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高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策略

王静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二中学     075000

摘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指出,高中数学教学应以对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提升为导向,再对合适的教学情境进行创设后,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思维的启发中,把握数学的本质。而要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深入此理念,实现教学目标,数学教师就要尝试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展开知识教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让学生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此方式的驱使下,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使学生可以在知识的合作探究下,提升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关键词:高中数学;小组合作

一、小组合作的意义

在现有的课程标准要求下,高中数学课堂的开展应该以数学素养的培养为目标,通过情境创设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掌握数学的本质,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目前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小组合作等模式是较为常见的学习方法。这些模式的落实要求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独立进行问题的思考,并采取探讨交流的方式,拓宽思路,找到合适的解决方式,加强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深挖学生的潜力。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流程

(一)布置任务阶段

高中数学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遵从其操作流程,首先便是布置任务。而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任务的布置,在数学上就是前置小研究。小组合作学习适合许多学习内容,这些学习内容实际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探究性。也正是因此特性,使数学学习内容具有较大的难度,许多学生根本无法依靠自己的个人力量完成这些任务。在此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师自然也就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每一组都需要明确自己的小组探究任务,要通过小组之间的协作完成群体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明确自己的学习责任感,才能在学生思维的启发中完成任务。

(二)合作探讨阶段

在科学布置任务和划分小组后,毫无疑问就是小组成员需要在明确分工后合作探讨。在学生组成小组后,教师需要明确不同小组成员所需要承担的任务,让学生快速地加工研究内容、收集资料并整理分类。而在这之后,教师就要明确学生需要探讨的具体内容,既不能过难,让学生无从下手,又不能太简单,让学生失去挑战性。同时,在学生的合作探讨中,教师还需要适当地监督和指导学生,在学生失去探究方向时,有效地引导,提供探究思路。在学生忘记探究时间时提醒学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中完成探究。同时,教师还需要以学生实际的探讨进度为依据引入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在对知识和活动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解和领会后,更加深入地进行合作学习。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实践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以“椭圆”为例

(一)布置小组合作学习任务,自主探索

在教学“椭圆”这一单元的知识时,教师首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我们都可以用圆规画圆,那能否用圆规画椭圆呢?”此时,学生就会在思考之后联系实际,回答“圆规无法画出椭圆”的答案。面对学生的答案,教师可以继续提出问题:“那我们可以怎样画出椭圆呢?”并在之后对学生进行小组分组,一共分为六组。在提出实验要求后,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完成实验。实验分为三种,实验一:拿出一定长的细绳和画板,在画板的同一点固定下细绳的两个端点。再套上铅笔后拉近绳子,旋转一周。实验二:拉开绳子的两个端点,使两个端点存在一定距离后套上铅笔,旋转绳子。继续拉远两个端点的距离,拉直绳子。实验三:在拉直绳子的两个端点后继续拉。一、二组小组成员完成实验一,观察实验最后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三、四组成员完成实验二,分析之后会得到什么图形。五、六组成员完成实验三,得出最后的实验结论。学生在实验过后,要记录下自己小组所观察到的结论。如此方能使所有学生都参与进课堂的合作教学中,赋予课堂教学实效性。

(二)知识探讨阶段

每个小组在参与进实际的实验活动后,应先合理分工成员任务,完成实验后,再让小组组长以自己小组的活动完成情况为依据,适当地指导小组成员。以第一小组为例,第一小组的第一个和第二个成员,需要按住绳子的两端,第三个成员要拿出铅笔绘画,小组长则可以对最后的结果进行观察和记录。之后,小组组长要结合所有成员,在观察所记录的结果后,进行知识探讨,如为什么会是这个结果?这个结果是否准确?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在合作的知识探讨中,就可以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三)知识转化阶段,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在学生合作探讨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所有学生一起对不同小组最后的探讨结果进行观看。通过观看可以得出,一、二组实验过后得出的图形为圆形;三、四组实验后得出的图形为椭圆或者直线。而五、六组经过实验可以发现,绳子在力的作用下会逐渐断开,无法形成图形。其次,教师就可以在了解到不同小组得出的结果后,对比小组之间的结果,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一、三、五组的结果,二、四、六组的结果存在不同。面对不同,教师可以指导不同小组的组长解释结果,并实际演示。在教师的指示下,不同小组的组长解释演示和说出自己小组的发现。如一组组长发现,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二组组长发现,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三组组长认为,定长要比两定点之间的距离远;四组组长发现,如果拉开绳子两端之后的距离要短于绳子原本的长度,那么最后会形成椭圆形;而若是直接单纯拉直绳子,那么就会显出一条线段。在学生都阐述完自己小组的发现后,教师就要进行总结:“也就是说,当绳长大于两定点的距离时,轨迹为椭圆;当绳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轨迹是以此两定点为端点的线段;当绳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就没有轨迹。”进而也就可以得知,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与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叫作椭圆。此常数大于F1F2。而这两个定点就成了椭圆的焦点,定点之间的距离则是椭圆的焦距。进而也就可以明确椭圆的公式:MF1+MF2=常数(大于F1F2)。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探究兴趣,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个人独立学习为基础的。虽然在高中数学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那么就可以在合作中、思维的碰撞中解决难题。因此,教师要探究高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应用,让学生的感性认知可以上升到理性认知,从而在学习经验的丰富中提高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 蒋园园.高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讨[J].中外交流,2020,27(1):252-253.

[2] 赵丹.合作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J].天津教育(中、下旬刊),2020(1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