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后的高考志愿填报变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3

新高考改革后的高考志愿填报变化

肖丹,刘婷婷

芜湖市弋江区雅博教育科技发展中心    合肥鼎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高考志愿填报从顺序志愿发展为高考平行志愿,从院校志愿发展为院校和专业(类)结合的志愿。对于高考志愿填报来讲,直接决定高考录取,也涉及高考改革基本成效。在新高考改革环境中,学生要想使高考志愿填报体现出科学性,就需要了解改革之后发生的变化,实现对填报志愿的精准分析,确保填报志愿的客观、理性,进而顺利进入到理想的高校中。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志愿填报;精准分析

高考是学子们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考试,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就业与发展,因此学生、家长对此十分重视,对于志愿填报也十分关注。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志愿填报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志愿填报中,需加强对这些变化的关注[1]

一、高考志愿填报机制进行的改革

一直以来,高考社会关注度比较高,并且敏感性较强。我国从高考恢复以来,不断推进志愿填报机制进行改革,每次改革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考公平的实现,增加了高校以及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利,同时也提升了最终录取结果与学生意愿之间的契合程度。

我国在2003年前,运用的志愿填报模式为顺序志愿,通过志愿结合分数的形式进行投档,根据学生第一志愿进行投档,并且高校在录取时,运用由高到低的分数录取形式。2003湖南省在针对平行志愿填报进行了探索,运用分数和院校结合模式投档,学生能够结合分数,填报多个志愿,结合分数优先基本原则对学生志愿进行考察,在第一志愿投档已满的情况下,会自动转入到第二志愿[2]之后,一些省份也相继运用平行志愿填报模式,江苏省于2005年运用平行志愿填报模式,上海、浙江、辽宁以及安徽在20072008分别采取平行志愿。

20149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决定将于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上海、浙江便成为2014年新高考改革的第一批试点浙江志愿填报模式上运用院校和专业结合的方式,并且将本科录取时的批次合并,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可以填报的平行志愿为80个,并且各志愿之间互相独立。上海主要运用院校专业组的方式,院校专业组由高校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和不同专业的科目要求设置,是本科志愿填报与投档录取的基本单位。一所高校可设置一个或多个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可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同一高校科目要求相同的专业可分设在不同的院校专业组中。同一院校专业组内各专业的科目要求须相同。2017北京、天津、山东、海南4省市开始进行高考改革,2020年首届新高考,高考采用3+3模式,不分文理科,属于第二批试点湖南、湖北、河北、江苏、辽宁、广东、重庆8省市2018年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2021年首届新高考,采用3+1+2高考模式,不分文理科,成为第三批试点。第四批新高考改革省份黑龙江、甘肃、吉林、广西、江西、安徽、贵州7省份2021年实施高考改革,采取3+1+2高考模式,不分文理科。山西、河南、陕西、内蒙古、四川、云南、宁夏、青海8省份于2022年启动,2025年首届新高考,采取3+1+2高考模式,不分文理科,成为第五批新高考改革试点。当前已经有多省市参与到新高考改革当中。

二、新高考改革后填报高考志愿发生的变化

(一)录取批次设置方面的变化

免费医学定向生以及公费师范生置于本科提前批B段,采取平行志愿,其中海洋运输以及小语种置于本科批,采取平行志愿方式

(二)志愿填报模式的变化

首先,平行志愿批次志愿单位产生变化。在填报志愿过程中,会具体指向某学校当中的某专业,学校+专业(类)形式作为基本单位,即1个志愿由1所学校+1个专业(类)构成,其中专业属于志愿填报时的关键和基础[3]

其次,平行志愿批次在数量上有所调整在志愿单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数量也出现了一定变化。在新高考改革以后,最多每次可以填报的志愿为96个,其中体育类艺术类可以填报的志愿最多为70个。

再次,增加选考科目要求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生选择报考专业时,需关注不同专业提出的选科要求,了解自身是否符合要求

最后,取消了“院校专业服务调剂”。至2022年只有五个省份将专业服从调剂取消(河北、辽宁、山东、浙江、重庆),运用学校结合专业的模式填报志愿,将专业调剂取消,学生不会出现被调剂的问题。

三、新高考改革后填报高考志愿面临的全新挑战

首先,运用学校和专业(类)结合的填报模式使得提档分数不再以学校为基础,而是以专业为基础,往年的录取分数不具有绝对的参考价值

其次,取消专业服从调剂,对志愿填报的精准程度要求更高,在未能进行精准填报的情况下,录取机会便会有所缩小。

再次,对于那些不太了解大学和专业的考生和家长来说,要填报96个志愿还是比较耗费精力的[4]

最后,增加了选考科目要求后,由于缺乏对各大学各专业选科要求的了解和研究,考生

往往会出现想上大学不能填想报的专业不能报的问题。

四、新高考改革后填报高考志愿面临的全新机遇

首先,调整录取批次的情况下,免费医学定向生、公费师范生以及小语种在录取时均用平行志愿模式最多可报志愿为96个,极大增加了学生的可选择性,录取机会也有所提高。

其次,实施学校和专业(类)结合的志愿填报模式取消院校专业服从调齐后,学生在报考时不必纠结服从或者是不服从。

再次,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志愿填报全新模式促进了高校不同专业在录取过程中的分数离散程度明显增加。部分名校中的弱势专业在进行志愿录取时,往往分数会下降,对于重视学校的考生而言,进入到名校中的概率会有所增加[5]

最后,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由于不同高校专业在选科时的要求可能会有所不同,对考而言在填报志愿时,需要了解哪些高校制定的选科要求符合自身实际情况,而增加被录取的机会

五、新高考改革后填报高考志愿技巧与方法

(一)重视填写梯度合理

填报志愿时,无论从专业上来讲,还是从院校上来讲,均需设置一定梯度。对于专业志愿来讲,需将专业级差充分考虑其中,分析填报梯度过程中,需基于对专业以及院校的精准认识,并且对个人展开准确定位,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实现目标。一般来讲,冲稳保设置时,最佳设置方式为将分数作为基准。具体实施时,应先考虑到稳定,保底志愿在确定以后,选择比较理想的志愿,并且认识到专业级差以及录取人数,对于可以服从调剂的省份来讲,需选择服从调剂。保底志愿在选择过程中,可以将专业作为基本导向,最后志愿需用于保底[6]。设置梯度的作用主要在于使学生选择理想学校以及理想专业,尽可能降低风险。

(二)全面考虑专业与院校

以往填报志愿时运用的平行模式,学生可以将一分一档表作为参考进行分数查阅,结合表中以往分数线以及位次选择学校。同时多数考生会服从调剂,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之间并不具备较大的零散程度。各省进行平行投档时,均将遵循志愿和分数排序作为基本原则,学生能够基于专业优先在相同档次学校中进行选择。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改变了以往在填报志愿过程中将学习作为基本导向的方式,发展为将专业作为导向。这种学校与专业结合的模式,凸显了高校中的强势专业,专业分数离散度变得更大,原本分数线布局有较大参考价值,可以将学生的不同需求比较充分地体现出来[7]。因此在进行志愿填报过程中,需对学校、专业进行比较全面的考虑,这样才能确保志愿在填报时的合理性。

(三)结合自身实际能力

学校在填报高考志愿过程中,需要将专业和个人能力充分结合在一起,系统了解个人真实情况基础上,针对兴趣、成绩、实力等进行比较,选择与自身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学校以及专业。同时学生应评估学校情况,其中包括专业分数和前景、就业情况以及地理位置等。在选择范围初步确定的情况下,了解学校劣势以及优势,并结合学校招生计划[8]。师资力量等相关信息,选择自己比较满意的院校。除此之外,选择专业过程中,应结合自身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学习水平、热门专业等,保证选择专业具有较高满意度。

(四)选择服从调剂选项

学生在报考时,往往会担心服从调剂以后,会被调到自己并不是十分喜欢的专业,而不服从调剂,则会面临被退档的风险。对于多数学生来讲,被退档的原因在于不服从调剂。学生低于学校最低投档分数的情况下,便能进档,未能超过专业分数线,并且没有服从调剂的状态下,便会被退档。学生的这一批次的志愿便无效,下个批次中方能进行投档。因此在选择服从调剂时,学生应谨慎选择,需要考虑到不同省份新高考改革发生的变化[9]。对于可以选择服从调剂的省份,选择服从调剂,被录取的可能性会更大,学生在竞争优势并不明显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如果没有选择服从调剂,则学生分数线低于专业分数线时,便会被退档。学生要想保学校,便需要选择服从调剂。学生在想保专业的情况下,便需要将学校距离拉开,降低对于学校的要求。

(五)了解个人职业倾向

志愿填报之前,学生需要进行个人合理定位,充分了解自身特点、兴趣,运用理性方式分析自身优势以及劣势,并且结合专业能力、职业规划、人才需求、社会热点选择比较适合的专业。选择专业时,不仅需要考虑到自身兴趣爱好,也需要考虑到自身职业倾向,将专业作为基本导向[10]。这就需要学生提前做出职业规划,填报志愿前,详细了解专业十分必要,进而使报考的专业可以符合自身心理预期。

(六)展开精准自我定位

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过程中,应形成平稳心态,避免判断失误受到影响,保证志愿填报效果。部分学生存在非名校不上心理,并没有考虑个人实际情况,以及专业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对于热门专业比较热衷,导致志愿填报竞争性明显增加。上述做法均属于并不是十分明智的做法。填报志愿时,应形成平稳心态,认识大学生活是今后发展、学习的新起点,不是人生终点。应精准进行自我定位,选择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专业。

六、新高考改革后填报高考志愿注意事项

首先,学生需要了解自身所处省市填报高考志愿的方式,多数地区实施了平行志愿方式进行报考,即遵守遵循志愿、分数优先基本原则。但是在新高考改革实施以后,每个省市均有自己填报方式。在正式填写志愿以前,需要充分了解所在省份填报方式。

其次,学生需要充分了解专业要求、选科要求。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学生在填报志愿时难度更大,报考数量和以往相比明显增加,同时选科、专业要求均比较明确。同时部分高校,对于考生科目存在一定要求。对于实施选科省份学生,应加强对专业选科要求的了解,尤其是一些比较优质的高校。

再次,全面认识院校要求。部分院校要求比较严格,学生在不符合要求的情况下,便不要报考这些院校,很多院校和很多专业在每年都有一些比较特殊招生要求,其中包括英语口语、身体条件、单科成绩、性别等。对于艺术类院校,往往对英语和语文的单科成绩较为严格,这就需要学生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做出选择。以免档案投档以后,在不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出现退档问题。在此情况下,便会浪费投档机会。

最后,重视学校《报考指南》以及《招生简章》的使用。学生要想了解目标院校情况,就需要运用好学校《报考指南》以及《招生简章》,这属于填报志愿时比较重要的两个文件,学生往往需要将此作为依据,这些材料一般会包括专业设置、学校层次、招生专业、招生计划等多种情况,以及是否存在调剂政策、专业级差、身体情况、单科要求等多方面要求,这些均属于学生在填报志愿时的重要参考。

结束语:

总之,新高考改革属于改革全面深化的重要举措,从意义层面上来讲,主要在于转变应试教育状态,保证人才选择科学性,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并且使社会公平公正获得有效维护。在新高考改革环境中,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充分了解政策变化,树立正确自我认识,加强对专业、学校的了解,做出合理选择。同时需要把握填报技巧,做好风险规避工作,加强数据、信息收集与分析,而进入到心仪学校或能选择自己满意专业。

参考文献:

[1] 王浩. 新高考方案背景下精准化志愿填报方式探析[J]. 大众标准化,2021(6):100-102.

[2] 邓佳富,黄曦慧. 新高考下学生志愿填报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之探索与实践[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1(1):289.

[3] 金红昊,张文杰. 新高考改革对各专业生源质量的影响分析——基于浙江省高考录取数据的实证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21(10):74-80.

[4] 多因. 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亟待规范[J]. 杭州(党政刊),2021(12):55.

[5] 石永发. 新高考改革引发的新思考[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23):82-83.

[6] 孟伟,尚宇辉,赵笑菲. "人工智能"助力新高考志愿填报探究[J]. 大学,2021(41):140-142.

[7] 张进,青平,康诚轩,等. 新高考背景下涉农高校招生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高等农业教育,2021(6):9-13.

[8] 宋建卫,姚恩博,成亚伟. 新高考背景下河北地方应用型高校招生应对性建议[J].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1,23(5):23-28.

[9] 李华,张宁. "专业(类)+学校"平行志愿填报模式对高校招录影响之分析[J].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1,31(3):54-56.

[10] 杨宇,杨晨露,姚远. 新高考背景下农林类高等院校高质量招生路径的思考[J].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3(4):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