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3

 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孙凤娟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普集中学

山东济南250206

作者简介:姓名:孙凤娟(1976.06--);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学历:本科;现有职称: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育

摘要:语文作为初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意义,既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也能让他的心境更加充实、坚韧。当代社会,许多孩子缺少了传统文化思想的渗透,而初中语文课程刚好可以弥补学生这方面的缺憾。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并就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

引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了我们国家的历史,语文是每个学生需要好好学习的一门课程。但是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缺少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为此,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把中国传统的文化知识融入到课堂中,提高学生的思想与意识。教师在教育中要把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教育之中,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的重要价值。使全体学生在此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使他们的语文学习情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使他们的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一、初中语文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是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对各类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和接班人,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中学语文教学要把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学语文教学之中,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素质培养。这是由于在历史上,传统的精神引导和历史人文精神的传承,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依据。即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正面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具有优秀的人格,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与指导,需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是谁,来自哪里这个人生重要问题。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使他们对自己国家的民族文化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使学生今后更好地成长成才 [1]

(二)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将传统文化的内涵、情感价值观等内容融入到对学生的日常教学中,使他们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以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领悟能力,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文化认知和美学的全面发展,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传统文化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作为教师的主要目的则是把它作为自己的主要目的,在老师的主动的教学指导下,不仅可以达到预定的学习目的,还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教学来拓展语文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在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学习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越来越多样化的文化观念下,中华传统文化既是中国的文化符号,又是中国特色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由此可见,切实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是促进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使得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下,认识到本民族文化,并主动承担起正确地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有助于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

(一)教育理念陈旧

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由于老师们对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缺乏对学生的参与感,使得原来的教学语言教学显得索然无味,在这种环境下,很少能激发起学生对语言的热情。在当前的应试思想下,许多老师没有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一味地追求提高学习效果,而忽略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素质的培养。尽管老师重视对传统的理解,但与课程的关系不大,知识的重点却很少,学生在脑海中并未形成完整的思维导图,学习民族传统的成效并不明显。仅仅将教学的内容限制在测验的范畴之内,造成了应试教育严重,但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足的尴尬现象。

(二)渗透层次不足

初中语文教学有较大的教学压力,目前仍以分数作为评价指标,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由于受教育成果的影响,老师对传统文化的渗透程度不够,浅尝辄止,以试题为指挥棒,在语文教育中没有深入地扩展和加深,从而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形成了为应付考试而学习语文的局面[2]

(三)渗透方法有限

在传统文化课程中,有些老师会着重于对传统文化的知识进行讲授,而在教学中却缺少一些技巧,教师只是“独角戏”般的说教,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传统的文化知识缺乏兴趣,从而影响到了课堂的实施。一些老师在追逐成绩时,会出现某种固定的教法,注重知识的注入,而忽视了情感的体验,由于缺乏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的潜移默化,以至于教育方式一成不变,使学生对知识的灌输感到疲乏,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淡。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措施

(一)基于课堂教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引导学生在书写与阅读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强调:要说中国的历史,就不能不提到中国的茶叶;学习中国的艺术,没有中国的书法是不行的。由此可见,汉字和书法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平时的课堂上,作者不但要让同学们把每一笔都写得规规矩矩,还经常给他们讲“仓颉造字”的传说故事、说说“象形文字的奥秘”、谈谈《说文解字》、开展“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书写比赛等活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知不觉的指导。朗诵是汉语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古典诗词是我们国家的一种优秀的文学艺术,它语言精炼,意境深邃,节奏朗朗上口,都体现了古典诗词的韵味。如,李贺《马诗》中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绘了一幅辽阔的边境线,一轮皎洁的月亮悬挂在燕山山岭之上;一望无际的黄沙,在月色下,宛如一片冰天雪地。从诗歌中,学生不但可以领略到壮丽的景色,还可以领略到作家崇高的理想和抱负,让学生去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2.引导学生在写作中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文作为高中语文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把中华优秀的传统和文学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的东西。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让同学们认识到北京人的过年风俗,煮腊八蒜、买杂拌儿、逛庙会、干果店里的冰灯等都让同学们感到新鲜。沈从文的《腊八粥》让同学们体会到了浓厚的春节气氛和浓郁的传统风味。不如就让我们来描写一下我们的故乡吧。”在此篇文章中,同学们兴奋地回到家中,对自己的前辈进行了访谈,并做好了访谈记录。许多学生说,尽管从未回故乡,但透过此次创作,不但对故乡的风俗习惯有所认识,更觉得故乡与自己更加亲近。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写作课上,老师要引导他们从书写中发掘出中国传统的魅力,从而提高对自己国家的文化认同,这是让学生体悟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结合生活化情景渗透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的许多内容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创造一个生动的环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在传统文化的渗透上亦是如此,许多传统的文化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隔甚远,他们缺乏学习和探索的欲望,更无法深刻地理解这些与现实世界相隔甚远的文化。为了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生动的课堂环境,把传统的文化知识融入到课堂中去[3]

(三)以信息技术创设传统文化教育情境

初中语文教育中,为了使传统文化更好地渗入到学生中,老师一改以往以单一的课本为载体,以较固定的方式将知识的内涵呈现给学生,并利用信息化手段营造传统文化的教学环境,给予学生强烈的视听感受,由此引发学生内心的情绪波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以《苏州园林》为例,苏州园林凝聚了中华传统的精华,把中国的山川、花鸟画、唐诗宋诗的艺术气息都集中在了这里。老师将苏州的风景和优美的园林结合起来,用现代的音乐来衬托,从叶圣陶的描述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苏州的建筑美、自然美和人文美。老师运用情景创造,使学生的想象力变得具象化,让学生们亲身体验苏州的园林之美感,从而领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魅力,赞扬了工匠们的巧思和巧夺天工,激发了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欣赏,从而达到了向学生灌输传统的目的。

(四)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适度拓展,丰富学生传统文化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使传统文化教学能更好地渗透到学生中,老师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教育要素的同时,还要根据历史文化的重大任务,适当地拓展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从而丰富传统文化知识。通过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化拓展的专题实践,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了解传统文化之中蕴含的重要精神、智慧和观念,提升学生综合文化学习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促进其在语文教学中的持续发展和提高。比如根据《北冥有鱼》这篇课文,就有一部讲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受好评的国产动漫《大鱼海棠》,就是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了灵感,将国内动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对中学的中学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老师将中国传统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庄子》等教学材料相融合,使其成为具有正面教育作用的教学材料,传授给了他们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理念。通过对《庄子》二章的研读,老师可以指导同学们对《庄子》中的经典进行研究,以充实他们的传统知识,拓宽他们的综合能力。

(五)细化知识点,丰富传统文化知识

要使传统的文化得以传承,就必须从课本中发掘出一些重要的内容来使他们对传统的认识加深。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对陕北汉族民间歌舞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安塞的民族民间歌舞,具有很大的地域特色,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民族的历史。老师要经常指导孩子们在课外读书,为他们介绍一些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图书,以拓展他们的学习领域[4]。例如,在阅读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时,老师要让学生了解儒家、道家和佛家的传统文化,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优良品质。

(六)加强文化实践活动,弘扬民族文化内涵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鼓励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多地了解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从而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加强校园传统文化的营造,既能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又能促进我们国家的传统文明得以发扬。例如,老师们可以在学校的走廊上,与同学们共同创作经典名言,或是讲些历史故事,让同学们在这种环境中受到传统的影响,增强他们的学习和理解。此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同时也要拓宽学生运用课本以外的、网上的信息,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培育他们的思维方式。老师还可以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辩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他们在这种竞赛气氛中,提高他们对传统的认识。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七)运用沉浸式教学法,增强传统文化的感染力

从客观上讲,传统文化和当代生活是有一定的认识障碍的,很多传统文化现象由于脱离了历史时空,导致当代初中生只知其表、未知其里。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优先运用“沉浸式教学法”,引导同学从“观众”角色转变为“文中人”,从而实现“文中人”角色的转变。在中学语言的特定教学过程中,有关的教学手段可以独立运用,也可以混合、混合,从而提高民族文化的魅力。例如,在学习秋瑾《满江红》时,首先是 PPT或者是录像,把秋瑾这个角色的生活情况简单地描述一下,然后通过历史资料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秋瑾的生活,然后让一位女生深情地朗诵整段话。重点突出其中名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教师以此为依据,对学生的爱国情怀、远大志向进行了进一步的指导,以使传统文化的价值得到全面的体现。

结束语

简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它既能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又能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应用,充分挖掘和应用教学资源,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并把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继贤.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J].考试周刊,2020(26):39-40.

[2]贾耀红.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J].文理导航(上旬),2020(3):20.

[3]魏玉华.传承传统文化,链接古今——以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为例[J].品位经典,2021(01):129-131.

[4]孙晓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探究[J]. 考试周刊,2021(62).

[5]林玲.基于文化传承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20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