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6
/ 2

生活情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袁振明

山东省武城县四女寺镇中心小学  山东省武城县  253315

摘要: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主体逐渐发生变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被认可和广泛应用。生活情境法整合了生活教育思想和情境认知理论,在提高学生数学综合思维方面作用显著。基于此,文章首先总结了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随后探究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情境的具体要求,最后提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情境的主要策略,以供参考。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应用策略

引言:

生活情境教学方法,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和实践内容,这样才能保障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以熟悉的生活元素作为切入点,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知识。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之上积极端正学习态度,并且为后续的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契机[1]。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凭借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还要做到科学化设计数学教学内容,进而充分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水平与学习能力。在生活情境的数学探究学习中,积极拓宽学生的数学学习视野,更好地保障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

一、生活情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数学是一门知识抽象性较强的学科,数学概念点之间又具有关联性,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稍有纰漏,就容易致使学生数学知识体系出现断层,影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稳扎稳打的发展。在数学教育改革中引入生活情境法具有权威的理论支撑,是目前较为前沿、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逻辑思维、深化直观感受等方面作用显著。经过广泛的理论和实践调研,笔者将生活情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总结归纳为下列三点:

第一,应用生活情境法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对数学概念的直观感知。数学概念的抽象特征是教育界公认的,对于小学生而言,流畅地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是存在难度的,教师若是过度倚重程式化概念讲解,容易加重学生的思维阻滞和心理负担。生活情境法基于生活资源以及数学在日常生活的实际表现,以创境和演示教学为主要实施方式,可以不露痕迹地把生涩的数学概念具象化地呈现给学生,巧妙消解学生思维上的瓶颈,这样学生就能够较为轻松地构建对数学概念的直观感知,从而切实锤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高效参悟数学概念[2]

第二,应用生活情境法能够引导学生立足生活视角探查数学现象。在小学生的常规认知中,数学课程和日常生活是分离存在的,如果教师不加以启发和引导,学生很难自主将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关联起来探析,这对于学生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是很不利的。应用生活情境法最显著的功效就是能够破除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壁垒,在学生固化认知中促进二者的融汇整合。教师多引入一些生活案例和生活实物,让数学课堂充溢生活气息,可以引导学生立足生活视角探查数学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留心生活、乐学好学的积极心态。

第三,应用生活情境法可以使数学教学更契合实践导向。长期以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实践板块都是一个较大的缺口,一部分原因是教师不重视实践策略的实施,另一部分原因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实践教学无法有效施展,造成学生数学实践力发育迟缓。在生活情境法引领的数学教学背景下,数学实践教学板块的扩充和完善获得更强大的动能,教师可以把数学实践思想融入生活情境,也可以围绕生活设计随堂实践活动,兼顾学生数学理论储备的构建和实践技能的训练,从而使数学教学更契合实践导向,发展学生实践创新、知行合一的内在品格。

二、生活情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夯实教学基础,营造生活情境氛围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且爱玩,因此传统枯燥的数学课堂对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非常不利。由于数学知识本身拥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因此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数学教师必须为学生积极创设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数学知识的动力与兴趣[3]

以“两位数乘三位数乘法”教学为例,数学教师怎样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其所创设的生活情境完成教学任务,是这一节课的教学开端。学生只有在生活情境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积极为学生打造一节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教学课。要想引导学生顺利掌握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数学教师需要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提升运算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背景是一家大型的超市,班级要开联欢会了,学生需要扮演成进入超市购买商品的顾客,为班级采购开联欢会的零食,如果学生想要买102块巧克力和51包薯片,每块巧克力11元,每包薯片6元钱,一共需要多少钱?经过这种实际问题和生活问题的计算演练,学生很快能够掌握两位数乘三位数乘法的计算要领。随后教师也可以通过视频播放为学生展示102×11=?的计算过程,这样学生便能从夯实计算基础入手,持续巩固和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二)利用生活情境激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通常更重视算术教学,并没有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技能。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若能引起学生发散思维的题目较难,非但达不到训练学生数学思维技能的目的,还会让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如果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太难,会在一定程度上压抑学生的创造力发挥。所以,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使用生活情境法,以启迪学生的思考能力。在这样情形下,既能平衡课堂问题,也能推动学生逻辑能力思考的良好发挥。

例如,在小学数学“认知路线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本单元教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就比较分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能力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你能说出放学回家的路线吗?”激发学生的思维的同时,要引导学生画出路线,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计算距离,进而找到最佳路径。

(三)创造以生活为导向的问题情境

数学是一门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人们可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找到数学的影子。在解释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和形象化。它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例如,在学习“圆”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如盘子、橡皮筋、手镯、井盖、硬币等,让学生看图片,观察这些图片的特点和相似之处。为了对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教师可以继续问:“学生在生活中还能找到其他类似的物品嘛?”同学们想了想,纷纷举手回答:“有手表、水杯、花盆、呼啦圈……”这节课让学生更有参与感。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在学习三年级周长的计算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尺子测量和计算书桌、数学课本、铅笔盒的周长,让学生找到测量和计算的方法,计算卧室和小花园的周长。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这就对数学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然而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创设科学的生活情境,可以有效化解数学的抽象性,积极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和简便的教学环境,学生才能够深刻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提升主观能动性,保障数学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晓红.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开展方法[J].教育界,2020(37):32-33.

[2]李莉娟.生活情境教学法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J].智力,2020(25):47-48.

[3]程时红.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数学教学开展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20(35):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