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E教学模式下高中英语写作课优效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5E教学模式下高中英语写作课优效策略探究

吴侨

成都外国语学校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英语正确、达意和得体地表述事实、观点、情感、想象力,交流信息,形成规范的写作习惯。近年来高考英语写作既对学生的语言知识,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综合素养提出了挑战。本文以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常见问题为突破口,在5E教学模式下实践和研究,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优化现有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中英语;写作课;5E模式;优效课堂;

1.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英语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而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实行学习方式的变革,正在成为新时期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主流。

2.写作教学现状及常见问题分析

学生方面:学生的英语写作兴趣不浓,对提高写作能力的信心不足,对参与写作课堂有畏难情绪。学生写作能力薄弱,词汇匮乏,语法不规范、句子结构混乱,语句不流畅。写作过程无科学系统的评价标准,写作停留于模板语料的机械堆砌,缺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有形无神。有的作文字迹潦草,乱涂乱改,从而导致考试时扣卷面分。

教学方面:现行阶段,写作课堂多采用“展示范文—学习范文—仿写范文—评析习作”的形式。在展示和学习范文的过程中,通常是教师直接讲解篇章结构,学生通过学习,基本上模仿出文章大体结构。到了评析阶段,尽管教师参考高考书面表达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师生关注的重点是句子的语法错误,很少涉及写作内容、遣词造句、篇章结构及写作技巧,直接导致写作课变成语法课。由此可见,使用的教学策略要尽可能摒弃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板式教学,转变成多样化、设计以解决问题为本、学生的活动为主的教学。

3.5E教学法的研究理论基础

5E教学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教育研究者罗杰·拜比和他的同事们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探讨、交流、合作学习,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师是教学组织者而不是知识灌输者。按照施瓦布《作为探究的科学教育》一文中的观点,探究学习强调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全程参与及认识,以及对科学概念、科学方法和科学本质的全面掌握。建构主义还强调学习要基于真实环境,贴近学生生活,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学生的需要为基础和前提。合作学习理论主张将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共同任务,实现学习目标。

5E教学法最早起源于生物学科,该模式由美国的生物学课程研究会(Biological Sciences Curriculum Study) 在Atkin-Karplus学习环的基础上提出,包含引入(Engage)、探究(Explore)、解释(Explain)、拓展(Extend)和评价(Evaluate)五个阶段。这5个阶段是如何系统性运作的呢?

3.1 引入(Engage)

第一阶段是5E教学模式的起始环节。教师将学生引入情境中,并以问题为导向,促使学生思考并引发新旧概念的认知冲突,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引入”作为起始环节,最重要的任务是确认学生的先前知识,找出知识的差距,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景或话题,让学生提出开场白问题,或写下他们已经知道的有关这个话题的内容。这里的问题情境应尽量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与课程内容和教学任务联系起来。通过写作情境的引领鼓励学生参与到写作活动,实现“为了交流而写作”的目标,提高写作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动力。

3.2 探究(Explore)

第二阶段是5E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探究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需要学生敢于提出质疑并逐步激发探究思维,构建对新概念的认知。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通过观察描述、比较分类、交流讨论等形式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师是探究活动的主导,对学生给予个性化指导,并提供帮助支持。教师可以根据上一环节产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倾听,并进行适当的提示和指导,以了解学生探究的进程和深度。可以进行小组合作,以讨论的形式挖掘各种有用的信息形成思路,从而拓宽想象和思考空间,集思广益,诱发头脑风暴。这一环节旨在激活学生的写作创意与写作灵感,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以促进其知识经验的建构和技能的掌握。学生在生活情境中选取问题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加他们的情感体验。

3.3 解释(Explain)

第三个阶段是5E教学模式的生成环节。解释即揭示探究的意义,学生完成探究后通过问答、辩论、演示等方式以小组展示、集体讨论等方式给学生展示讨论成果的机会。这一阶段应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对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展示及分析方面,给他们提供一个机会表露其对概念的理解,以及技能的掌握或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理解阐述他们对概念的认知。解释环节需要一定的逻辑推理,教师应注意鼓励和提醒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上一环节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推理。

3.4 拓展(Extend)

第四个阶段是对新概念的迁移运用。教师启发学生利用新概念解决具有关联性的新问题或新现象,并给予适当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参与讨论、协作交流进行总结归纳。这是一个对新概念不断拓展精致化的过程,能促进知识的拓展迁移运用。此后,教师再行安排探究任务,引导学生不断内化新知识并培养团队协作、问题探究和科学创新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继续发展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技巧的应用,扩充概念的基本内涵,并与其他已有概念建立某种联系。同时用新的概念解释新的情境或新的问题。

3.5 评价(Evaluate)

第五个阶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评价具有多样性,包括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能力的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等。评价方法除了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还应关注发展性评价,其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应是重点考核指标。评价的目的在于确保学生活动的方向或鼓励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学生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能在一个任务中认知自己的思路、方法和操作技能,也有助于学生认知自己对探究活动付出的努力程度。在这个环节,要建立科学、有效地习作评价体系,让学生在借助自评量化表进行自评与他评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有价值的、真实的评价,可以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化的学习分析技术来获得个性化、全方位的监测信息,从而提高他们的反思能力与写作能力。

4.5E教学法的实践反思

5E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以“精细化”培养习惯、“渐进化”夯实基础、“科学化”提高效率、“实践化”提升素养,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5E”教学模式作为教学过程中联结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在教育教学上有着重要作用,它推动了理论和教学实践在真实课堂中的双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莎莉·穆莫. 早期STEM教学. 译者: 李正清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10).

[2]朱莉安娜·特克斯露丝·路德. 培养 STEM素养. 译者: 吴狄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03).

[3]邵兰, 黄永杰. 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第10期.

[4]王健, 李秀菊. 5E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其对我国理科教育的启示[J]. 生物学通报. 2012. (3):39-42.

[5]赵呈领, 赵文君, 蒋志辉. 面向STEM教育的5E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J]. 现代教育技术. 2018.28(03):106-1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