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6
/ 2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

米尔姑丽·依明

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巴仁镇第一小学

844300

摘要:在新形势要求下,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重视学生本体的发展和个性的发展,注重师生之间的和谐相处,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的相关讨论,鼓励学生发出质疑的声音,勇于发表个人看法。创设相关的学习情景,优化教学内容,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来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案,最终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

一、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是导致教育质量低下和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深入发展,这一问题已逐渐得到解决。而原本课堂之中,教师习惯灌输给学生理论知识的局面正在发生着变化,学生对知识掌握得越多,学习起来就会越轻松;但同时由于缺乏有效地引导方式及方法,往往造成学生学习效率较低甚至完全不懂所学内容,我们需要将课堂时间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课堂。

以“生活离不开规则”这课为例子,通过创设情境,将生活常识融入其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伊始提出一个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游戏,然后利用生活化情景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需要结合课文的相关内容设计出题目,开始可以询问学生关于游戏的定义,以及相关游戏规则的界定,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观察学生的相关看法,再进行适当补充说明,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生活里随处可见的规则,随后,教师可以展示各个场景,让学生思考各个场景里可能存在的规则,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马路、篮球、足球、售票厅等场景的图片,还可以借助投影或实物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分析各种不同场景下可能出现的规则,如篮球赛时运动员如何跑动才能避免犯规,足球比赛中守门员如何判断是否越位等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知识的升华,让学生主动探讨有关规则的相关问题。

二、模拟生活情景,提高学生道德认知

道德从生活中得到,是道德认识过程最基本的属性,也是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学中要充分把握学生道德观念淡薄这一特点,注重启发诱导、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道德的热情和兴趣;另一方面要加强道德情感教育,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想法和感受,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导“我们不乱扔”一课的内容时,可以创设两种教学情景,一种是满是果皮纸屑的教室内,老师引导同学们乱扔垃圾,而同学们则捡起地上的纸屑;另一种则是充满阳光的操场,老师要求同学们在操场上跑步运动,而同学们却因为担心摔倒不敢跑远,于是便在操场上乱丢废纸通过这些情境设置,不仅能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而且能使他们养成勤洗手、勤剪指甲的好习惯,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行为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在比较中进行学习,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通过这些东西,可以让学生理解到公德意识的核心,并进一步增强公民意识,树立正确价值观。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既有助于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度,进一步促使学生引发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逐渐形成公德意识,引领学生的相关道德判断,最终推动个体完善人格,提升品德素质。

三、整合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具备稳定性,如果教师墨守旧有的知识,不更换相关教学方法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那么这种教学模式就很难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管理,关注校本课程,结合信息化的优势资源,提升整体的课堂教学品质。如语文学科本身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及文化内涵,所以,教师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经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把课本作为一个整体来讲授,确保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品质的提高和发展。

例如,在授课“安全”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优势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可以利用多媒体相关设备给学生提供有关安全教育的案例,推动安全教育模式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还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安全常识,避免发生危险事件。此外,为了加强数学基础知识的渗透,应注意从实际生活中选取素材,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要鼓励学生就“安全”这一主题发表自己的相关看法,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认知,可以播放和安全有关的法律故事以及新闻访谈,让学生在观看完视频后进行自由讨论,明确“什么是安全”这一核心内容,会有学生认同“安全是一件大事”,从而养成安全意识,进而使他们更加重视个人生命的保护,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让学生意识到走马路不看红绿灯的看法是错误的,进而由此引申到生命教育的高度,启迪学生智慧,推动生态课堂的建设和发展。

四、重视小组合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目前,新课标要求我们重视学生的综合个性发展,但我国小学往往人数众多,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距,老师难以兼顾,因此,小组式的带动学习就成了推动学生整体学习和进步发展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性格等方面,或者情感联系对学生分组,然后通过不同程度的互动交流,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同时也可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参与其中的热情,促进团队协作,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以“同学相伴”这一内容为例,它涉及到了许多有趣而又实用的小细节。在“同学伴我成长”这一节里,学生们可以分享各自的快乐经历,并相互激励,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这种活动不仅适用于低年级小学生,对于高年级甚至成人来说也同样如此。这一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充分感知同学相伴的快乐,感受同学相伴带来的乐趣与幸福,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国家的品德,学会做人、做事,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因此,教师可以由此入手,让学生积极分享自己身边被同伴所帮助的小事,还可以采用游戏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共同配合完成一幅有关学生五官的绘制,让学生对同伴和合作的相关概念有更深入的认知和认可,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生处于思维演变和进步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帮助小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我们要促使其形成基本的道德思想品质,重视其学科素养的重要性,转变相关教学理念,并创新多元教学方案,真正将多元教学文化观融入相关实践中,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桂英.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求知导刊,2021(44).

[2]李芝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探究[J].求知导刊,2021(37).

[3]王亮杰.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析[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