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管理创新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7
/ 4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管理创新路径研究

罗传利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6)

摘要:本研究的目标是为解决当前大学生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创建一个可行的新型管理模式。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从现实入手,分析当前学生管理的现状、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面临的挑战其次,为构建新模式寻找理论支撑,并对运用这一理论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最后,针对现实问题,依据理论构建新的学生管理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    创新途径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

1.学生成长背景差异带来的管理困境

  由于高考招生录取的原则所限,在高职专科层面长久以来形成的绝大多数非优质生源集中于高职院校之中。根据在工作实践中的观察与总结以及进行文献参考,发现考入高职院校的生源有一个共性:这部分学生在注意力的持久性上往往存在较大的障碍,难以对一个事物形成较为长久深入的兴趣和热情,往往呈现出一种兴趣的不停转换的状态。通过分析问题学生的生活背景,发现或多或少存在着各种不利于成长的主客观因素,诸如: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人口数较多,家庭存在破碎现象(单亲或者孤残),父母关系不和谐或者有家庭变故等一系列环境中对于人成长较为不利因素的广泛存在。在另外一个方面,这部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尚未形成对事物的持续专注力,对课程的喜爱往往取决于部分感性认知,例如:老师的个人魅力等。同时,缺乏对事物独立而成熟的思维体系。在信息接收方式以及认识方式上存在过多受情绪和情境的因素影响较大。

因此,在较长时间的观察和学生个例研究发现,以班级为单位的高职学院,其生源背景构成大致呈现以下的比例特质:极少数的单亲或孤残,家庭产生重大变故的学生;少部分是由于自身感情处理的问题造成的成绩不佳;绝大多数是由于未熟练掌握学科学习的方法和规律且意志力相对薄弱无法进行长时间持续注意造成的,个别是由于考试突然发挥失常造成的及其他问题。

因此,在高职院校尚不能够脱离现有统一刚性管理的模式之下,面对着学生因环境因素带来的个性差异,这种管理模式愈加显得弊端丛生,越来越不能适应学生个体化成长的强烈诉求。

2.低效的统制型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生源的群体性特征,即:学生较为活跃,较为乐于参加各类活动而不能适应长时间的静态学习。这一方面是由于早期发展阶段意志品质的发展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受到应试教育题海战术,暂时压制了其个性成长需要的反馈。这也就造成了,当从枯燥应试之中挣脱出来,当他们试图以兴趣为出发点时,迷失了方向感,进而产生行为上强烈的挣脱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管理仍采取强制管理方法,在效益上就会大打折扣。但当学生管理从群体的角度出发,因追求管理效率的需要时,往往会倾向于选择高压式管理手段,即以“惩戒”代替“劝导”。以惩罚换取学生行为上的转变,但这往往会造成学生更大的叛逆。同时,考虑到学生复杂的家庭背景因素,以“管”为主的手段弊端更加明显。并且更加容易造成对学生内心长久的伤害,因而在一些调查中显示,高职院校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概率更高,这很难说和这一管理模式没有关系。

3.循规蹈矩的低效班级管理

  在班级的学生管理的路径上,依旧对中专和中职时期的模式依赖较为明显。班级的干部设置是班长和团支书的两委制,学生干部多是政策的执行者,而非参与制定者,因而存在学生被动适应的倾向。另外,民主集中制在具体的实践中因较多采用票决制的方式,从而忽视了过程中存在的标准尺度理解的不一致,从而造成“各有各理,各有各法”的结果。实际上降低了民主的效果,并不能够真实反映学生中大多数的实际情况。同时,干部考核与评定大多时候较为依赖学生管理老师的主观意见,也造成了学生干部与一般同学的关系梳理,进而增大了在具体工作上的阻力和协调压力。

4.以定性管理为主的学生管理手段

  在目前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由于整个制度设计的制约,学生管理依旧以定性的管理为主,在管理流程上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在学生干部的选任、各类奖助学金的评定等事关学生培养、激励以及权益分配的问题上,大多数时候会釆取一人一票的民主方式来决定,这就取决于每个人对于所选事物的价值判断,由于标准不同,所以在这类问题上造成过于主观化的倾向,从而造成可能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在说服工作上。因而,由于在学生管理领域,我们尚未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对学生事务进行分类规范并设定相关标准权责。因此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5.学生管理人员的职责及定位不明

  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一线人员,最贴近学生的所感所想,对学生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但是由于高职院校普遍将辅导员等学生管理一线人员作为处理系部行政事务的执行人员,使得其陷入处理日常事务的琐碎工作中。且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一线人员往往承担着多个角色,包括班主任、纪律检查员、宿舍管理员、心理咨询员等多个功能,造成其工作强度过大,而与学生相关的多个领域都有进行深度挖掘的价值。学生管理水平的提升就需要依赖于—线工作人员对具体事物的规律性探索和把握,但由于大量行政事务挤占了精力,造成在学生管理的水平提升上往往还是依赖于上级指示的统筹安排,难以进行系统性提升。由于制度安排中对学生管理工作者工作内容的系统性要求,在过往的职责分类中,只有定性的规定,而缺少可操作的标准化的设定,因此在工作绩效和价值评判上,依旧缺乏客观标准,存在较多的主观判断。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路径

  基于上文对我国学生管理过程中问题的分析以及引述西方先进职业教育发展方式和理念的借鉴,以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学生管理问题为着眼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进行探索。

2.1以学生能力培养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落脚点

2.1.1职业化素质的培养

职业化的内涵至少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人事相宜”为追求,优化人们的职业资质;二是以“胜任偷快”为目标,保持人们的职业体能;三是以“创造绩效”为主导,幵发人们的职业意识;四是以“适应市场”为基点,修养人们的职业道德。”

  职业化作为学生适应社会各种情景的必备技能已经被提上日程,这一点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体现一览无遗。在市场竞争中显示的一些结果表明:高校毕业生在求职上缺少目的性,缺乏持久性,冲动跳槽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些无疑都表明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职业定位和习惯素养,这给个人和企业都带来了巨大的损耗和成本。

   职业化素质的培养需要遵循从意识到习惯的长期转化过程,  必然是蕴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之中的,而非通过课程理论学习和实操能获得的,这正与每个学生个体息息相关的学生管理工作才能做到的。通过学生管理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其生长的生态环境,在学生自主订立的规则边界上进行活动和塑造,从而实现自我纠正和成长,进而形成个人在具体事务上的能力和素养。

2.1.2专业技能与通用能力的塑造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化技能水平,我们应当看到可以在两个方面发力:一方面,学生管理者应当指导学生在其专业学习上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授课之外,通过校内活动和校外实践的方式提升其对具体理论与技能的实操性;另一方面,学生管理者应当对于学生的一般性专业技能结合日常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引导高职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这也是面对社会发展趋势中,学生依赖感与日俱增的现象所提出的,通过事务性实践的训练来提升学生的自主性,而非以往只重视理论的学习而轻视实践的作用。

2.1.3终身学习的意识建立

由于世界各领域发展变化周期的不断缩短,理论与技术的发明与运用也日新月异。在这样一个时代,如果在学习上有满足的心态,必然在竞争中会落败下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培养中重视塑造学生持续学习的态度与能力。在我国学生管理者一如班主任、辅导员,他们是与学生朝夕相处的人,他们的行为习惯和观念意识会潜移默化的对学生形成影响。终身学习习惯的建立必然有一个前提条件,即通过引导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论的精髓,即世界是对立统

一的,因此问题便会不断产生,我们的生活必然面临着层出不穷的问题和困难。而终身学习即是在这样一种意识指引下,对问题不断求索和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掘的过程。尤其在这样一个变革速度加快的时代,终身学习变得更加重要,因此值得我们学生工作者去探索和挖掘的。

2.2以班级为依托搭建学生自我管理平台

如何在班级层面实施绩效管理,促进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的更新并使其与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相契合,避免官僚主义倾向。这是十分关键的问题。我们尝试着将传统办法的长处与现代理念的优点相结合,从而初步形成一套可执行的绩效管理体系和方法。这套办法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矢点性,是以学生时间为基础的一整套的流程设计。本套办法终极目标在于改善学生的自我行为,提高自身职业化水平,在可能的条件下提高专业化素质,在施行上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2.1错误即是学生的错误,责任是共同承担的责任。

  允许学生犯错,通过犯错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纠错的能力。只有让犯错主体意识到这个错误只有他自己来承担,并且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思索求解才是唯一的路径。在这个前提下,学生管理作为教练和引路人的角色应当发挥作用,与学生一同面对这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把握一个标准:责任分明,方法探究。因此学生管理者应当不是一个管制者而是一个陪伴着和启蒙者,他的价值就是在于成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犯错时的指路人和劝慰者。

2.2.2规则制定和执行的主体都是学生本身,学生管理只起引导作用。

物意义上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因而,在制定规则上普遍的作为老师惯性的认为学生会制定对自己有利的规则,从而满足自己懒惰的想法和倾向。如此以来便会使得规矩荡然无存。这里的前提设定是学生是懒惰的、逃避的、不可以相信的。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的结果便是我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外在控制者,来规定和代为监护。建立在相信学生,并允许其犯错的前提下,我们只需要作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让学生在错误中尝试自己的想法并不断纠正,从而实现自我成长。

 2.2.3绩效管理的另一个核心便是可量化。

关于素质教育一直是被认为无法量化的,根据心理学中行为主义的理论:一个人的想法会通过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出来,无论是意识的和潜意识的。建立在这个理论基础之上,我们关注的对象从抽象的素质品质开始转移到行为礼仪的举止上,即重在不是说了什么而是做了什么。这与创业模拟实训中强调的在“做中学”的理念也是一脉相承的。量化维度层次设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焦点目标行为的纠正上设定标准层次,当一个行为得到纠正之后,可以再转移到下一个行为上。

  因而,构建学生在班级中的双重角色,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在角色矛盾中进行自省,在绩效管理的实践中熟悉企业的管理模式,塑造学生量化的思想行为,并最终实现学生追求公正公平的价值判断。通过实践,实现学生培养从行为到态度的全面塑造和深化。

2.3企业化管理模式下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即便在班级实现量化管理模式的情况下,利用了企业管理过程中过程考核与结果导向相结合的模式。相较于企业管理,学生管理的目标并不是效率优先的,而是应当是以个人的能力素质成长为优先,并综合考虑公平与效率的双重因素。所以,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企业化模式的作用,必须综合考虑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学生成长的身心特点,充分利用该模式的有效方面,进行选择性适用。

另一方面,结合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以及党团建设发展的需要,“群众路线”依然是实现民主的不二法宝。而民主的本质并不仅仅在结果的民主,而更在于通过民主的方式来实现“民为自主”的目标。结合着班级管理的量化考核形成的过程管理的数据,结合着现下时兴的大数据管理的理念,促使过程中的数据发挥其在学生结果评价上的作用,我们必须从过去的举手投票转变为多维度的量分评价,再结合绩效考核的过程汇总,这样既可以对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一个全方位的评定,同时也能较为准确的分析出该生的群众基础。以此来启蒙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其尊重其自身权利,这样才能为今后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做好铺塾。培养设计阐述如下:

(1)班级之初的团队组建,施行干部轮值制度,在轮值过程中不断强化绩效打分,评选出团队优秀个人,通过实践在学生中树立量化观念。

(2)轮值结束之后,以团队为基础推荐参选干部名单,推荐人数根据班级整体的框架设计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由全班学生对推荐的学生进行确定维度的权重打分,维度可以考虑囊括:出勤(早读、晚自习),上课状况,班级活动的卷入程度,活动作用评比等方面,并设定等次赋予分值。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数统计评比,得分最高者当选班长。同时,依次排序,参照个人能力对职能型岗位进行干部选任,此时需要学生管理能够知人善任,赋予使命。这样一个流程的完毕便是群众路线的完美实践,也是民主集中制的体现。

(3)在班级千部稳定之后,结合绩效考核要建立上下交流制度,以免有部分干部动机不纯,或者能力不殆而在整体上产生影响。以此施行周期考核制度,这样也给予其他学生以锻炼的机会,切实的把班级干部作为学生锻炼和提升的平台,而不是学生干部的荣誉或者特权。

(4) 在奖助学金评比过程中,也可以采取类似的作法,即学生管理参与干部商议确定评选的指标,并赋予不同类别指标不同的权重,在此基础上制定评选规则。以平时绩效考核的数据积累为基础,结合奖学金和助学金的不同性质倾向,确定相应的人选。

2.4培养研究型的学生管理辅导者

结合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事务自身独具的特点:(1)分散性;(2)复杂性;(3)关联性;(4)事务性。由于其分散性造成难以查找相关的规律,加上事务相牵连,造成学生管理人员无暇抽身做事务性内在规律的研究和探索。在现有体系之下,学生管理者的培养大多是从思想政治的高度去做的,较少是从事务性管理的规律和研究整理上去提高。因此,针对当前学生管理的诸多问题,作为学生管理者更需要做一名事务性工作的研究者,一个终身学习者。并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索:

2.4.1对学生管理事务进行操作性分类。

参照可将学生事务管理分为:常规性事务、应急性事务以及奖助评定等事务。

2.4.2加强学生事务之外的知识以及经验累积。

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者,应当具备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同时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尤其在企业经营管理等与当下市场紧密相连的学科内有涉猎或者积累,以此促使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从而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实践水平。

2.4.3学生管理者的一专多能。

学生管理者的专长不能只是自己所学专业的专长,更重要是在学生管理实践上的专长,以及在多个相关领域中的技能积累。

结束语

学生管理者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当中承担基础工作的个体,具有把学生扶上马,再送一程责任,也承载了对青年人三观树立和塑造的重大责任,因此学生工作就不再是简单的劳动与物质报酬的关系,而是要在管理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研究问题,结合现实寻求解决办法,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与超越。因此,学生管理的工作成果是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学生价值实现的同一进程。

参考文献:

[1]赵蕾 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5月

[2]骆聘 三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与方法探讨 民营科技2010年4期

[3]孙燕浅 谈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12月

[4]尹忠民“学生自治”的实践及发展思路 丹东师专学报  2003.2

[5]蔡红梅 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求索 2004.3

[6]吴素云 探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教高职研究,2009年2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