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6
/ 3

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初探

俞俊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高级中学   545300)

摘要: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教学实施中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为了达到课程目标,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课堂,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优势,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确保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   策略探索

当前,教育活动的重点是立德树人。“人”的素质是由人的多方面素养有机地综合而形成。在为数众多的素养当中,学科核心素养是最为重要的素养之一。语文学科是人文思想和思维表达工具相统一的学科,有着“百科之母”的地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在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的背景下,应该更加关注高中语文教学的变革。教学策略的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无论是在课前、课堂上还是课后,都应特别注意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应用。教师可以通过营造学习氛围、优化学习内容、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建立新的课堂关系来开展语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1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1.1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它是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上积累和培养的文化知识内涵,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总和的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是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获得语言设计和应用的能力,学生通过理解和积累词汇为语言学习奠定基础,然后在实践中引入语言应用机制,提高语言应用技能,培养语言文化,增强核心素养。思维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语言的运用,更好地发展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视觉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语言的表达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思维状态,可以帮助学生激发思维的发展。它们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汉语体现了中国丰富的文化,蕴含着优秀的文化和品质。审美能力是学生正确感知语言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的能力,也是一种欣赏文字之美,创造文学艺术之美的能力。文化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理解,也是个人性格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开展不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的问题,也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探求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高效语文教学策略。

1.2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关于学生文学审美和人文修养的内容。然而,如何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课堂教学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根据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我们应该能够把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不断更新课堂的出发点和目标。语文学科不仅是教学生学习文学知识的学科,而且在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在日常生活的表达、交流和理解中,语言和言语是思维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铺平道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需要结合新时代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丰富课堂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完成各项任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发展,他们将更成熟、理性。教学需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启发性,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注重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2传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式传统单一,缺乏创新性

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是通过口头陈述重点,几乎没有与学生交流,学生感到枯燥,将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简单地讲述知识点,学生只能理解知识的表面意义。这种刻板的教学方法会使他们不愿意参与课堂学习过程。在这样一个单调乏味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注定很难提高学习成绩。

2.2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

高考是学生在12年上学路上必须通过的一道分水岭,考试成绩是学生的命根。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是过于注重教学评价的结果,而没有考虑每个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和学习方法,这使得教学过程严重脱离了学科核心素养,只注重结果而不探索过程的教学方法,会把原本生动的能力形成过程变成死记硬背的结论。盲目渗透基础知识的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体现在学生没有合理的方式参与教学实践、探索语文思维方法、探索语文问题等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缺乏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没有很好地形成独立思考能力,思维的敏捷度、宽度、深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影响了语文教学对人促进的整体性。

3改进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

3.1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写得很明白: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和其他的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在这里可以看得很明白,教学的目的是学生素质的提高。要想让学生的素质提高,学习的主体必须是学生。每一位老师的教学必须是从学生出发。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清楚的明白教学内容、学习主体和教学主导者三者之间的联系。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根据教学的目标和学习者的实际状况,对学习的内容进行选择、调整,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恰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材料。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积累形成了语言的学习和运用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的引导、选定的内容,最后都必须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起作用,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表现为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为学生服务两个方面。高中生的自我管理和学习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他们对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教师指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建立学习组织、给以学习任务,让学生开展自我学习活动,鼓励学生从自己出发,有效提高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提高智力和逻辑能力,培养自身学科核心素养。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要更新教学理念,真正的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其实是教育理念的传统回归)。只有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才有了保障的前提。

新高中语文教材(教育部统一编写版)增加了“整本书阅读”、“语文与社会生活”等重要内容,这显然是有意识地突出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3.2改变教法,促进思维发展和提高

语文是百科之母,这“母”就是为其他的学科深入学习提供思维的基础,使其在该学科的方向有更深入更广泛的的思维提升。根据课程标准的阐述,高中语文教学要使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得到发展;要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得到提升。

这一事物之所以跟别的事物区别开来,是因为它跟别的事物特征不同,形成的规律不同。这就决定了各种思维培养的方法不同:直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从整体出发,用猜想、跳跃、压缩思维过程的方式,直接而迅速地作出判断的思维。直觉思维在提出科学假设和提供解决现实问题上有非常重要的特殊的作用。直觉思维与人的观察、判断、选择能力有紧密的关系。对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有对应的训练方式和方法。形象思维可以在诗歌鉴赏和文学文本的阅读中培养。对于这两种思维的培养方法,大多数老师都熟悉。创新思维得到重视的时间也比较久了,老师们通过思维逆向和发散来得到与众不同的思维结果——最常用的练习具体方法是“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事物是多特性而复杂的,非此即彼的思维容易使学生的思维简单化,不能全面反映事物,影响到对事物的认识和更恰当地解决问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为了更主动地改造世界,高中学生需要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为了达到高中语文课程目标,部编版教材和老教材相比,最大的改变之处是安排了“群文阅读”。要进行“群文阅读”必须在熟读单篇文章的基础上把不同的文本放在一起进行“求同”和“求异”的比较。“求同”和“求异”是建立在学生对事物本质特征清晰全面的认识的基础上的,思辨思维要充分地以教材中的有关课文作为练习材料,反复练习,才得以提高。

思维品质是多方面的,思维品质的提升也应当有各自相适应的方法。

3.3注重设置情境,加强语言构建

不管是什么时代、什么教学理念,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不可削弱。没有“听、说、读、写”能力的语文教学不成其语文教学。直接给与学生以“知识”、“方法”,在一定的范围内确实可以节约时间、扩大效果,但是省略了过程的语文学习在更大的范围内使学生失去了思考、探索、发现、比较、选择和总结的经历,对得到的知识、方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当“知识”、“方法”达到一定量级时,学生会记不住或者记不清,看似短时间内可以大量吸取信息,实则效果更差。

新的高中语文课程为了克服旧教学的不足,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语言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主动积累、梳理、整合,掌握祖国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

语言来自生活、生产活动,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的反映。语言学习活动也应当在现实中学习。婴儿学习语言就是主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虽然说是语言的抽象和提高,但其本质上依然离不开现实生活。语文学科教学是在教室内进行的,难以做到完全的现实,那可以进行情境的设置,模仿现实情境,体验语文的运用,在沉浸式体验中了解、掌握、积累语言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提高语言学习和运用的能力。

3.4引入审美教育,培育学生审美鉴赏力

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具有强烈语言艺术和审美趣味的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知识,选择一些优秀的课外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在这些作品中感受语言美、形式美、意境美、情感美和人性美,培养高中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核心素养。例如,读《琵琶行》,在诗歌中,“演奏”、“采摘”、“急雨”、“低语”等描写琵琶演奏的词语创造了一场语言艺术的视听盛宴;诗歌中隐喻的使用和描写,如“如急雨”、“如低语”、“如劈丝”、“水浆迸发”,给人以美的享受,让学生沉浸其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其他诗歌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让学生从感官的角度分析和体验诗歌中的意境美,从而升华思想,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

3.5注重理解文本内涵,促进文化理解与传承

新教材是按人文主题来安排单元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利用好教材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教育元素,走出一条借助语文教学进行道德建设和育人的新路子,实施语文核心素养教育。教师需要根据教材进行教育,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生的认知状态,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分析和传承。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探索和提炼教材中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以及适合核心素养培养和教育的元素,并以此作为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出发点和突破口。例如,在《论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运用文化内涵来分析和探索哲学思想。教师应积极提炼教育内涵,引导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感情。

结束语:

优化语文教学将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丰富语文教学,将核心素养培养落实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也要深刻理解语文学科的本质,整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和学生自身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这样,学生可以在吸收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形成积极探索和思考的良好习惯,通过教师所给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整理教材内容,阐明自己的观点,发展自己的思维,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乔文燕.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农村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究[J].侨园,2020(3):65.

[2]黄健芳.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21(3):10-11.

[3]张殿营.核心素养视阈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优化研究[J].语文天地,2019(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