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剪纸艺术教学实践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小学美术剪纸艺术教学实践策略

肖宁

河北省承德市桥东小学

摘要:在我国传统文化领域中,剪纸艺术因为表现形式的特殊性一直独特存在,剪纸属于民间技艺,可以表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也包含民族艺术的审美内涵。小学阶段开展美术剪纸艺术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创新精神及学生综合能力,通过剪纸艺术教学,将中华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传承。基于此,教师要积极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剪纸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打造出创新形式的剪纸课堂,让学生形成以兴趣学习引导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剪纸艺术;小学美术;教学实践

引言

剪纸这一项古老的传统民间工艺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在人们生活中有着深远的意义。每到各种节日,人们就会把各种寓意美好、漂亮的剪纸粘贴在窗户上、墙壁上、门上……如此,一派喜气洋洋,无处不散发着剪纸艺术魅力。虽然剪纸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有所渗透,但学生只是简单地学习剪纸技法。笔者认为,在没有系统学习剪纸艺术课程的前提下,如何在有限的小学美术课堂中做好剪纸艺术的传承及创新是值得探究的。特别是在美术教学理念革新、核心素养培养、价值体系建构背景下,开展小学阶段学生剪纸艺术教学实践,对于传承剪纸艺术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小学剪纸教学的作用

(一)传承和发展

民间剪纸是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随着市场经济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现在剪纸文化渊源断裂、工艺技法趋向速成,剪纸的传承和发展受到市场与云文化的冲击;剪纸人才青黄不接、剪纸上品越来越少,而且濒临失传。剪纸文化仅靠非遗传承人传承与发展是不够的,因此,小学阶段传承和发展剪纸艺术迫在眉睫。剪纸进校园既可以激发学生剪纸兴趣,让学生爱上剪纸,还可以通过动手实践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更重要的将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和发展。

(二)提高审美能力

剪纸可以通过“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把多种物象组合进行造型,激发美好情感和审美联想。小学阶段由易到难地进行剪纸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古今中外大师的剪纸精品,让学生由景物到动物、人物,再到场景进行欣赏,在由易到难的欣赏中,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如学生剪对称图形时可以感受到对称的美,进而用对称图形装饰我们的生活;在套贴剪的剪纸教学中,学生不仅在剪纸中学到了更多的剪纸语言,还运用剪纸语言表现民俗民风,而且感悟到色彩搭配的重要性,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不断提高。

(三)培养创造能力

小学阶段剪纸教学是学生动手剪刻的操作课程。教学中,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动手操作,其间手的操作不断刺激和作用于大脑,手指剪刻越多、越复杂,学生大脑思维就越活跃:学生在不断地运用手指剪刻中,在丰富新颖的艺术构思和情感表达中才能创造出别样的剪纸作品。因此,在小学阶段进行剪纸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心创新精神。

二、小学美术剪纸艺术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领略剪纸艺术的特点

美术表现指运用现代与传统媒材、美术语言和技术创造视觉形象,进行直观的表达。剪纸就是美术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虽然叫剪纸,其实是通过“刻”或“剪”,对纸张、金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物体进行镂空的一种艺术。剪纸的刻(剪)法有三种表现形式:①阳刻,以线为主,保留形体造型线条,减去线条以外的块面部分,并且线线相连,还要把形留住,称为正形;②阴刻,以块为主,保留原稿的轮廓线,剪去轮廓以外的空白部分,线线相断,称为负形;③阴阳刻,即阳刻与阴刻的结合。不同的表现形式带给学生的美感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它们别具一格的艺术美。在核心素养培养时期,美术表现以外向的表达为主。剪纸所需的工具材料、美术语言较为简单,故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剪纸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从材料上,剪纸所有材料低廉且容易取得,主要是纸张、剪刀;从技法上,剪纸的技法入门比较容易,工具操作比较简单,适合小学美术教学。另外,剪纸是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实践活动,只有手眼协调,才能剪出具体的物体形象,进而提高学生的手脑协调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感悟剪纸传统文化的艺术特色。

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图像识读”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剪纸艺术创作中,学习者需要大量欣赏剪纸作品,了解剪纸作品的样式、风格及发展脉络,拓宽思维,渐渐达到量的积累,这一过程能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在我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历史悠久,有其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例如,山西的剪纸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那些年过半百的老大娘和纯朴俊秀的姑娘常常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婉转自然、运转灵活地在纸上镂空剪刻成花样,以此装点自己的生活;陕西的剪纸艺术被众多专家称为“活化石”,因为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国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传承了中华民族阴阳哲学思想与生殖繁衍崇拜的观念,如鱼身人面、“抓髻娃娃”及狮身人首,以及与汉画像相似的“牛耕图”等;福建剪纸别具一格,作品或细腻,或粗放,或流畅,或稚拙,或明丽,或质朴,反映了福建民间艺人的文化气质,有表现劳动中欢愉情绪的,也有表达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及民俗风情的。同时,民间艺人善于组合素材,赋以吉语,托物寄意,借助文学、戏曲题材抒发善恶观念,寄托人生美好的愿望。

(三)贯穿课程标准,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根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教师要利用美术学科特点,通过名作欣赏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通过美术技能表现时代艺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崇尚文明、维护正义,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社会责任感。剪纸的创作是创作者审美心理、对美的追求和思想感情的体现过程。创作者通过长期对生活的观察、领悟及实践,深谙剪纸规律,可将各种线条进行自由组合,构成美妙的画面,创作出独具魅力的剪纸艺术作品。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与美术创作能力的共同提升。小学生在剪纸实践中,能了解剪纸作为中国独创的民间传统艺术,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知道了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剪纸对中国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不得不说,剪纸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剪纸教学在渗透德育时,具有较好的延续性,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任务后,仍有兴趣在课后进行创作。对此,教师可在每一个节日(如母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开展主题剪纸创作活动,让学生懂得剪纸不仅可以用来欣赏,还可以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及师长,进而促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爱,懂得感恩,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目的。

结束语

总之,将剪纸艺术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对剪纸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小学美术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大胆地创新,对剪纸艺术进行介绍与推广,同时,小学美术教师可以汲取民间剪纸中优秀作品的特点,借鉴它的造型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为其以后的美术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让学生真正爱上剪纸艺术。

参考文献

[1]吕文玲.民间剪纸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J].文存阅刊,2019(13):62.

[2]李改弟.剪纸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J].小学教育文摘,2011,6(4):20.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