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美育与支教服务的协同发展路径探析—以西南A大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0
/ 3

新时代高校美育与支教服务的协同发展路径探析—以西南A大学为例

林万成,张雪萌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绵阳

摘要:美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助力,全面实施美育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将美育纳入各级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对美育基础薄弱学校的帮扶,强化高校师生的社会服务意识。本文以西南A大学为例,探析高校如何将美育与支教服务实现协同育人,深化落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人。

关键词:美育 支教服务 协同育人

近年来,我国边远贫困地区学校美育发展十分缓慢,突出表现在美育教师缺乏、课程质量低。高校支教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弥补偏远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的一大有力举措,当下也成为推动偏远贫困地区美育发展的重要抓手。将高校美育与支教志愿服务相结合,一方面强化了高校师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实践深化学生美育素养;另一方面,发挥高校美育的引领作用,强化社会服务,完善边远贫困地区美育,使所有学生都拥有享受美育、提高审美、健全人格的机会,从而实现高校美育建设与支教服务相结合地协同育人策略。

一.高校美育与支教服务相结合的时代价值

从古至今,美育颇受国内外教育家重视。在《论语·泰伯》中记载了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思想。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教育的归宿是培养“身心既美且善”的公民。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重要代表人物席勒在其著作《审美教育书简》中,开创性的提出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美育理论,后人以此作为审美教育形成独立理论体系的标志。王国维先生主张用美育改变人格精神,塑造“完全之人格”;蔡元培先生提倡“以美育代宗教”,通过艺术熏陶纯正国人思想,满足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提出”五育并举“方针,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美育理论和实践。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时尚。加强高校思想工作,要注重文化沁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而自芳的效果。”强调美育是健全学生人格的重要载体,通过美育教育净化学生心灵,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高校美育与支教服务协同育人途径

西南A大学作为中西部地区知名高校,已具有较为成熟的美育培养模式,近10年来该校通过支教推广年多美育建设经验、分享美育资源,在推进边远贫困地区美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至今,该校已连续派遣十一届共98名志愿者,服务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阿坝州松潘县等地区,总服务课时累计超过190多万个小时,教学科目涵盖小中高所有学科,此外还包括航模、书法、电子琴、播音与主持、健美操、跆拳道等兴趣课程,服务人次超12600人次。2017年7月12日,中国文联、西南某高校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签订了《中国文联携手西南某高校帮扶陇南市武都区合作协议》,加大帮扶力度。截止目前,已在校内选派了14批共133名具有文艺特长的志愿者赴武都区角弓中心小学、两水中心小学、马街中心小学及马街初级中学等开展义务支教服务,主要教授音乐、美术、体育等美育课程,共授课20000多课时,直接受益学生达9500余人。

(一)“1+N”课程串联,扎实美育基础

西南A大学在学生美育培养中,将美育由抽象转换为具象,经过课程改革,形成了面向全体学生的“专业领头+理论深化+模式构建”全方位美育形式,推动学生由“知美”转换为“懂美”。以支教志愿者为源头,实现高校美育理论、美育课程、美育模式等多方面串联输送至偏远地区,为当地美育可持续性发展“发电”。西南A大学以培养“高精尖”专业艺体人才为美育核心,开设音乐表演、音乐学、环境设计等艺术专业学科,组建校园美育建设排头兵,2017年中国文联、西南A大学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签订了《中国文联携手西南某高校帮扶陇南市武都区合作协议》,以体育、艺术专业学生为主体,招募支教志愿者,赴甘肃开设专人专业美育课程。打造以艺术、文学为主体的公共美育理论课程共计248门,占学校开设课程总数的6.16%,如:美术鉴赏与美育、文学鉴赏、音乐鉴赏、陶瓷绘画展示等,该校学生美育学习覆盖率达到100%,提高美育通识教育,为学生从事支教活动提供理论支撑。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美育课程,将美育与地方文化相结合,通过就近取材助力高校学生掌握美育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的方式,深入了解美育的实质与内涵。通过实施“微学分”模式,将美育课程学习纳入学生培养方案必修科目,实现美育全员全覆盖,学生自主进行课程、分数匹配,深入了解美育课程开展模式。

西南A大支教志愿者选拔标以学生综合成绩为基础,参考其它才艺及个人能力,择优录取。这要求所有参选支教志愿者均选修并通过美育公共课考试,接受美育基础理论教育,保障支教美育教学理论性、科学性。在我国中小学校,除美术、音乐等基础美育课程外,教育部还要求各学校开展多样化社团。但在教师数量、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社团活动往往十分单一,而高校多样化美育课程,为支教志愿者在支教学校开设多样化美育课程提供理论基础,丰富支教地学校学生课外美育培养课程。偏远贫困地区往往教学资源匮乏,尤其是针对美育教师而言,往往需要就地取材进行美育教育,高校校本美育课程的推出,使支教志愿者明晰将美育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方式,更好利用本土资源,推出适合服务地的本土美育课程,激发学生对美育课程的兴趣,提升课堂积极性及创造性,提升美育效果及美育可延续性。高校学生在自我发展过程中,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比赛参与获取微学分,并自主上传,进一步了解美育课程运转机制,为成为支教志愿者后,协助服务地学校完善美育课程体系。

(二)多元美育实践,传播美育理念。

西南A大学在学校各学生活动广场举办插花活动、美术展览、美文朗诵、服装展览以及文艺晚会等多样美育活动,每年平均举办美育活动百余场次,多元化美育,有效满足学生多样化审美需求。通过在学生聚集区域举办美育活动,使美育活动潜移默化的融入校园、融入同学们的学习生活,进而润物无声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以高雅艺术进校园、 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墨香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美育品牌活动为主动脉,通过学校牵头、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机制,引导高校学生参与到各类美育活动的策划、组织、开展及体验中,对音乐、美术、文学等传统美育进行创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美育实践平台,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推进学生由“尚美”到“创美”的能力转换。

西南A大学支教项目,除传统基础教育支援外,还有以美育资源分享为主的文艺支教。长期支教以“文联文艺支教”为主,高校学生主要支教内容为在支教地开展、完善美育课堂的同时,组织美育活动,厚植校园美育氛围。高校学生将学校所开展的多元美育活动迁移至支教地,充分发挥在校期间组织参与美育活动策划组织经验,在支教地举行高质、高效的美育养成活动,如:书画展览、歌唱比赛、美文分享等。短期支教由各学院志愿团队牵头,以各文艺社团为主的学生积极参与,此类支教服务志愿者一般不担任课程教师,以开展美育活动为主导,如:文艺晚会、美育素拓等活动。同时根据支教地美育资源情况发起募捐活动,如:书籍募捐、电子琴募捐。作为接受了专业美育培养的高校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个人经历,面临支教地家庭教育意识单薄的学生,主动开展学习引导、谈心谈话和家庭访问,帮助支教地学生树立人生理想,并且保持长远的引导。“长期+短期”文艺支教形式,一方面极大丰富支教地校园美育建设,另一方面针对性对学生进行美育指导。

三.高校美育与支教服务协同育人的意义

    美育工作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领头,帮扶基础”的形式对于近年来美育教育所取得的进步起到了重大推进作用。将美育与支教相融合,是一种在高校美育建设及支教地美育发展上均能起到推进作用的双赢创新型美育模式。

(一)健全支教地美育体系,促进学生人格品德全面培养

以支教为桥梁,可实现将高校美育资源更具体化的引入支教地学校。从美育课程建设指导到校园美育活动开展协助,一定程度上有力弥补支教地美育教师紧缺、美育课程设置单薄、美育设备不完善等问题。根据统计显示该校支教地学生超过97.8%对支教志愿者存在好感,支教志愿者美育更注重心灵的培养,对于支教地学生而言,支教教师均为高校学生,相比之下给予受助学生的压迫感远远低于专职教师,使其更愿意敞开心扉接受支教教师的美育培养,树立正确三观。支教教师普遍具有强烈的积极性与关怀意识,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往往会更加耐心的采取不同形式进行美育教育,增强学生美育学习兴趣,提升美育渗透力。

(二)完善高校美育实践,助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多年的美育建设,高校已经具有完备的美育培养体系,但是对于美育培养的效果考察更多的停留在理论考核阶段,美育是否内化于心,缺乏强化措施及检验途径。而使大学生将在高校中所学会“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支教进行强化以及利用,一方面通过支教活动中各类美育活动的开展,直观的检验高校美育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推动高校大学生将各类美育思维、美育形式进行“反刍”,实现美育观念的强化。同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助力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青年。

结语: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美育作为人格品德培养的重要方向之一,必定愈加受重视。而高校作为人才资源、教育资源的聚集区,在推动自身美育不断发展的同时,必将长期助力基础教育阶段的美育发展。通过支教实施高校美育沁润计划,能更加深入的发挥高校美育资源对社会的服务能力,助力边远地区学生享受美育培养,同时这一形式也有利于完善高校美育模式,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美育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建荣,马忠秋.“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美育工作协同育人机制与路径探析[J].纺织服装教育,2021,36(01):1-5.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10-16(004).

[3]李疏贝,张天骄.新时代高校美育的问题辨析与发展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12(04):30-35+40.

[4]张静怡. 高校美育实践现状调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9.

[5]喻琼,张霞.高校志愿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8):176-177.

[6]吴爱华,刘晓宇.深入推进科教结合协同育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2):6-9.

[7]闫兴亚.对高校美育教育创新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03):121-122.

林万成,男,1991年8月生,四川成都人,硕士学历,助教,现就职于西南科技大学,

张雪萌,女,四川绵阳人,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