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教学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翻译教学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吕殊佳

黑龙江大学

摘要:“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其核心内容是教师利用课堂部分的时间讲授知识,学生用接下来的时间进行内化吸收和相互讨论,它是相互学习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本文探索并分析了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为提高翻译教学的课堂有效性提出了合理的依据。 

    关键词:对分课堂;翻译;英语教学

1 引言

“对分课堂”这种教学模式是由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于2013年10月率先提出的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教师利用课堂一部分的时间讲授知识,学生用一部分时间进行内化吸收和讨论,相互学习。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将传统的课堂授课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有效地避免了两种教学模式各自的缺点。在我们的外语教学中,尤其是翻译教学中使用此教学模式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有效性。

2 翻译教学现状

翻译教学是外语教学中实用性很广、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它不仅需要把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同时还需要将原文的内容、形式、文体风格等整体特点如一地表达出来,是一种跨文化的转换。在实际翻译中只有准确表达原文的内容,才能在交际中取得成功。由此可见翻译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2.1 中小学外语翻译教学现状

现在,中小学阶段的外语课程主要是以模仿和记忆为主要手段,以语言输入为主。在小学阶段翻译教学基本上就是对单词和句子的翻译。中学阶段要求学生能够模仿学过的句式,利用简单的语言对熟悉的题材或话题进行简单的书写。

2.2大学外语翻译教学现状

大学外语翻译教学分为对非专业学生的翻译教学和对专业学生的翻译教学两个部分。 在对非专业学生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翻译,译速为每小时约300个单词, 译文要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专业翻译教学相对要求更高,学生不仅要重视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还要把相应的理论及策略融入到经济、法律等领域中。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在一般性跨文化交际中发现、理解和尊重文化间的差异,具有一定的跨文化语用能力。

3 “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简析

“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分成了三个部分,教师的知识点播,学生的消化吸收, 以及生生和师生之间的相互讨论。教师的教学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变为启发式的知识点播,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学生的内化吸收是对分课堂中的重要环节,学生要将教师传授的外在知识转化为自我内在知识体系,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运用内在的知识去理解新的知识点,又需要学生对新的授课内容加以比对分析,从而更好的掌握新的知识。生生讨论以及师生讨论是检验新知识吸收和运用新知识的关键环节,能够进一步的巩固知识的输入,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4 “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与翻译教学的融合

我国目前的翻译教学还是停留在翻译技巧讲授结合翻译练习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上, 教师讲授的翻译技巧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的翻译练习与实践才能有效的吸收。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如果学生没有对母语及目的语大量的知识积累,即使掌握了翻译技巧也很难准确的对目标语进行翻译,因此,可以在翻译教学中使用“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

4.1 “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要求

首先,需要学生课下阅读大量的文献,涉猎不同的知识领域。对语言、不同的文化及文化间的差异等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学生准确的理解目标语, 这样能够准确通顺的对目标语进行翻译。其次,要对教师重点强调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进行内化吸收以及合理的应用分析。 并在师生及生生讨论的过程中寻找自身翻译的不足之处,相互学习,总结最佳的翻译方法,从而提高翻译的能力。

4.2 “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在对分课堂中需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还需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内化的过程及效果的评价。要保证完成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合理的规划教学内容,科学进行授课环节及可能性分析,管理和指导课堂讨论和小组总结,全面进行学习效果评价。

4.3 “对分课堂”在翻译课教学中的实践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为例,授课前,教师首先要梳理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将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所有学生对所讲授的文章题材及体材进行分析,同时查询相关的背景资料。给每个小组布置不同的翻译任务,每个小组在拿到任务后,结合老师之前所讲授的翻译策略进行初译,初译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对初译内容进行修改,形成译文二稿。课堂上,每组学生要选派代表首先介绍此次翻译实践的过程和在翻译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解决困难的方法。每个小组展示完毕后,由其他小组同学对其进行评论,同学间通过相互讨论优化译文,最后由教师进行分析总结。通过师生之间的分析讨论,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翻译的策略及方法,最终达到了翻译学习的目的。具体案例分析如下:

【例 1】That absence of the fear was a moment of triumph!(选自新视野大学英语3第三版教材unit2)

【学生初译】 恐惧的缺乏是一个胜利的时刻。

【学生改译】 恐惧消失了,那一刻我取得了胜利。

分析:在这句话中,absence一词为名词,有“缺席,不在,缺乏”之意,初译内容只译出字面含义,晦涩难懂。为了能够使译文准确且通俗易懂,在翻译过程中,结合语境,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进行了词性转换,将原文中absence一词转换为动词“消失”。改译后,译文符合语境,确切的表达了原文的语义内容,自然流畅、清晰易懂。

【例 2】We don’t spend 10 hours lost in Louvre because we like it.(选自新视野大学英语3第三版教材unit4)

【学生初译】 我们没有花10个小时在卢浮宫里迷路,因为我们喜欢它。

【学生改译】 我们在卢浮宫里迷路了10个小时,不是因为我们喜欢迷路。

分析:这句话为否定句。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不同,初译时采用直译的方式,但是译文不符合原文的语义,所以在改译时学生将否定词进行转移,准确的表达了原文语义,符合相应语境。

5 结束语

“对分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有益于学生,还有益于教师。在对分课堂中,学生不再是过去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知识探究者。课堂学习之后,学生可以利用各种移动学习平台或其它学习途径进行消化吸收,这一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培养了自身的学习能力。于教师而言,他们变成了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对分课堂虽然减轻了教师教学中的机械的部分,但却对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迅速提高,也会相应的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这是教与学相长的过程。因此在翻译教学中使用“对分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还提高了教与学的有效性。项目:本文是2019年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号2019C12 和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互文性理论视角下的哈罗德·品特作品的译介研究项目号2019B09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忠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对策.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第9期.
  2. 曲晓慧.论20世纪初哈尔滨的跨文化教育及其影响.北方文物,2014年第3期.
  3. 曲晓慧.少数民族地区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探讨.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年第4期.

作者简介:吕殊佳(1980---),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