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大纲的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9
/ 5

基于课程大纲的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徐隽,吴勇

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摘 要:本文采用历时视角,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手段、课程评估和教师素养等指标,对我国三份公共外语教学课程大纲及其影响做了详尽的分析。以此为基础,对未来的课程大纲修订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课程大纲;公共英语;教学改革

(一)引言

公共英语作为我国高校开设面最广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历来受到政府、社会、高校、学生等多方关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和国家改革开放几乎同步,公共英语教学也在全国各大高校得以恢复。四十年多年来,课程在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材开发、评价方式、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对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探讨一直是我国英语教学研究、应用语言学研究和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课堂教学是公共英语课程学习的主阵地。围绕教师课堂教学最紧密的教学资源就是课程教材和教学大纲。前者是教师授课最重要的知识载体;后者则是课堂教学有形的指南。汉语中的“课本”和“大纲”两个字眼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教材和大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于公共英语教学中教材的作用,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丰硕。但从课程大纲的角度对四十年来的公共外语教学的发展脉络进行的历时研究并不多见。造成这一研究匮乏的客观原因是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平均年龄较低,教龄较短,在教学实践中把教学重心放在课本上,从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学大纲的作用。教材服务大纲,大纲统领教材,二者又都为教学服务。因此,课程大纲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更为基础。本文将以公共英语教学四十年发展历程中三份课程大纲为依据,回顾大纲对课程教学改革所产生的重要作用,总结课程在这一时期取得的主要成果,同时为未来课程大纲的进一步修订提出具体的建议。

(二)理论概要

 2.1 教学大纲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在Stern(1999)提出的外语教学框架中,基础层、中间层和实践层构成完整的外语教学框架。其中,基础层包括语言教学史、语言学、社会学、社会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和教育理论等不同学科的相关理论。实践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材料和教学评估等在内的方法论以及各个层次的学校和教育行政机构。位于基础层和实践层之间的则是中间层,主要涵盖了语言教学的环境,如对语言学习、语言本体、语言教学的深入研究。这一层面也可以用“教育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来概括。根据这一框架,课程大纲最常见的位置应在实践层的教学方法论这一区域。但Stern在整个框架中各个部分的联系之间均使用了双向箭头,即各个层次,各个区域间的影响呈现互动关系。因此,教学大纲在整个外语教学框架中的作用是普遍性的,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课程大纲的研究对于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2 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都需要涵盖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等内容。这些模块化的内容,可以视为教学大纲所必须符合的一种格式。

伴随着语言研究的不断细密和深入,教学大纲的重心也在不断更新。一般认为,从编制大纲所反映的语言教学核心的角度而言,外语教学大纲可以分为语法大纲、功能意念大纲、词汇大纲、学习任务型大纲和学习内容型大纲。语法课程大纲把语言的语法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有利于提高学习者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也便于教师教学操作。但对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影响甚微,因而受到较多的批评。功能意念大纲重视学习者交际能力,把语言交际的场合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从语言的功能和意义出发进行教学。例如,可以把问候、道歉、商场、机场等环境中可能用到的表达加以归类,让学习者经常练习,从而实现语言能力的内化。功能意念大纲对于提高学习者交际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当学习者遇到和大纲中所涉及到的场合不一致时,往往会导致交际中断甚至失败。词汇大纲利用语料库技术,抽取涵盖各种交际场合中都需要的“共核语言”,制成词表供学习者学习,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交际中断的情况。但交际目的的不同决定了“共核语言”的制定是极为复杂的。学习任务型大纲提倡设计任何类型的教学任务,只要它能够让学习者理解、掌握、使用目标语言,促使语言互动。任务型大纲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但对“任务”的精心设计让语言教师颇为棘手。学习内容型大纲将语言内容和专业科目结合,并且语言内容“隐退”到次要位置,只作为专业学习的一种媒介。这对于仅具备语言背景的教师而言则挑战更大。

  除了以上五种分类以外,教学大纲还可以分为“产品式大纲”和“过程式大纲”,“线性大纲”和“循环大纲”等。根据束定芳、庄智象(2008),产品式大纲多为清单式的语言项目和技能,侧重教学的最终目的状态;过程式大纲偏重为了达成教学目的而采取的行动和操练。线性大纲和循环大纲的差别在于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是单维度还是动态过程。因此,这些分类和上述五类多有交叉。而在外语教学领域内,教师更加熟悉的还是根据语言教学重心进行编制的教学大纲。

  当然,从社会文化语言教学的角度而言,语言课程教学大纲还需要符合课程开设的社会环境。例如,中国高校的公共外语教学应当考虑到的社会实际应当包括了学习人数多、学习者语言水平不一致、学习需求差异大、课堂环境下学习外语等等。

2.3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大纲

在我国本科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和“课程指南”分别对应于1986年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文理科本科用)》、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及2020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课程教学大纲通常是指“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方面的指导性文件。…一般说来,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是国家对学生学习此科目必须达到的标准的统一要求(施良方,1999)”。课程教学要求可以看作是教学大纲的大众化表达;而根据《教育学名词》(2013), 课程指南“帮助教师了解课程研制的意图,说明课程目标、课程纲要、课程实施要点和课程评价标准等的指导手册。”根据这一定义,课程指南的内涵应该比前两者要广。因本文将从历时的角度来回顾公共外语教学实践中大纲与教学间的互动,故而采用“课程大纲”这一名称来统称上述三份课程文件,以区别从共时的角度对单一文件的讨论。限于篇幅,在以下的行文中,三份课程大纲将分别用《86课程大纲》(这份大纲在1999年进行了修订,下文中将用《86大纲修订》予以区别)、《07课程要求》和《20课程指南》予以表示。

(三)三部课程大纲: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高校本科公共英语课程大纲的编制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内一批重点大学的理工科专业。在校际联盟合作的基础上,在国家教委的领导下,出现了第一份文理科通用的课程大纲。从那时起,每隔十多年,根据国际、国内教育环境的变化以及从各高校的教学实际出发,都会对课程大纲进行较大幅度的修改。一份优质的课程大纲既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路线图,又是教师教学信念的真实反映,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服务于国家语言政策。

3.1《86课程大纲》

《86课程大纲》是改革开放后第一部全国性公共外语教学课程大纲。内容包括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安排、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测试。大纲还以附录的形式给出了词汇表、语法结构表、功能意念表和语言微技能表。从内容组成上,不难看出这份大纲的编制兼具了语法大纲、功能意念大纲、词汇大纲、和产品式大纲的特点,做到了博众家之长。

为了和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做好衔接,《86课程大纲》对教学对象的要求是“已掌握基本语音、语法知识,领会式掌握1600单词(其中复用式掌握的单词为1200),并在读、听、写、说等方面受过初步的训练。”

考虑到当时特定历史条件,对课程教学目的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

在教学要求上,做出了预备阶段、基础阶段(教学分为六级,达到四级为基本要求,达到六级为较高要求)和专业阅读阶段三个层次的划分,并明确量化了在每个阶段在听说读写每种语言技能所要达到的标准,如对阅读速度的基本要求是每分钟50-90词,较高要求是70-120词。大纲还规定了在每个级别的授课学时,专业阅读和选修课程的开设建议等。

无论是用教学效果还是学术含量的标准来衡量,《86课程大纲》堪称一部具有奠基意义的课程大纲,影响深远。第一,这份大纲重视语言基础的培养,尤其是学习者的阅读能力。当阅读能力夯实后,学习者的听、说等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第二,大纲提出要打破文理科专业隔阂,实现文理互通,具有前瞻性。这种教育理念和后来兴起的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等是非常吻合的。对全面提高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三,对课程教学的安排以及教学要求的三个层级的划分,在后来的《07课程要求》和《20课程指南》两份课程大纲中得以继承;这种分类的教学要求也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第四,以大纲为指导,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推出了涵盖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一套大学英语教材,既有文学性又有趣味性。这套教材经过时间和实践的历练,成为经典。很多执教多年的资深教师,都认可这套教材对自己教学影响最深,对其内容最为熟悉。第五,在《86大纲修订》版本中,在保持总体框架不变的基础上,提高了对不同层次的各项语言能力的要求,还增加了对翻译能力的要求,从而保证了课程大纲作为教学要求和标准的完整性。

3.2《07课程要求》

进入新世纪,人类进入互联互通的网络时代,计算机的使用成为社会普遍现象。面对国际高等教育突飞猛进的新形势,大学英语课程也在酝酿积极的变革。相比较本科英语学习者阅读能力较强的实际,薄弱的听、说能力成为制约他们日后学术提升和职业发展的短板。另外,课堂大班教学对于听说能力的培养,既让教师感到较难操作,也让学习者挫伤兴趣。因此,从2003年开始,在国内21所综合性大学进行试点,并以此为基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7年发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在继承《86课程大纲》总体框架的基础上,《07课程要求》的内容包括教学性质和目标、教学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等。《07课程要求》做出了以下六个方面的重要调整,从而使得该份课程大纲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操作性和时代性。第一,首次明确了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即: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课程性质的确定,反映了党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视。在随后开始的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大学英语一直是关键的评估指标。第二,教学目标的变化。相比较《86课程大纲》,教学目标调整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可以发现,教学目标从阅读能力为中心调整成重点培养听说能力、交际能力。做出这种调整,直接目的是要补齐学生听说能力的短板,长远目的是为学生的学术交流、职业发展做好准备。第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07课程要求》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从而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更加有益于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提升。第四,构建了科学的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这表明在信息时代,大学英语课程能够应势而为,科学发展。这种调整保证了在随后的十年中,各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学基本上完成了课程信息化、网络化、个性化和自主化建设。第五,课程设置方面的调整。《07课程要求》赋予了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进行校本特色的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的自主性。在这一政策指导下,一大批高校推出了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精品课程”,涵盖了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不同方向,确保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得以充分满足。第六,教学评估手段上的调整。大纲明确提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估分为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强调对学生学习学习过程的动态跟踪,有利于学习情况的总结和反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3《20课程指南》

   在互联网的助推下,全球经济、政治朝纵深方向发展,高等教育也迎来了空前的变革。慕课、翻转课堂等现代教育平台纷纷推出,大大便利了高等教育知识共享;移动学习终端的推广,是对课堂教学时空限制的重要补充。尤其是我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政府逐年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2015年教育部退出了《大学英语课程指南(施行)》,以此为标准,在国内一批高校进行试点。进入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纲要以及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等重要会议和文件精神、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发布了《20课程指南》。

   这份课程大纲既有继承更有创新。继承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保留了《07课程要求》中对大学英语课程定位和课程性质的描述,并将其具体表述为“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对应于语言在生活、学习和工作场合中口头、书面交际能力的要求;人文性对应于学生对语言背后文化的习得,尤其是利用英语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并了解中外文化异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二,保持了《07课程要求》和《86课程大纲》关于教学安排的框架,将其表述为基础、提高、发展三个级别,做了具体量化要求。第三,在课程设置方面,提供了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类别的课程方向。

   《20课程指南》的创新性则主要表现为:第一,在课程定位和课程性质方面,突显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要求,并且指出应该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保证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和党的教育方针高度契合;第二,在教学目标与要求方面,提出要和《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有机融入。通过这种结合,大学英语的教学评估朝着科学化、国际化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第三,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要求要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移动学习、翻转学习、云平台等具有高度科技含量的学习手段为学生广泛采用,可以真实记录、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同时提出课程教学可以采用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第四,在教学资源方面,信息技术在公共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一大批线上精品课程、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有效地克服了课程课时不够和课堂的局限。第五,在教师发展方面,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五个方面的素养提升要求,即育人素养、学科素养、教学素养、科研素养和信息素养,对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四)对未来课程大纲编制的建议

面对日新月异的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形势,三份课程大纲能够做到科学谋划,引领课程改革方向的作用。我国的公共外语教学已经构建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并且具有网络化、多元化和突出能力导向的鲜明特点,是高校学生最喜爱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公共外语教学改革走过的四十年发展历程再次证明了教学实践和理论总结之间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教学改革的实践需要有科学的理论和前瞻性的安排来加以指导,而实践的成果又把科学理论推向更高层次。面向社会、面向发展、面向未来的公共英语教学课程大纲在未来的编制中,需要做到:

第一:在课程内容上,要将“课程思政”这一主线贯穿于语言技能训练、文化意识培养全过程,做到融会贯通。中国和英语国家都具有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各个领域内都产生了一大批影响人类历史的巨匠伟人。因此,寻找语言教学中的东西方思想与政治文化的共同基础,然后再将不同内容加以对比、总结,从历史和现实中归纳出各自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让这种思辨性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真正内化于学习个体。作为纲要和指南的课程大纲,可以在听取专家、一线教师的建议,以及学生问卷的基础上,列举若干课程思政具体话题,如:政治、经济、教育、饮食、家庭等,增加课程思政原则在外语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同时,为了帮助学习者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课程大纲中的词表中应增加常见中国文化表达的对应英文。

第二:在教学目的上,应增强学习者语言服务意识,培养语言服务能力。我国本科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重考试、轻实用的现实。尽管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等课程的开设,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习者的积极性,但学习仍然囿于课堂。应该以语言服务为切入点,在教师的辅导下,培养学习者语言服务意识,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结合学习者的个人专业,培养语言服务能力。如,新闻专业的学生可以和新闻出版单位对接,提供英文报道、翻译的课外实践,并将实践结果纳入公共外语总学分之内。以此类推,每个专业都可以和社会相关公司、机构、部门实现对接,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语言使用环境,提高语言服务能力。

第三:在教学手段上,要根据个性化学习平台因势利导。作为网络虚拟空间的“原住民”,学习者对网络及其衍生产品的使用已经非常熟练,他们已不再满足传统的单一平面语言资源,更加青睐立体化、网络化、真实化的语言学习平台。这些平台可以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场景,让学习者身临其境,实现在做中学,玩中学。因此,公共外语课程建设,尤其是一流课程、线上课程要充分利用学生经常使用的一些平台,如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哔哩哔哩等。以此为依托,开展协作式、项目式的英语学习。

第四:在教材建设上,要立足本土,借鉴国外优秀教材的编写理念。教材建设是我国公共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成就瞩目。目前,围绕课程大纲,依托国内知名出版社,国家级、省级规划、一流教材精品纷呈。外语教材建设,一方面要以课程思政为引领,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另一方面,要充分学习国外牛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国家地理等国际出版社的教材开发经验,合理采用。同时,各高校也应以课程大纲为指导,开发校本教材,挖掘自身潜力,打造精品教材。

第五:在教学评估上,要充分对接《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量表》作为我国自主开发的第一部语言测量标准,已和雅思等国际英语测试实现标准的换算与对接。因此,应将大学英语四级、六级等测试评价结果和《量表》对接起来。同时,测试结果应改变只提供成绩的做法,要在成绩中给出质性分析,作为考生未来学习、求职的重要参考。

第六:在教师队伍上,要切实提高公共外语教师的五种素养。在《20课程指南》提出的五种素养要求中,学科素养、科研素养是公共外语教师队伍的短板。高校应该提供条件允许公外教师攻读非语言类学位,提升学科素养。教师所在院、部应组织科研团队,扎根外语教学的课堂研究,掌握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实验设计和统计手段,稳步提高科研能力。

(五)结语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高校公共外语教学提出了重要课题,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公共外语教学必须科学谋划、立足本土,回应时代挑战,服务国家战略,持续推动课程创新与教学变革,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育人水平,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历史任务。

参考文献:

[1] Stern, H.H.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年

[3] 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4] 教育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教育学名词(2013) [S].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5] 大学文理科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科本科用)》[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6.

[6]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高等学校本科用)》[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7]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8]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9A048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徐隽(1981-),女,安徽祁门人,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课堂二语习得。

作者简介:吴勇(1980-),男,安徽六安人,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理论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