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图表型问题的答题技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7
/ 2

高中地理图表型问题的答题技巧

郝苑苑

陕西省子洲中学  陕西省榆林市719000

摘要: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而地理图像往往承载了众多区域地理要素。本文对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提供图表型问题的答题步骤及解题办法。希望可以为实际的教学工作展开,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图表型 答题步骤 解题办法

1.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解决图表型问题的必要性

高中地理图表型问题的解决要求学生不但具有信息提取能力还要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但在学生的实际解题过程中,一则对地图信息的提取不足,其次分析问题时由于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不够,导致无法得出正确结论。但是图表型问题是高考地理常考题型。解决图表型问题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尤为重要。

2.不同类型图表型问题在实践应用中的解决办法

2.1图表信息法

地理试题中,往往借助地理图表给出相关信息,地理图表形式多样,主要有分布图、统计图表、景观图、示意图等,每种图表都有特定的判读思路。下面逐一分析。

2.1.1分布图

判读分布图的基本步骤如下:

(1)读图名。读图时必须对分布图作总体认识,如读“世界铁矿分布图”,就应注意图名中所含信息:范围——世界;主要内容——铁矿分布。

(2)读图例。读图例后再去读图中内容,才能提高判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需要指出的是,图例是人为规定的,考试题目中,既可能使用常规图例,也可能根据需求设定新的图例,如“▲”在常规图中是铁矿符号,但在特定图中则可能表示其他地理事物,如某城市、某观测站、某山峰等。

(3)定位置。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一般遵循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

(4)理信息。根据图中地理事象的分布归纳分布特征或规律,提取与设问内容相关的信息。

2.1.2统计图表

判读地理统计图表,更能正确理解图表表述的地理信息,同时还要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并在分析的基础上,解释或说明相关地理事象的特征、成因等。

解答地理统计图表题,要做好“三步”:一是认真审题;二是明确统计图表的主题,提取有效信息;三是对统计图表中的地理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归纳地理事象的变化规律,揭示地理内涵。

2.1.3景观图

景观图包括自然景观图和人文景观图。判读景观图时要通过对画面内容的解译和信息提取,找出标志性景观(如典型的植被、典型地形、标志性建筑等),调动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挖掘出景观图所隐含的地理知识,分析所示景观的形成原因。地理景观图判读的基本步骤:①浏览全图,了解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②观察该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细节特征及其与相关地理事象之间的联系;③从图中提取有用信息;④调动与所提取信息相关的知识点;⑤整理思路,解答试题。

2.1.4示意图

示意图一般都采用比较简单的结构图来表达内容,分析时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全面获取图上信息,挖掘图中地理事物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判读示意图先要明确图上显示的各种要素,并对图上信息进行整合,挖掘出相关特征和规律,最后调动所学基本原理、规律等,分析、推理、归纳相应地理事象的规律或要素之间的关系,根据推出的规律或关系解答相关问题。

2.2辅助图像法

有些试题图像往往不是直接地,而是间接地或是隐性地给出信息,在获取这些信息时,往往需要利用一些辅助图像,如将试题中的局部图像、变式图像等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像来分析。

2.2.1图-图转换法

许多涉及自然地理原理的试题,利用转化后的图形更容易解题,主要有图形合并法和补全图形法。

(1)图形合并法。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有一定联系的地理事物合并在一张图上,使其相关性明显展示出来,便于比较分析和解题。

(2)补全图法

有些题目提供的图像是一幅完整图的一部分,考生会无从下手,这时可适当增加一些相关内容,补充原图,丰富其条件,从而达到降低解题难度的目的。

2.2.2图文转换法

有的选择题虽然题目中没有出现图,却是“以文考图”。若仅凭抽象思维直接解答,往往容易出错。此时可先画简图,然后再进行解答,效果比较理想。

2.2.3辅助线法

与图解法不同的是,有的题目已经给出图,但原图信息比较模糊,添加辅助线可使比较模糊的图示信息趋向明朗化、简单化,进而利于加工提炼信息作出判断。该法适用于在等值线图中确定寒暖流,低压槽和高压脊,山谷和山脊,海岸线两侧的气压和温度,等压面上下的气压差异等。

2.3区域特征法

对于以区域图为主要载体,考查区域空间定位(位置特征)、区域自然及人文地理特征的试题,在解答时往往需要熟练调动和运用区域地理特征等知识来分析。一般要注意三个步骤: 第一步,根据图中经纬网、城市名称等或文字材料描述进行区域定位;第二步,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包括自然、人文两方面;第三步,判断试题选项中区域特征表述的正误。

在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分析地形特征时可利用地形名称判断,也可利用等高线判断,还可以根据外力作用判断等;分析河流水文特征时可根据河流所在区域气候类型及集水区域判断河流水量,根据等高线分布特点或地形剖面图等判断水能,根据区域植被覆盖状况判断河流含沙量,根据河流的纬度位置和流向判断有无结冰期及凌汛现象等。

要结合具体区域,重点分析该区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点、人口与城市发展特征、产业结构类型及其布局、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等。在根据题目设问进行针对性分析时,一般按照“区域资源环境+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特征→区域存在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的思路。

2.4  地理成因法

地理成因试题,常常原理为题干,成因为选项,三个错误选项往往具有较强的干扰性,因此在解题时可以通过分析地理原理来判断选项的正误。

利用地理成因思考问题,要注意以下三步:

第一步,熟练掌握一些常见的、重要的地理原理,并知道常见地理事象成因的分析角度。

第二步,审题找原理。通过深度挖掘试题材料信息,分析题目所涉及的地理原理。

第三步,提取信息列提纲,调动地理原理知识来论证选项内容,在论证中寻求正确选项。

考试中常用到的地理成因如下:

(1)气温高低的成因:①太阳辐射——主要分析纬度位置、太阳高度、昼夜长短;②大气自身条件(天气、大气透明度——主要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大小和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强弱);③地面状况——物质组成(影响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海陆差异、地形、洋流等;④人类活动——改变大气成分,如 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变暖;⑤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性质,如植树造林可以降低气温,提高湿度;释放人为废热,如城市热岛的形成。

(2)降水多少的成因:①大气环流——决定降水多少;②天气系统——低压中心和低压槽部位降水多,高压中心和高压脊部位降水少,锋面控制降水多,气旋过境降水多,反气旋过境降水少,台风过境降水多;③洋流因素——沿海有暖流流经,则降水多,沿海有寒流流经,则降水少;④海陆位置——一般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⑤地形地势——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焚风效应)。

(3)人口迁移的原因:根本原因——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差异大。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经济因素。

高中地理图表型问题类型多样,解题方法各不相同,需要学生多观察题目总结答题经验,才能在实战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教师应在此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提炼正确的答题技巧才能帮助学生获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