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膈肌起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膈肌功能康复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体外膈肌起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膈肌功能康复的影响

张丹丹

江苏省老年病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4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过程中采用体外膈肌起搏的价值。方法:筛选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入本院治疗的慢阻肺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抽样法”分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体外膈肌起搏治疗,对比2组肺功能及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FEV1、FVC、PEF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排痰量、膈肌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选择体外膈肌起搏法可改善慢阻肺患者肺功能,亦可提高膈肌移动度及排痰量,值得借鉴。

关键词体外膈肌起搏;慢阻肺;膈肌功能;排痰量;肺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COPD)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群的呼吸系统疾病,受疾病影响患者多伴随膈肌收缩功能降低、功能受损等情况,严重者可诱发呼吸衰竭,威胁患者生命[1]。研究发现,在慢阻肺治疗期间辅助开展康复干预可缓解病情,提高整体预后效果[2]。膈肌是人体重要的呼吸肌,亦是呼吸泵的主要动力来源,负担机体70%的通气功能。慢阻肺患者因长期过度通气可导致膈肌变平、变薄,致使活动幅度下降从而出现缺氧情况,因此治疗慢阻肺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膈肌功能的改善[3]。,本文遴选慢阻肺患者60例(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展开对比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的60例慢阻肺患者均自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入本院进行治疗,按“随机抽样法”分为2组(每组30例)。

观察组中男/女=24/6,年龄60~80岁(均值69.54±5.81岁),病程6~30年(均值16.24±10.64年),动脉氧合指数170~330mmHg(均值249.46±64.52mmHg);对照组中男/女=24/6,年龄61~80岁(均值69.58±5.84岁),病程5~31年(均值16.28±10.58年),动脉氧合指数171~332mmHg(均值249.51±64.56mmHg),数据统计P>0.05。

纳入标准:①参考《实用内科学》中相关标准确诊者[4];②具有相关危险因素;③具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④经评估疾病处于稳定期者;⑤自愿入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全者;②合并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者,如睡眠呼吸暂停、间质性肺疾病等;③合并其它脏器功能衰竭者;④安装心脏起搏器者;⑤精神及心理疾病者;⑥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⑦神经肌肉疾病、肢体活动功能障碍者;⑧近期参与其他研究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实施抗生素、低流量吸氧、祛痰、解痉平喘等方案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展开体外膈肌起搏,严格按照各项说明书操作:首先,叮嘱患者选择合适体位(例如斜卧位、坐位等),确保膈肌处于放松状态;其次,使用酒精对贴片处皮肤进行清洁,自然干燥后粘贴电极片,并在胸锁乳突肌外缘下1/3位置粘贴小电极片,此时可叮嘱患者平视前方,而后转头充分暴露胸锁乳突肌后将头转正,并在肌肉外源下1/3的位置粘贴小电极片;第三,开机后通过旋转拨轮对各参数进行调节,刺激强度从低到高,在患者可耐受情况下逐渐增加治疗强度,起搏次数为9次/min、脉冲频率为40Hz,并将每次治疗时间控制在30-40min之间。

1.3观察指标

(1)康复疗程开始前后采用肺功能测试仪测定FEV1、FVC、PEF变化。

(2)根据排痰量、膈肌移动度评价康复效果。

1.4统计学

采用SPSS 17.0软件整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值检验(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要求),对于不符合要求需要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Z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或率(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X2)或Fisher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1. 结果

2.1统计两组肺功能

表1显示:两组治疗前3项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观察组FEV1、FVC、PEF高于对照组(P<0.05)。

表1:两组肺功能对比(±s)

组别

FEV1(L)

FVC(L)

PEF(%)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n=30)

0.59±0.06

0.82±0.16

2.11±0.32

2.46±0.42

2.84±0.41

3.12±0.42

观察组(n=30)

0.58±0.05

0.91±0.15

2.14±0.33

2.76±0.41

2.83±0.42

3.46±0.51

t

0.701

2.247

0.357

7.461

0.121

3.647

P

0.486

0.028

0.722

0.000

0.905

0.001

2.2统计两组康复效果

表2显示:两组治疗前2项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排痰量、膈肌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

表2:两组康复效果对比(±s)

组别

排痰量(mL)

膈肌移动度(cm)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n=30)

25.36±3.26

35.65±6.82

3.11±0.46

3.12±0.25

观察组(n=30)

24.65±3.15

52.36±6.21

3.12±0.52

5.29±1.11

t

0.857

9.922

0.078

10.446

P

0.394

0.000

0.937

0.000

3.讨论

慢阻肺为临床常见、多发呼吸系统疾病,以气流受限且进行性发展为典型特征,该病除肺部症状外亦可引起体重下降、骨骼肌萎缩等全身不良表现,不仅可降低患者活动耐力,亦可影响整体预后效果。

结果显示,观察组FEV1、FVC、PEF、排痰量、膈肌移动度高于对照组,由此证实经体外膈肌起搏干预后慢阻肺患者肺功能逐渐恢复,同时可缓解膈肌状态,分析原因是体外膈肌起搏中通过适宜强度的电流对膈肌神经产生刺激作用,促使膈肌节律性收缩及舒张功能恢复,继而增强膈肌的血流量及耐力,缓解膈肌疲劳状态。临床证实,膈肌每移动1cm肺通气量可增加350ml,在间断性电刺激治疗过程中通过增加呼吸肌做功及氧耗量,可增加呼吸肌负荷,同时改善膈肌移动度,继而提高肺组织通气量,达到改善其预后及康复效果的目的,但在体外膈肌起搏过程中需逐渐增加治疗强度,避免引起代偿性的膈肌疲劳。

综上,慢阻肺患者经体外膈肌起搏干预后膈肌移动度及排痰量增加,且肺功能逐渐恢复,可减少疾病对患者呼吸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应巧迪,应一,王潇潇.针刺背俞穴联合膈肌起搏治疗脑卒中后呼吸功能障碍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2,54(04):151-154.

[2]丰金香,董冬,张伟伟,等.体外膈肌起搏对稳定期COPD患者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呼吸杂志,2022,42(02):138-143.

[3]王宇,翟飞,李荣凯,等.阈值负荷吸气肌训练联合体外膈肌起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膈肌功能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21,38(11):1070-1074.

[4]杨芳英.呼吸训练联合体外膈肌起搏对稳定期慢阻肺患者呼出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0,26(23):3660-3662.

基金项目:北京医卫健康公益基金会(BJYW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