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制度设计与建设路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2

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制度设计与建设路径分析

刘海东,杨莹,罗培,葛娅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作者简介:刘海东,男,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作者:杨莹,女,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工作室不仅是促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品牌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更是实现“三全育人”思想的重要载体。在全面育人的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建立,要求辅导员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平等对话和深度联结为根本,“擦亮”学生的政治底色,将学生的专业特色和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充分挖掘“三全育人”的资源,构建优质的育人平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促进导师工作室和学生培养工作实现精准衔接。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制度设计;建设路径

引言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过去,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工作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核心的引导、专业发展的平台,加之辅导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思想碰撞、对话协作机制等因素的制约,使其工作的效果受到很大的制约。辅导员工作是一种具有高度实践性和情境性的工作,受到时代环境、教育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推进辅导员专业化、专业化建设的过程中,立足于“工作室”模式,从“服务”学生成长,“引导”学生,从而达到学生工作的预期效果。

1.辅导员工作室特色体系

1.1.队伍建设专业化

深化师生联动工作体系,工作室打造“双师一队”的队伍建设,形成专业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老师为主体,学生骨干为支撑的工作团队。工作室成员由一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和四名不同专业的辅导员老师担任专业指导,形成以专职心理辅导员和思政辅导员为核心工作力量的队伍。专业心理咨询师负责对四名不同专业辅导员老师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心理危机干预培训等。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能,以便从专业角度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行为,及时发现学生在各阶段存在的心理问题,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处理学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思想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学生骨干负责各类活动的组织开展,帮助老师收集整理资料。

1.2.办公地点功能化

创建规范化办公环境,使学校的心理教育职能多元化。在原辅导员办公室的基础上,工作室还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以确保其专业化。辅导员办公室承担了工作室日常办公、理论学习、交流、研讨等日常工作。心理咨询室主要承担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师生的日常交流;团体辅导中心承担团体辅导、活动组织及学员骨干的训练。

1.3.运营管理正规化

制定《心育工作室心理咨询的原则》《心育工作室心理咨询人员守则》《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实施细则》等相应制度。坚持日常值班制度及时主动解决学生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保持与专业卫生机构的联系,做到发现及时、处理及时、转介及时。坚持学期初心理普查制度,开学后25天是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高发时段,在此期间对全体学生及时开展心理危机排查工作,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坚持建立学生档案,对心理困难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动态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及时对学生进行回访和跟踪,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

2.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功能实现路径

面对新的教学育人任务,在设计工作室体系、推进工作室建设的过程中,要以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为根本,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和成才,要凝聚会员共同的理想,健全员协作参与机制,全面提高工作室成员的发展认同,促进高校辅导员工作实现创造性、创新性开展。

2.1.明确发展定位:明确工作室创建的核心走向

辅导员要正确认识工作室的发展定位,立足于学生工作的现实需要,聚焦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多元化取向,从而确定工作室的建设方向。第一,要准确界定辅导员工作室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辅导员工作室的平台和载体作用,将其打造成一个展示优秀导师形象的示范平台,创新高校育人理念的实践平台,培育“名师级”的辅导员,促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品牌化的发展。第二,突出服务学生、关爱学生的核心观念,突出辅导员个人在学生学习成长中的核心引领与服务保障作用,通过妥善处理学生工作、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辅导员参与工作室创建的热情与积极动力。第三,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工作。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对高校德育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创建辅导员工作室的过程中,要把“立德”理念渗透到工作室的每一个环节中,对工作室的运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2.凝聚共同愿景:汇聚工作室创建的思想根基

加强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共同体”意识和加强其凝聚力和影响力,是推动高校辅导员工作室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首先,在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中,必须严格落实“召集人”责任制,从选聘“召集人”、健全“召集人”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培养机制等方面,不断引导导师工作室的发展。其次,要团结一致的发展远景。在创建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时,要充分尊重其个人诉求,关注其个人价值,建立一个定期的沟通平台,让团队成员实现共同的理想,促进工作室实现高效发展。最后,从整体上提高精神认同感。为了保证工作室的稳定有序发展,必须加强对成员的信任,加强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合理地控制成员的数量,建立具有共同目标和文化的辅导员工作室。

2.3.搭建共享平台:完善工作室成果输出机制

构建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必须集中全体师生的智慧,开展创造性、示范性的学生工作,为辅导员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一要建立深入的协作机制。通过构建深度对话、互相启发的协作工作机制,建立定期的辅导员工作交流制度,引导学员们相互分享学习实践,实现从个人智慧向集体智慧、从个人感悟到学以致用的深度升级。二要重视对工作室的成功实践,采取讲座、论坛、现场辅导等方式,大力宣传工作室优秀员的工作经验,促进其品牌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三要围绕工作室的具体定位和申报方向,探索总结具有特色和示范意义的学生工作模式,完善成果的输出机制,真正提高工作室的专业水平。

2.4.提升综合素养:增强工作室创建的专业动能

技能学习是保障高校辅导员工作室高效发展的核心支持,也是推动辅导员工作室制度设计及建设的重要动力。一方面,要融入智慧育人时代场景,提升工作室成员的信息素养。“召集人”及工作室成员要充分适应智慧教育及媒体融合等全新育人场景,依托易班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智慧手段,积极推进“线上辅导员工作室”建设,通过利用新媒体手段开展学生工作,促进高校学生工作实现智慧升级。另一方面,要深度研究高校学生工作的新规律与新变化,提升工作室成员的专业素养。要注重提升工作室成员的工作能力,通过培养成员掌握工作经验、工作规律的总结能力,促进其将工作室成员的分享经验与学生工作有机融合,更好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辅导员工作室是促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品牌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为了更好地做好大学生工作,辅导员必须紧紧把握多元育人的指导思想,充分考虑到现实的智慧和现实的育人场景,以及校内外的育人环境,在回应“育新人”这一现实需求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工作室的建设之中,从而实现导师的个人价值和育人任务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杨卿,梁建秀,刘晓丽.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身份建构与教育情怀探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2,34(08):59-64.

[2]梁书菡.信息化技术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科幻画报,2022,(08):164-166.

[3]孟繁博潘颖.“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能力提升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4):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