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视域下乡村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1
/ 2

环境保护视域下乡村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研究

苗宇杰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市  541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各方面发展迅猛,农村的发展也不可同日而语,新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规划和设计乡村景观是至关重要的内容,逐渐在中国掀起一股热潮。然而,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由于人民迫切希望改善乡村生活质量而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逐渐失衡,破坏了乡村的自然环境。在环境形式依然严峻的今天,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者应改变传统观念,以设计生态型乡村景观为目的,科学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打破人与自然之间的壁垒,在遵循环境保护原则的前提下合理调节自然、生态、经济、文化、审美之间的关系,努力打造优质的设计方案,实现乡村景观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保护;乡村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引言

优美人居建设背景下,城市环境景观规划设计趋于完善,呈现出园林、森林及生态等城市景观类型,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环境品质。然而,乡村景观规划相比城市明显滞后。为了促进农村景观的新发展,规划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乡村景观规划是必要的。

1乡村园林景观概述

乡村园林景观目前是一个较为新兴的研究领域,它泛指在非城市化地区的人类聚居环境中,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构建而成的,具有审美价值与自然精神价值的环境,该领域涉及景观生态学、乡村地理学、乡村社会学、美学、农学等多学科知识。实际建设中,景观设计者既要关注对乡村土地的现实利用,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又要关注景观的美学价值,以凸显景观的长期效益。统筹协调自然、文化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矛盾,着眼于丰富的生物环境,以缤纷多彩的空间格局,创造出自然、生态、美观、实用的景观,满足村民的精神需求,体现乡村的精神风貌。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为乡村园林景观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宗旨。因此,要持续深化对乡村振兴理念的研究,为乡村园林景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案指导,为广大村民建设出质量更高、更符合现代化乡村的特点、更符合村民审美和精神需要的园林景观作品,处理好乡村自然资源与空间需求之间的矛盾,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最终推动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环境保护视域下乡村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2.1植物景观需依托原有景观实施生态配置

生态旅游村的植物种植结构要注重相应的布设技巧,彰显生态园林的内涵及价值。如符合当地特色的生态植物,通常结合当地村庄土地实施规划布局,可围绕现有的特色果蔬、时令花卉种植进行布局,还可严格依照具体的功能特性进行全面规划设计,据此形成特色化的田园风光,塑造花海和田园般的农业景观。(1)种植花卉和观叶植物时,要根据树花和草花的区别进行排列。(2)种植开花和大灌木的观赏树木,可改变乡村生态系统花园和丰富景观色彩。选择树木花卉时,主要考虑形状良好、季节性且相对易于种植和维护的树种。种植方法有沿水护岸行植、乡间小路植、特种园植、装饰植等。(3)草花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景点,属于欢迎花型。种植方法有片状、带状和波浪状。(4)彩叶植物造景可反映农村四季的生物物候变化。湖、塘、池的岸坡上可种植金丝杨、秋枫、红柏,共同构成一幅意境广泛的景观。

2.2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对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缺乏资源优势的乡村及设施应做到“该拆则拆”,对园林风貌的设计也应立足于乡村的文化、资源及气候特点,切忌盲目效仿。这启示园林景观建设者,在乡村园林景观建设前,应仔细查阅各类资料、政策、文件,认真细致地作出对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规划方面,应坚持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包括当地地形地貌、动植物资源、民俗文化等,在此基础上合理布局,实现对多种资源的最优配置,应保护传统景观,这也符合乡村文明建设的要求。设计方面,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设计人员有必要走访乡村、踏勘现场、了解民情,充分了解乡村在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条件等方面的特点,邀请乡民对园林景观建设提出意见与建议,以提升景观设计的科学性、先进性与艺术性。设计完毕后,也应将图纸与模型展示给乡民,邀请其提出意见。总之,为保证园林景观的建设效果,合理的规划设计很有必要,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为乡民打造优美的人居环境,满足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3借用“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借助自身的容水量在雨洪来临时吸水,在枯水期排水。公园的设计注重生态性,运用海绵设计“渗、净、蓄、排”的理念,调节水文循环,进而发挥其在区域生态中的作用。园区内设置了多种防洪调蓄措施,包括雨洪管理、用生态方法防洪并对雨水净化及防止地下水位下降等方面。在园区内修建专门雨水沟渠和污水沟渠,实现雨污分流;加入生态过滤田以拦截由周围山坡冲刷下来的泥沙,同时也可以过滤水中的重金属;将沟渠作为“廊道”,连接不同过滤田和小水洼,作为园区的泄洪区;在园区人行道和庭院通过使用“铺装海绵化设计”使雨水渗透过滤来净化使用或涵养地下水,进而解决雨季排水和旱季缺水问题。

2.4数字技术支持下的乡村植物景观的营造

即使是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技术经验和阅历的设计师所设计的植物景观,建成后展现的季相效果和潜在的功能仍存在不确定性,这种传统的植物景观设计方法将被新时态下的数字技术所打破,数字技术在乡村景观中的应用,将助力乡村传统旅游景区转向智慧化景区,从而催发出新的乡村景观设计思路。不同的视觉效果会影响人群的心理状态。数字技术支持下的植物景观营造可利用植物的色彩带给人们愉快、喜悦、兴奋、宁静等多种情感,可利用监测设备发现人们对不同饱和度、明度色彩的生理反应状况,捕捉可利用的色彩,然后对乡村植物景观进行色彩的合理搭配。数字技术支持下的植物景观营造可利用植物来丰富场地空间,带给人们不同的空间体验感。借助数字技术分析不同植物各个生命周期展现的外貌形态,利用高度、冠幅、枝干疏密程度等进行组团配置,打造不同层次的透明度和遮挡关系,形成开敞、私密等空间形态,面向不同类型的人群,赋予场地不同的功能。

2.5环境廊道分析

通过GIS技术搜集各个环境因素,并完成相应的地图,在地图中逐渐显露出环境廊道。实际的操作方式为:①水层———构建带有缓冲分析功能的环境走廊;②湿层———使现有数字湿地地图中的坐标、精度等属性和其他图层相同;③陡坡层———用栅格文件替换原有的地标模型,计算坡度并过滤陡坡区域;④环境廊道复合图———将上述各层次的重叠组成线性环境走廊,以推断优先保护区。

结语

乡村景观设计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大一统”思维,避免“千村一面”的现象;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强调实用与美观的统一;充分考虑对本土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在乡村景观设计中融入乡土特征和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在生态优先的大前提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为本”,推动产业融合,提升乡村景观的生命力,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共同振兴。

参考文献

[1]潘宇鑫,孙凡.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中园林景观规划路径探析:基于湖北科技学院“青马工程”社会实践分析[J].山西农经,2021(22):131-133.

[2]李国瑞,冯珍,徐姣,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生态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J].现代园艺,2021,44(20):60-61.

[3]张晓晶.新农村景观规划的生态设计:评《新农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设计》[J].环境工程,2021,39(7):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