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低年级阅读策略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8
/ 2

小学语文中低年级阅读策略初探

马冠红

                 深圳市福田区梅丽小学   

51800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为学生打下“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有益于语言学科的学习,而且有益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作为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与义务,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如何提升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方面的做法和策略:

一、指导孩子学会预习课文

新课程要求和“双减”政策都提倡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作为教师应学会放手,但也有责任去指导孩子的自由空间。低段孩子年龄小,自觉性差,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自主预习难度相当大。初始阶段,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引领着孩子们一步步完成课文的预习步骤,让学生明确每一个环节。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内训练后,再放手让学生在课外完成。因为低年级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热情特别高,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优势,通过召开家长会的形式,让学生家长明白预习指导的要求:

1.能从课文中找出生字,并用符号标出;

2.借助拼音和字典认识生字,在书中给生字注拼音;

3.标出自然段序号,至少读3遍课文;

4.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教师检查则采用抽查方式,可以在课堂上随机抽查,也可以利用学生小组长在课间检查。几个孩子也可以一起预习,相互监督,教师则重点帮扶学习自觉性较差的学生。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到一定的时候,我们所面临的预习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教师自己也相对轻松。

二、指导孩子学会朗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要求,注重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强调了朗读教学。朗读和默读是阅读的两种方式,低年级主要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只有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养成勤读的习惯,才能在中年级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不断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应按照以下三个不同层面的要求帮助学生学习阅读。

1.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3.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三、指导孩子掌握阅读方法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把一篇课文读懂不是目的,从读懂一篇文章,到逐步做到自己能读书、会读书才是目的。也就是说,学生要从“读会”提升到“会读”。那么小学生要读懂程度适宜的课外读物,必须教给他们便捷有效的阅读方法,这样才能够把他们引领上阅读之路,养成终生阅读的好习惯。在教学中,本人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来指导:

1.反复诵读法。低年级孩子识字量少,提供给孩子阅读的读物一般篇幅不长,字数少,内容生动有趣。它们大部分是全文注音,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了良好条件。低年级学生识字少,理解能力不强,读一两遍,也许弄不明白其中意思,读多了,意思也就搞清楚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针对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反复诵读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提升了孩子的理解能力。总之,针对低年级学生应以读为本,充分利用汉语拼音,引导学生用心去朗读,用心去体会。

2.图文结合法。低年级的课本、课外读物几乎每篇都有插图,通过指导孩子仔细观察图片,有助于引导孩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如《咏柳》一诗,书中画着一棵随风摇曳的垂柳。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把看图和读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前看看图,读中讲讲图,读后画画图,发挥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内容的作用。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我根据看图学文的特点精心设计读书步骤,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即:⑴数一数课文里有几幅图?(2)仔细观察:每幅图的小蝌蚪各有什么不同?(3)请把几幅图联系起来,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由于画面精美,图像生动直观,低年级的学生对于图像非常感兴趣,很容易就能发现小蝌蚪身体的变化,从而理清文章线索,读懂课文。引导孩子图文结合阅读文本,可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帮助孩子理解文本含义。

3.迁移法。三四年级语文课本中,每册语文书由八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大概由课文、诗歌、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组成。每一类教材我们都先下功夫,花时间扶着学生学习一、二课,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会学习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同类课文,最后引导学生采用此学习方法去阅读课外读物。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

(1)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字典以及相关课件理解课文内容;

(3)收集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自己喜欢的文段。

  在精读这篇课文后,可以让学生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学后面同样属于写景类的课文《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大自然的声音》、《读不完的大书》等。从实践中看,迁移法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4.预测法。预测与猜想,使我们的阅读之旅充满了乐趣。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阅读故事情节生动、曲折的童话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历险故事等文学体裁。在阅读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去预测。如阅读童话《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可以从标题去预测,去猜想:老屋总也倒不了,是被施了魔法吗?这间老屋在哪里呢?它的主人是谁?还可以结合题目预测,告诉学生,当你去图书馆找书、去书店购书时,可以先看标题,猜猜书的大致内容,再决定要不要选择这本书。其次,可以观察插图,猜想后面的情节。如通过观察书中老屋的模样,猜想:图中的老屋看上去那么慈祥,它应该会答应小猫借宿一晚的请求吧。再次,可以根据文章内容里的一些线索进行预测。如根据“小蜘蛛的故事一直没讲完,因此,老屋到现在还站在那儿,边晒太阳,边听小蜘蛛讲故事”估计老屋不会倒了。最后,可以根据生活常识去预测。如阅读《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可以根据生活常识,猜想这根长胡子可以用来放风筝、晾尿布、钓鱼、拔河、扎头发、织毛衣等等……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学生的预测与原文不一致,也没有关系,只要有依据就可以。

5.质疑法。“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阅读时,应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但由于孩子的年龄小,思考能力有限,大多不会提问题或者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提问:(1)针对文章的内容来提问;(2)针对文章的写法来提问;(3)从文章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如阅读《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大家提出这样一份问题清单:为什么豆荚和豌豆都是绿的,豌豆就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的?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为什么小女孩要吻豌豆的叶子呢?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

通过整理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发现上面所有的问题都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来提问,最后一个问题是针对全文提的,其余的是针对一部分内容提的。又如阅读《夜间飞行的秘密》,有学生能够根据课文的写法提出问题:为什么蝙蝠蒙眼飞行的第一次实验写得很详细,后面两次实验却写得很简单?也有学生受到蝙蝠夜间飞行的启发,联系生活经验提出:飞蛾、萤火虫、猫头鹰,它们在夜间活动也是靠超声波吗?从这些阅读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也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四、课堂教学带动课外阅读

阅读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让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坚持课外阅读、老师加以指导,持之以恒,学生不但能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还能提升阅读能力,享受阅读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