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9
/ 2

让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黄小瑛

广西贺州市钟山县公安镇中心小学542612

摘要: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要求各学科教师善于挖掘课程本质,从中提取合适的素材对学生进行引导,以便使之充分感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不断完善个人的价值取向,进而推动他们的健全发展。对此,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着重分析了在课堂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实施策略

语文学科与传统文化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师应当抓住机会,依托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全面引导,使他们充分体验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断强化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同时在吸收、内化以及应用中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之前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到不同环节,便于学生去品味和感知,一方面丰富他们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不断提升其内在修养,进而为其全面发展提供助力。

一、让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作用

(一)扩充资源,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毕竟是有限的,且即便与传统文化相关,展示给学生的也只是其中十分微小的一部分。而通过在课堂中引入传统文化,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让他们将教材内容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进行解读,不断提升其理解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拓展教学的目标,针对性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授课质量,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稳定发展。

(二)教化引导,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先辈们的智慧结晶,不仅包含丰富的理论知识,也是一种精神财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启发。因此,当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补充和展示传统文化时,不仅能够起到知识教育作用,还可以起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德育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通过感染和教化促使学生内外兼修,辅助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渗透传承,促使我国文化发扬光大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和记忆,并在探究中形成深刻印象,进而将所学转化为自身的素养,再加以灵活应用。由此一来,学生们就真正承担起了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职责,且可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让传统文化成为自身的一部分,进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让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策略

(一)重视教材中的古诗词,合理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1.重视诵读指导,辅助学生品味感知

在古诗词教学活动中,诵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让其在读的过程中品味诗词主旨,也可以使之在诵读时感受诗词韵律之美、意境之美,辅助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为此,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做好诗词诵读指导工作,如要求学生诵读古诗《示儿》时,就可以先下载专业的音频资料,播放出来供学生模仿练习,同时可以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渲染气氛,便于学生更加准确地诵读全诗,传递出对应情感。在此过程中,可促使学生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同时发散思维,深入感知和品味古诗情感,并充分感受到古诗语言的简练性,准确把握其韵律和意境,进而彰显诗词文化的魅力,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启发,树立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2.补充背景资料,便于学生深入理解

结合古诗词的主旨,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补充丰富的背景资料,从而使学生在探究中了解诗词作者的创作意图,并将作者的品性、社会背景等串联起来,通过全面分析获得更加准确的认知,而后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积极学习各种优良品德,辅助提升诗词教学质量,增强传统文化渗透效果。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时,语文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作者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及其创作该词时的遭遇,还可以展示对应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们通过全面分析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感知其当下的心境,再结合全词描绘的景象展开鉴赏,有利于提升其探究能力和学习成效。与此同时,教师补充的资料中应当包含介绍“词牌名”、宋词词派的内容,便于学生在阅读中掌握更多传统文化知识,进而完善其知识结构,为他们语文素养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挖掘课本中的民俗文化,对学生加以科学引导

1.详细分析民俗文化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描述各种民俗文化的诗词和文章,所以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解读该类文本时进行拓展和补充,详细展示不同民俗文化的内涵、价值,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态度,辅助提升传统文化教育质量。例如,在讲授《腊八粥》一文时,教师就可以围绕“腊八节”进行拓展,为学生详细讲述节日的由来、习俗等,同时鼓励学生们回顾自己家过腊八节时都准备了哪些美食、是如何做的,还可以详细分析我国所有传统节日的价值和地位,并借助多媒体补充其他的民俗文化,如本地的特色美食、特色服装、民进艺术等,从而在灵动的课堂中完善学生的认知体系,使之充分意识到了解和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同时能够在探究中感知我国优秀文化的内核,不断完善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观,有助于增强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助力学生的良性发展。

2.组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传统文化教育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以便促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民俗文化的魅力,主动学习相关的技艺,并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宣传,从而让更多人参与到保护民俗文化、传承民俗文化的过程当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发展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教学生们简单学习剪纸艺术,让其利用所学创作出各种形式的窗花装饰本班的窗户,也可以提前准备各种材料,指导学生们做月饼、包粽子和饺子,使之在特定节日前夕掌握一门技术,并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带回家中。通过实践引导,可以使学生充分感知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坚定传承优秀文化的信念,进而不断提升育人质量,推动语文教学工作和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入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不断开阔其眼界,也可以让学生从中汲取文化养分和精神力量,推动其审美情趣、道德修养的稳定发展。因此,教师要在明确传统文化重要性的基础上,采取更加多元、灵活的方式组织语文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深入品味和感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同时将所学化为所用,完善个人的价值取向与语文素养,进而增强学科教学成效,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海英.让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J].天津教育,2022(03):115-116+188.

[2]杜丽英.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1(26):95-96.

[3]孙小涵.走进经典阅读 浸润儿童心灵——反思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措施[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1(09):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