。有唱越剧的奶奶为孩子们带来《我家有个小九妹》;有制作榨面经验的妈妈为孩子带来《榨面是怎么来的》;有的巧手奶奶教孩子们一起包粽子……这样特殊的学习形式极大的激发了幼儿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热情,丰富了主题活动的学习形式,也推动主题活动园本化。

4)参访活动,助“庙”趣

参访活动就是实地参观访问活动,是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集一体的任务式学习形式。师幼通过分析地方资源,商定参访地点,参访活动的任务、问题和时间等一系列的参访之旅,助推幼儿深度学习。如:踩街参访活动、参访榨面厂等。

2.不约而同“动”起来——任务自主,揭庙会之秘

在活动准备环节,教师抛出一个“你最想了解庙会的什么”的问题,孩子们通过自主选择,将参访队分为美食组、民俗组、扫街组。美食组的孩子选择去竹行街品尝崇仁的特色美食;民俗组是跟着踩街的演员们一起感受庙会带来的民俗风情;扫街组的孩子则是带着手机和画板去大街上感受记录浓浓的庙会氛围环境布置。幼儿带着问题、任务和思考,有目的地参与到整个活动中,形成了一个个性化的参访小组。

3.集思广益“探”起来——个性方式,悟庙会之韵

我们鼓励他们积极采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有的孩子使用纸笔记录下他们在庙会上的问题;有的孩子用相片记录庙会参访过程中的新发现,把一些制作美食的工具拍照记录下来;有的孩子用录像的方式记录庙会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一些老匠人的讲解……孩子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他们有一百种语言来表达,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知庙会的独特魅力。

(三)第三阶段:赶庙会——传承与发扬

随着孩子们的深度学习后,主题活动也顺理成章的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赶庙会”。

1.奇思妙想筹庙会——传承民俗文化

经历了“庙趣横生·崇仁年”前两个阶段的学习体验,大班幼儿从知道庙会到被庙会的魅力吸引,接着又计划着在幼儿园也体验一场庙会。经过讨论、走访、调查、统计、协商等一系列周详的工作后,我们的“奇庙之旅”就此拉开序幕!整个过程当中,孩子们始终以“问题+策略”的突破方式进行布置庙会环境、搭建庙会场地等活动,孩子们在尽情享受办庙会的欢乐的同时,也在逐步提高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心想事成开庙会——发扬时代新风尚

终于等到孩子们开庙会,为给观众呈现一个精彩的庙会,孩子们有条不絮的工作着。庙会后,孩子们还纷纷想要把庙会展示给更多的人看。根据提议把我们的庙会活动以班本故事、活动展板的形式展示在幼儿园的大环境里。

活动到此,崇仁庙会的文化魅力,已经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将崇仁庙会的地域文化融入主题活动中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革过程,这次活动中属于崇仁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对幼儿的审美情趣、体验学习、家乡情感等方面都是一次独特的学习经历。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学习,滋养着新一代的崇幼娃。这些带着民族文化印记长大的孩子,会更加自信地走向新时代,这是我们一直坚持和传承的信仰。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沈小婷.幼儿园课程园本化[D].西北师范大学,2007.

Shape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