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感性之灯,有度前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7
/ 1

提感性之灯,有度前行

赵一璇

石家庄外国语学校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22

 理性与感性,二者乃组成为人处事之舵。不可否认,理性如给予我们行事法则,提供给我们看待事情的基础。若没有感性加持,我们便会困于思想的囹圄,成为“套中人”。孰轻孰重?笔者认为,相比于理性,感性更胜一筹。

感性是送别游子时的相看泪眼,是清角吹寒,旅客面对萧瑟都城的千古喟叹。感性赋予大千世界以斑斓色彩,温情留人间。若没有感性,世间将只剩冷冰冰的规则,人们将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游览在文学的殿堂,我看到感性二字熠熠生辉。哈罗伯茨曾言:“人是精神的宇宙”,正是因为人在理性之上有了情感,才幻化出那些拨人心弦的文字,流淌出作者的郁郁文气与坦率心性:于是,我们看到鲁迅《活人日记》中那含着泪的批判而非冷漠的叙述;我们感悟冰心“爱在右,情在左”的细腻情感而非简单的描写;我们沉浸于余秋雨《文化苦旅》中文化与景物相交织的大气瑰丽而非粗笔勾勒。因为感性,人们细腻,感受爱与恨,把心灵的悸动珍藏于感情间。情感如传递的火把,亦能使读者肺腑浸润、心骛八极。

站在哲学的彼岸,感性之帆更是湍急河流中不可或缺的那一个。若将把理性看作所提供的规律,而我相信正是感性带来了人类的能动与发展。于是,在理性的既定物质上生发出了改变世界的能量,由应然走向实然的追求。

感性更是根植于我的生活中,处处寻见其踪迹。展卷而阅,千年的悲欢流经历史湍流,后人时常评说着一些感性冲破理性的瞬间:且看屈原毅然投江、项羽乌江自刎,不都是用最感性的方式来结束生命吗?在理性的角度看虽是荒谬,但它成就了感性中的悲壮美,让后人为之惊叹。使屈原成为屈原的、使项羽成为项羽的,不正是这种以身殉国,我以我死荐轩辕的精神吗?他们的爱国情将会像普罗米修斯的火种一样流传千古。就在身边,常有热心肠人看到有孩童落水时、婴儿坠楼时纵身一跃、义无反顾地伸手,这并不是理性的分析与深思熟虑的权衡所带来的选择,而是感性的大善与大爱在那一瞬的喷薄。诚然,理性或许会让社会在齿轮中稳步前行,让生活更加规则,但铸就那美美与共大同社会的,正是我所欣赏的感性。

但感性应有度,无度的感性将逾越边界,破坏规则,如脱缰的野马般肆意妄为,正如曹操怒杀华佗的那股冲动。这,是不可取的。

屠格涅夫曾言:“一边走,一边捡拾散落在路旁的花朵,一生将美丽而芬芳”,人生路途,感性便是那散落的花,捡拾他人之花,洒落自己之情,岂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