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薪酬结构及发放方式看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成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1
/ 3

从薪酬结构及发放方式看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成效

程玲

重庆市黔江区中医院 409000

:公立医院以现行岗位绩效工资制为基础优化薪酬结构,调整绩效工资发放方式,通过对比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前后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不含中药饮片收入),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门诊及出院次均费用增幅,人均年工资增幅等数据,总结分析医院改革后在医疗服务能力,优化医疗收入结构、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以及提高薪酬水平等方面取得成效,并从“数”据变化中得到启示,以期为群众健康为宗旨的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薪酬结构;成效

0 引言

2017年1月24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公立医院要结合公益性定位、工作特点和本地实际,以及不同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和医、护、技、药、管等不同岗位职责要求,合理确定公立医院薪酬结构,适当提高薪酬水平,注重医务人员长期激励,进而能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医院从2018年4月开始正式实施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1 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意义

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目的是完善正常调整机制,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进行分配,着力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实现公立医院收入分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增强公立医院公益性,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2 薪酬结构及发放方式

2.1薪酬结构

以现行岗位绩效工资制为基础优化公立医院薪酬结构,薪酬由基本工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国家统一规定津贴补贴和绩效工资三部分构成。基本工资和国家统一规定津贴补贴按国家规定执行。绩效工资实行总量管理,按年度控制,绩效工资分为基础绩效和超额绩效两部分,基础绩效分为固定部分和奖励部分,构成比例为1:1。超额绩效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以公立医院当年的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事业基金后的结余作为超额绩效经费基数,并根据绩效考核评价结果确定经费基数的使用比例,核定当年的超额绩效总量。

2.2发放方式

医院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进行自主分配,调整绩效工资发放方式为“基本工资+基础绩效+超额绩效”,基础绩效的固定部分每月随基本工资发放,基础绩效的奖励部分和超额绩效职工每月预发80%,院领导每月预发70%,预留工资(职工预留20%,院领导预留30%)待年末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及卫生健康委员会考核批复绩效工资总量后发放。

3 改革成效

3.1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医务科、护理部、药械科、院感办、质控办、医保办及财务科分别对医疗护理质量,合理用药,院感、次均费用控制及医保物价管理建立考核指标体系,每月考核,考核成绩与科室绩效挂钩,同时在质控会上通报分析。充分发挥“指挥棒”作用,从机制上鼓励医生增加服务量,提高医务性收入占比,职能科室从管理上增加业务收支结余。

3.2定期公开运营数据

财务科加强数据管理和分析应用,每月通过质控会通报分析收支结余、资产负债率、医务性收入占比、人员支出占比、管理费用占比、次均费用增幅等运营数据。提高基础数据、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的一致性,强化数据资源整合,定期开展数据综合分析,为决策提供科学参考和建议。

3.3优化医疗收入结构

通过定期考核相关指标,结合PDCA循环,优化医疗收入结构,药品收入占比医疗收入(不含中药饮片收入)比例,改革前(2017年)26.84%,改革后(2020年)22.65%,下降4.19个百分点;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改革前36.52%,改革后39.79%,增加3.27个百分点。

3.4优化薪酬结构

设置体现行业特点的绩效工资项目,在绩效工资项目中设置夜班绩效、质控绩效、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绩效,岗位绩效等子项目,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优化升级职工薪酬结构,基本工资占工资总额25%左右,绩效工资占75%左右。

3.5提高薪酬水平

按照“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的要求,职工工资收入稳步增长,有利于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2018年-2020年,全院人均年工资增幅分别为12.83%,19.29%,12.88%。

3.6推进医院主要负责人薪酬改革

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规定主要负责人绩效为在编在职人员绩效工资人均水平的3倍以内,实际按本院职工可接受的薪酬水平2.2倍核算,根据主管部门对主要负责人年度考核结果确定,调动主要负责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担当性,促进公立医院加强管理,转变运行机制,注重内涵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提高运行效率,推动公立医院健康持续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3.7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医院进一步转变服务理念,把以“以病人为中心,全面提高服务质量”的服务意识贯穿于医疗工作的全过程,实施绿色医疗、安全医疗、人文医疗,和谐医护关系,满足患者需求,通过改善就诊流程,模式及环境,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对改革前(2017年)和改革后(2020年)的相关数据作对比分析,改革前门急诊人次数15.55万人次,出院人数1.3万人,每名执业医师日均门诊工作负担6.48人次,每名执业医师日均住院工作负担3.94天,三四级手术比例54.64%;改革后(2020年)分别为23.96万人次,1.48万人,7.49人次,5.13天,63.71%,分别增长54.08%,13.85%,15.59%,9.07%。

3.8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医院坚持“让病人少花钱,早康复”的服务宗旨,规范诊疗行为,加强医疗安全,2020年门诊次均费用203.9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9元,增长3.38%;出院次均费用6975.0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86.48元,增长4.1%,均很好控制在规定增幅之内,切实让群众从中得实惠。

3.9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内控管理是医院进行现代化管控的有机组成部分,相当于医院的防火墙。成立以书记、院长为双组长的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开展协调内部控制工作,财务科组织落实内部控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各工作小组通过对经济和业务活动流程的梳理,制定预算、收支、政府采购、资产、建设项目、合同、医疗业务、科研项目和临床试验项目、教学、互联网诊疗、医联体及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和管控内部运营风险,更好地发挥内部控制在提升我院内部治理水平、规范内部权力运行、促进依法行政、推进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10合理控制成本

通过强化成本管理意识,合理有效控制运行成本,严格足额按照收入扣除成本后15%提取事业基金和5‰提取人才培养基金后,作为超额绩效经费基数。每年保持略有结余,降低财务运行风险,维持收支平衡,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和医院可持续发展机制,在保障各项开支正常运转的同时促进医院良性运转。

4 改革启示

4.1加强党的建设,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党委的领导作用,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明确公立医院党委职责,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贯彻落实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措施,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确保医院改革发展正确方向。

4.2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和资源利用率

成立由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归口管理部门和预算科室组成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确保医院所有部门、所有科室均纳入预算管理体系,确保预算责任能够分解落实到各级预算责任单元。所有收支、采购纳入全面预算管理,且严格执行预算,同时开展项目绩效自评,注重结果运用,加强监督,将单位预决算按规定进行公开,提高资金使用和资源利用率。

4.3推进人才学科建设,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医院应通过大力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打造结构优良的人才梯队,强力推进学科建设,重视技术项目开展,发挥医学科研,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等引领作用,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4.4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

坚持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国家级特色专科(风湿科),市级特色专科(针灸科),市级重点专科(康复科)整理临床效果特别好的诊疗方案,推广使用范围,整理学术经验,申报市区两级科研项目25项,广泛运用中药饮片,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扩大“三伏天灸”的范围和影响,加大有利于中医中药发展的中医指标考核和激励机制,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

4.5加强信息化建设,激活运营动力

医院健全信息化建设及信息数据质量管理制度,涵盖信息化建设需求分析、系统开发、升级改造、运行维护、信息安全和数据质量管理等方面内容。加强信息化建设,全面实现财务、医疗、资产,医保及院感等主要信息管理系统互联互通,同时将内部控制流程和要求嵌入信息系统,建立运营数据中心,提供科学规范的基础数据,将海量数据整合为可实时监管,对比分析,实现业务和运营的数据同源,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参考,为医疗质量,物价执行,学科发展,绩效核算与考核,质控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等提供数据支撑,提升工作效率,激活运营动力。

4.6优化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

2020年5月2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二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指标的通知,医院应积极响应号召,深入落实绩效考核所涉及的34个指标数据,明确医院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职能部门优化考核指标,每月进行考核,分析及评价,优化调整指标,建立科学统一的指标体系,同时提高考核结果利用,同步构建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拓展激励项目,将定性分配与定量分配有机结合,达到公平公正,节约开支,承担更多工作任务,提高对应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医务人员积极性,使之更好地提供服务。

5 结语

以现行岗位绩效工资制为基础优化公立医院薪酬结构,调整绩效工资发放方式,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完善正常调整机制,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取得成效,调动了医务人员积极性,不断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使医院能够长期稳定保持良性的发展状态,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参考文献

【1】潘娟,花贵如.医改背景下安徽省风华医院薪酬分配模式及其有效性分析[J].中国总会计师,2021,(02),16-168.

【2】潘张宇.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模式的研究[J].商讯,2021,(24),173-175.

【3】孔晓红.关于完善我国公立医院薪酬制度的思考[J].经济师,2020,(08),254-255.

【4】刘会.公立医院绩效薪酬制度改革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21,(01),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