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数学文化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6
/ 2

渗透数学文化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张月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赵官镇中学  251113

摘要: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态度是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必要条件,而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离不开数学文化的渗透。所以说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要以情感和态度的培养为出发点,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内引外联、体用结合、承前启后以及显隐交融虚实相构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形成数学认知网络,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开拓思维层次,发展数学应用认知,结合对数学史料的理解养成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本文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探寻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以期有效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关键词:数学文化;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一、内引外联,形成认知网络

数学具有十分庞大且具有深度的知识体系,包括一系列的概念、定理、公式等等,对于这具有抽象性知识性的内容要坚持内引外联的策略,助力学生形成认知网络。“内引”旨在深刻把握数学知识本身蕴含的科学规律、知识特征和结构,“外联”是发现数学与其他领域的联系,理清数学知识的应用场合,通过内引外联相结合能够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通过内引外联相结合的策略在完成课本知识讲解的同时实现课外内容的拓展,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结构体系,助力学生形成认知网络。因此,教师在数学文化教学中要注重内引外联的教学策略,重视课内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整合,便于学生内化掌握。

二、体用结合,获得思想方法

数学理论中蕴含着许多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情感态度以及思维方式,获得这些思想方法不仅是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更是同学们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情感态度的必要条件。 在数学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运用体用结合的教学策略,挖掘数学思想的同时引导学生探究该思想在实际生活当中的运用场景,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还能够帮助学生感悟对应的数学思想,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方式,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数学情感态度的养成。

三、难易贯通,开拓思维层次

数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具有循序渐进、阶梯性较强的特点,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或者是教学的过程中都应该时刻注意给学生营造出一种清晰的学习层次感,助力学生开拓思维层次,形成由易到难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情感态度。绘制学习内容的结构导图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难易贯通逐渐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层次性。

以下面这道题为例:“某小学课外兴趣小组共有55人,其中女生的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3,那么该兴趣小组的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这一问题考查的是分数的应用,相应的解题思路很多,学生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女生的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3”画线段求解,分析得到男生的人数是总人数的3/5,从而将原来的应用问题转化为:“某小学课外兴趣小组共有55人,其中男生的人数是总人数的3/5,那么该兴趣小组的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样就将问题简化为可以直接计算。这类题还可以根据2/3的意义,推导出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例为2:3,从而将题目转化为:“某小学课外兴趣小组共有55人,其中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例为2:3,那么该兴趣小组的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样就将分数问题转化为比例问题。学生假定女生人数为2x,男生人数为3x,列出方程进行求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局限于某种解题思路,而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通过一题多练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帮助学生由易到难地理清数学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开拓层次性数学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显隐交融,善用史实材料

显隐交融是指既要引导学生理解外在的数学规律和概念,也要结合数学形成过程中所隐含的求索精神以及数学家刻苦钻研的探究精神和严谨的探索方式对学生进行隐形的情感渗透,进而启发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和态度。

例如,在讲解小学数学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约分和通分这部分的内容时,通过讲解我国古代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第一卷“方田”当中关于分数四则运算的描述,帮助学生理解通分和约分的概念,并感悟其中的数学精神。在“方田”卷中以问题集的方式记载了“约分、合分、减分、课分、平分、经分、乘分”其中分数的运算法则。例如其中第二条“减分:今有八分之五,二十五分之十六,问孰多?多几何?答曰:二十五分之十六多,多二百分之三。”在这个分数大小比较运算当中就蕴含了通分的概念,对于分式5/8和16/25进行通分,8和25的最小公倍数是200,所以两个分式通分之后变成125/200和128/200,这样就相当于一个同分母的分数比较大小,只需比较分子大小即可,128-125=3,因此得到结果16/25比5/8多3/200。

由此可见,通过对史料当中记载的数学知识进行探究,学生可以在了解数学发展历史的同时加深对数学概念知识、公式、法则等显性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显隐交融策略,结合数学发展史等史实材料渗透数学文化,帮助学生学习显性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数学历史探究中隐含的数学学习精神。

五、虚实相构,发展应用能力

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抽象性,这就导致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时感觉像是雾里看花,十分虚幻,这严重阻碍了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情感意识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通过模型构建的方法实现虚实相构,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为数学模型,并应用到解题中去,在发展学生应用能力的同时让其体验到数学学科的文化价值。

例如,在讲解概率与统计的相关内容时,对于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这一十分抽象的概念,学生们很难真正地理解并加以利用,因此教师应结合实际问题构建应用模型。提出问题如下:某购物广场正在筹备双十一促销活动,计划以抽奖的形式为消费者发放面额不等的消费券,现在要求抽中一、二、三等奖的概率分别是0.2,0.3,0.5,请同学们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设计一种抽奖形式。这是一道比较抽象的问题,难点在于怎么用一个具体的数值去表征某件事发生的可能性。此时结合扇形统计图和抽签的方案将这一问题具象化,在扇形统计图中将所有发生的情况进行统计,按照发生的次数多少绘制出不同大小的扇形用于表征某件事出现的次数,因此在抽奖活动中也可以利用这一思路,在圆盘上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区域表示不同的奖项,三个区域大小之比为2∶3∶5,此时区域的大小就表征了某种奖项出现的可能性分别为0.2、0.3和0.5。同理利用抽签的思路,将所有可能的奖项写在纸上,例如可以准备十张小纸条,分别写上1、2、3,比例同样是2∶3∶5。这两种模型都实现了题目中要求的抽奖可能性,帮助同学们理解可能性的具体含义和应用方法。

由此可见,数学模型可以很好地实现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虚实结合。将抽象虚拟的数学知识具象为具体可见的数学模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原理,让他们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促进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情感态度的发展。

 综上所述,数学文化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升的必要内容,教师要把握内引外联、体用结合、承前启后和显隐交融的教学策略,在讲解数学知识的同时渗透数学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将学习情感和态度落实到学生的思维方式中。

参考文献

[1] 刘金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用生活实例[J].知识窗(教师版),2016(5):30.

[2] 车玉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