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9
/ 2

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究

张格

德州市德城区第三实验小学  2530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音乐教育已经无法满足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全面而系统地学习。因此需要将小学阶段所学课程进行创新性改革以适应新课标对人才培养目标。本文通过阐述了小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理念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基于教学现状分析了当前我国部分学校教师对于该课题研究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得出音乐课堂应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小学阶段  音乐课堂  课程思政

引言:小学阶段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时期,而在这一特殊期,音乐课堂教学更应该发挥更多作用,不仅要为学生创造良好地学习环境,还应该利用音乐课堂这个教学渠道,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协同教学。本文以人教版音乐教材为例探究了“课程思政”对小学生身心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笔者从音乐教师、家长和学校等方面入手提出相关建议。围绕完善小学阶段课程思政体系;转变传统观念中老师角色定位,使之与素质教学相融合;从课堂实践及教学效果出发等观念展开论述。

一、课程思政的具体内涵及其作用

一般来讲,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从而形成一种协同效应,以课程思政为教育理念,就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1],以培养品德兼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作为教学的目标。课程思政与德育教育有着一定的关联,其核心教学理念主要围绕“品德、品质、品行”等方面。课程思政需要多个学科共同进行努力,潜移默化的开展教学任务,教师要秉承着育人以德为先的观念,对如何育人、怎样育人展开深度的挖掘,并且需要充分结合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引导学生的思想认知,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二者能够相辅相成,协同教学。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品德品质、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在小学时期就接受良好的政治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思想意识。

二、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的课堂教学浮于表面

课程思政的融入是对教师教学的一个重大考验,很多教师在面对音乐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的问题时,往往无法正确把握课程思政在音乐教材中的教育内容,无法真正察觉到课程思政的核心教育思想,这就导致了教师在音乐课堂上单纯的进行乐理知识和歌曲舞蹈的教学[2],课程思政无法在课堂上得到真正的展现。因此学生也就只是简单的学习了有关于音乐的乐理知识,收获一首歌曲,学会看歌唱的方法,并没有去深层次发感受音乐为其带来的内涵美及其蕴含的思政内涵,长此以往,学生的思政教学无法获得延伸课堂学习质量也无法得到升华。

(二)音乐课堂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

音乐是一门偏向于艺术的学科,需要学生的感性大于理性,用心学习,才能够收获更多。这就导致了学生很难真正的进入到状态,仅仅在表面学习音乐,没有去重视音乐的学习。与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的学科相比,音乐给与学生很大的包容性,这也间接是导致了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过于放松,学习注意力无法集中的问题发生。这样的学习状态下,不但课堂的教学效率会有所降低,而且也无法有效的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

(三)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积极性较弱

要想使课程思政在音乐课堂高效开展,教师首先需要保证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因为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但是当前的教学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创意。教师每节课往往以演示一首歌开始,以学会一首歌或大家一起合唱这首歌结束,学生直接在没有任何前期铺垫的情况下就需要进行学习,这就会使学生觉得对歌曲很陌生,如果歌曲有一些难度,那么学生就会更加不愿意去学习。教师没有结合歌曲的背景和具体的内涵进行教学,这会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大降低,导致思政课无法顺利开展。

三、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具体策略探究

(一)创设情境,融合教学

围绕课程思政教育,教师首先应该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通过情境创设教学法,一方面能够带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加学生对于音乐的了解,提高并丰富学生的思想认知。不同的音乐,也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感受音乐传达的艺术色彩。学习古典音乐能够体会到一种别样的安静与平和,更加愿意真诚的与人交流;学习乡村音乐能够体会到其中的轻松和自然以及淳朴;学习流行音乐能够看到当代社会对文化的探索与推进[3],感受其中的创新性思维。教师在面对不同音乐主题上,进行情境创设,能够激起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第二单元《我爱家乡 我爱祖国》时,单元中涉及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师这时候就要去思考,如何创设情境,融入“课程思政”呢?才能够使学生对国歌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学习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体现的是一种民族意志,教师要让同学们意识到,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教师可以结合有关的历史背景,相关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有更加直观的感受,这样学生在学习歌曲的时候也会更加具有气势,学习效果也会更好。另一方面,围绕歌曲进行爱国主义情怀教育,能够激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感受,刺激感官和心理,从而养成团结精神,形成危机意识,努力学习和提高自己,培养为国家勇于牺牲的精神品质。

(二)结合现实生活,融入“课程思政”教学

日常的生活在方方面面影响着学生品德品质的形成,于音乐课堂上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教师需要适当的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学习的更加透彻,同时也能够学习的更加全面。只有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音乐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才能够更加透彻的学习音乐,感受音乐与道德修养、民族文化以及传达的情感之间的关系,激起学生对于音乐探索的欲望。例如,在学习《春之歌》、《冬天的故事》、《老爷爷赶鸭》这种富有生活气息和色彩的歌曲时,教师就可以适当的将学生的思绪引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去,让学生们回忆,生活中有哪些难忘的回忆,家乡的雪、家乡的人、生活中的珍贵瞬间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歌曲融入自己的情感,这样学习到的歌曲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鲜活的、具有着强烈的生命力的,并且学生也会学着去珍惜生活中这些宝贵的记忆,从而更加认真的对待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也会更加的负责任。再比如,在学习感恩主题的歌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回忆,生活中有哪些与家人的珍贵瞬间,那一刻你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了父母亲人的爱,这也体现出“课程思政”教育中的传统美德,“孝”,学生通过回忆,学习起来也会更加具有代入感,理解何为感恩,如何感恩。这样的音乐课堂才更加具有教育意义,才更加能够体现“课程思政”的主题内容。另外,在学习类似于《红眼睛绿眼睛》《做个好娃娃》这种有关于普及生活常识的歌谣时,教师可以适当的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进行角色扮演,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很轻松的学习歌谣,还能够学习一些知识,懂得遵守社会规则,培养良好的社会意识。

总结

音乐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的结合,既是对音乐课堂的一次考验,更是教学的进步与提高。艺术与道德的相互碰撞,使学生在陶养艺术情操的过程中提升道德素养。因此,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找到音乐与课程思政之间的联系,就能够将二者完美的融合。

参考文献:

[1]赵彤璐,雷鹏飞.转变思政教育观念创新理论研究范式 --评《思想政治教育哲学问题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43(02):134.

[2]刘勇.论音乐艺术类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策略创新 --以课程思想课“琴筝艺术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12):99-101.

[3]康俊芳.中小学舞蹈教育中实施德育渗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