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2
/ 3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范小洁

(肇庆市农业学校,广东肇庆 526000)

摘要:针对传统课堂教学下,中职《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效果欠佳的问题,引进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行动研究法,以本校20学前1、2班和21保育1、2班学生为教学对象,先后展开两轮对分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效果明显,能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学生对课堂教学满意度较高。

关键词:对分课堂;幼儿心理学;行动研究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系教授张学新2014年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为“把课堂时间对分,一半(或一部分)由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另一部分)交给学生以交互式学习” [i]。对分课堂与传统课堂的相似点是先教后学的操作顺序,不同之处在于对分课堂中的讲授环节要求教师只针对重点和难点做框架式讲授,不覆盖细节,不要求面面俱到,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探索空间,即“精讲留白”。对分课堂也有讨论环节,但并不是传统的听讲后的“即时讨论”而是在“讲授”与“讨论”两个环节中间加入一个“内化与吸收”的环节,让学生在独立学习、自主思考后再展开讨论,即“延时讨论”[ii]。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最初仅作为一种教学实验在高校课堂教学实践中展开,随后引起了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领域广大教师的关注,被迅速、广泛地应用到各类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涵盖了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层次,在学科类型方面不仅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传统科目的教学应用,还包括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各专业学科的教学实践。

一、中职《幼儿心理学》课程特点

《幼儿心理学》是中职学前教育、幼儿保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专业性、理论性强,涉及许多抽象的概念和专业术语。比如“感知觉”、“移情”、“个性”等等,这些名词术语看上去很熟悉,实际上,在心理学中的定义却与日常生活的说法大相径庭。这使得很多学生感到迷惑、混乱,在理解和识记上都有一定困难,甚至会因此产生畏学、厌学心理。课程同时还具有应用性、实践性。课程内容不仅涉及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跟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的实践密切相关,因此,课程学习目的不止是简单的知识识记,更重要的是理解与应用,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幼儿保教活动中的实际问题。这对于文化基础薄弱,思维能力偏差的中职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幼儿心理学》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点庞杂,信息量大。课程主要分为“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原则”、“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与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与教育”、“儿童心理发展的经典理论”等四大模块。每个模块包含诸多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下又细分为若干个学习子项目。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比如,“言语”属于“认知”心理活动范畴,但又与情绪情感的发展、社会化的进程密切相关。再比如,在分析“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与规律”时,教师往往要综合各个相关的心理学流派研究成果展开介绍,其中所提及的理论与第四模块“儿童心理发展的经典理论”既有重叠又有不同,这使得学生容易概念混淆,思维混乱。在课程学时有限的情况下,既要加强对单个知识点的理解训练,又要兼顾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前后内容的连接性,还要结合社会发展及时更新、补充现实材料,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

二、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中职《幼儿心理学》课堂以“理论讲授+案例讲解”为主。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不仅单调乏味,而且局限于知识经验的传授,使学生的学习停留在简单的理论认知层面,并没能促进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学生的科学教育理念没有真正地树立起来,普遍存在“知易行难”,甚至“一知半解”的现象,教学效果欠佳。这样的传统课堂与“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的职业岗位要求以及“初步形成运用学前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学前儿童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显然是有一定差距的。

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本校《幼儿心理学》课程开设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按教育部有关政策要求,2021年开始转设为“幼儿保育”专业)一年级第二学期,共72学时,周学时为四节。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分别选取20学前1、2班和21级保育1、2班先后展开两轮对分课堂教学实践,以期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两届学生人数接近(20级共102人,21级共93人),学情相近。教材均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王振宇教授主编的《学前儿童心理学》。

(一)第一轮实践:初探对分课堂,构建课程新模式

2021年春季学期,在20学前1、2班开展第一轮对分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为基础的中职《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设计,并开展相应教学实践,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完善课程教学模式。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知识难度水平选择不同的对分形式。内容多、难度大的可以做隔堂对分,将学生个人独学,内化吸收的环节放在课后,课堂上留出更多的时间供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交流。内容较少、难度较低的可以采用当堂对分,节约教学时间。以下是本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表一  《幼儿心理学》课程对分教学设计

学习模块

学习情境

学时

主要内容(子项目)

授课形式

模块一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原则

绪论

2

对分课堂简介;子项目1心理与心理学

当堂对分

绪论

4

子项目2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

隔堂对分

模块二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与规律

学前儿童认知 的发展

8

子项目2注意、子项目3记忆、子项目4想象、子项目5言语

当堂对分

8

子项目1感知觉、子项目6思维

隔堂对分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6

子项目1情绪情感概述、子项目2儿童情绪的发展、子项目3儿童情感的发展

当堂对分

学前儿童的  社会化

4

子项目1概述、子项目3同伴关系、

当堂对分

8

子项目2亲子关系、子项目4社会道德发展

隔堂对分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4

子项目2性格、子项目3自我意识与性别化

当堂对分

4

子项目1气质

隔堂对分

模块三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与教育

学前儿童的  心理健康

4

子项目1概述、子项目2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当堂对分

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4

子项目1儿童观、子项目2教育观

当堂对分

模块四

儿童心理发展的经典理论

学前儿童发展的主要理论

10

子项目1成熟学说、子项目2行为主义理论、子项目3认知发展理论、子项目4高级心理机能学说、子项目5中国学者观点

当堂对分

复习、考试

6

总复习、知识测验

不管是“当堂对分”还是“隔堂对分”,其基本教学流程都是一样,主要包含三个环节:——内化和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

讲授(Presentation)环节。讲授的成败关键在“精讲”和“留白”之间分寸的把握。教师需要对各章节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处理,并根据授课对象的情况,确定章节内容中自己讲什么,留什么,讲多少、留多少。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少讲一点,这样,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阶段得到足够的提升。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多讲一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不会感到过于吃力。例如:在“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一课中,教师精讲关于“注意”的概念和种类,传输基础知识,略讲教材中的相关案例,为学生留下思考空间,并利用练习题和小视频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为后续的个人独学内化打下基础。

内化和吸收(Assimilation)环节。教师讲授完毕后,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独自内化吸收相关内容,完成思考题,并提交个人“亮考帮”作业。学生要总结出学习过程中自己感受最深、收益最大、最欣赏的内容,称为“亮闪闪”;要把自己掌握了,但是觉得别人可能还不懂的地方,用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用来挑战别人,称为“考考你”;要把自己不懂、不会的地方或想要了解的内容,用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在讨论时求助同学,称为“帮帮我”。“亮考帮”作业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的凝练与反思,是随后讨论过程中的重要素材和关键支架。作业和“亮考帮”一定要在小组讨论前上交。因为对分强调有准备的讨论。如图一所示,从学生的个人“亮考帮”作业来看,大部分学生通过内化吸收,基本掌握了知识要点,并能通过自己的独学思考,联系实际,提出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

   

图一  学生个人“亮考帮”作业纸

讨论(Discussion)环节。讨论分为“组内讨论”和“组间交流”两个阶段,主要围绕学生独学阶段形成的“亮考帮”作业,针对各自的收获、困惑、疑难,互相切磋学习,共同解决问题。为了更好地掌握各小组讨论情况,及时检查、反馈、答疑,教师专门设计了“对分课堂小组活动记录表”(如图二所示)。从小组活动记录情况可看出,同学们的参与度是很高的,大部分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各环节的讨论中。可见,对分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较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还可通过课后整理学生个人作业和小组记录表,对个人或小组在课堂上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进行课后答疑,从而解决“班级人数多,教师在课堂上无法照顾全部小组或个人学习需求”的问题。


图二  小组活动记录表

(二)第二轮实践:融合信息技术,深化课程改革

2022年春季学期,在21保育1、2班开展第二轮对分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本轮研究重点是“融合信息技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课程质量”,主要引进的信息技术有“班级群应用”微信小程序和希沃“班级优化大师”信息化管理平台。

针对传统纸质作业数量庞大、难以整理,讲评与讨论展示不方便等问题,使用微信小程序 “班级群应用”收集学生“亮考帮”作业。“班级群应用”是一款提供群接龙、打卡等信息收集功能的小程序,可以实时呈现 “已接龙”和“未接龙”名单,相关数据可以在线查看,也可导出下载。如图三所示,该小程序最大的优点是数据导出后会自动整合成excel文件形式,方便教师对学生的“亮考帮”个人作业进行批量保存、评阅、展示等,同时还有助于学情分析、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与诊改。

图三  学生“亮考帮”作业数据导出后截图

针对前期对分课堂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交流讨论环节容易冷场、评价不够全面精确”等问题,在第二轮实践中引入“班级优化大师”信息化管理平台优化课堂管理、改善教学评价。

“班级优化大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应用在“组间交流”环节。教师在班级优化大师平台进行随机分组,选定组长,然后学生就可以围绕“亮考帮”展开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在平台上通过“随机抽选”、“小组抽选”、“接龙抽选”等功能抽取学生或小组进行“亮考帮”的展示与交流,检查各组学习情况。学生表达表现后,教师通过平台的“点评”、“抽奖”功能进行及时评价奖励。这样的操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氛围得到了明显改善。“组间交流”环节的成功反过来大大刺激了学生在“个人独学”和“组内讨论”阶段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因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个前后衔接的有机整体,只有前面环节夯实了基础,才能保证后面环节的质量。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良好循环。



如图四所示,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可通过课后整理学生个人“亮考帮”作业(可在“班级群应用”导出查看),评选“最佳个人亮考帮”,在“班级优化大师”平台中进行奖励反馈,并结合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课程考核登记,作为本课程过程性学业考核的重要依据。这样的评价方式更为精准合理,也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和欢迎。

图四  “班级优化大师”平台评价统计截图

四、教学成效与反思

在每一轮教学实践后,教师都会向全体学生发放《课堂满意度调查表》,并开展个别访谈,以了解学生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意见与建议。

从表二调查结果来看,两届学生均比较认可“对分课堂”的教学方式与效果,且第二轮实践对象(21级学生)的整体满意度比第一轮实践对象(20级)学生较高。这与教师的对分实践经验的积累与教学模式操作娴熟度有一定关系,同时也说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对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明显。

表二   课堂教学满意度调查结果统计表

题目

满意率%

一般%

抱怨率%

20

21

20

21

20

21

1.通过课堂学习,我了解了很多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知识,收获很大。

55.0

60.0

45.0

40.0

0

0

2.我认为老师讲的内容太少了,我没有学到知识。

47.0

49.0

38.0

41.0

15.0

10.0

3.我能积极地参与讨论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

35.0

50.0

43.0

43.0

22.0

7.0

4.我觉得这样的学习方式太浪费时间,学习效率低

55.0

54.0

33.0

35.0

12.0

11.0

5.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激发我的思考,培养我的思维能力

45.0

47.0

54.0

53.0

1.0

0

6.大部分时间我们组的讨论氛围都很好,大家都很积极发言

45.0

51.0

53.0

49.0

2.0

0

7.虽然老师的讲课时间减少了,但我认为重点很突出,更有利于学习

37.0

40.0

61.0

59.0

2.0

1.0

8.我每次都能认真地填写亮考帮,这能使我思路更清晰

48.0

49.0

51.0

50.0

1.0

1.0

9.我希望在其它课上也采用这种上课方式

34.0

42.0

53.0

53.0

13.0

5.0

10.我觉得在对分课堂上学到很多知识以外的东西,比如思考分析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等

45.0

49.0

55.0

51.0

0

0

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与个别访谈情况来看,与传统课堂相比,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大部分学生后半学期所写的个人“亮考帮”作业明显比前半学期作业质量较高,说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得到了切实提高。

在融合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后,小组讨论活动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高且思维比较灵活,能提出个人独到的见解。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除了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外,还可灵活地转换为线上教学形式,或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疫情期间能满足“停课不停学”的需求。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为我校中职《幼儿心理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对教师的讲授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也有所锻炼。后续,教师仍需继续加强学情分析能力,精准掌握学生情况,注意“精讲留白”的比例,在课后注意个别指导,不断提高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以期为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科研项目]2020年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幼儿心理学》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GDZZJG2020451

参考文献:

[i] 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4.

[ii]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0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