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小学班本课程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3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小学班本课程研究

廖碧柳

汕尾市陆河县东坑镇东坑小学  广东汕尾 

摘要:在进行小学教学时,最重要的一项目的,即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育,进一步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逐步重视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梅花文化,在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浓墨艳彩的地位,在开展班本课程教学时,教师应合理利用该文化,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有更全面的了解。班本课程在开展时,应重视实践活动,利用游戏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小学;班本课程

正文

现如今教育方面,公众和国家领导人对学生的素质化要求更高。在教师层面,年级组长积极召开教育教学活动研讨会,注重在小学班本课程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班本课程教学因为其学科特性,对学生的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会更加顺利,但也要注重教育方法。目前小学教师在进行班本课程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对于思维能力的扩展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等。而在进行班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制定科学合理的预习提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一、小学班本课程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后,对学校与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学校要全面提升核心素养教育,加强学生精神文化建设。但就目前的小学教学现状,主要针对于相关知识教学,科学道德,人文精神方面的培养却有较大的欠缺,人文素质培养较少。例如在开展小学教学过程中,对逻辑、网络化及系统化的知识教学有更多的重视,但却忽略当今社会、就业以及生活方面对学生素养提出的要求,也忽略了社会以及技术研究对化学这一学科所以出的道德规范相关问题。所以在双减教学环境下,想要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教学发展,并应转变家长以及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需引导家长,重视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且在日常教学中,摒弃一味的文化课教学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小学教学中,让学生在重要的价值观建设时期得到专业的德育教育培养,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向全面性发展。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形成正确价值观

所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是指教师利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构建学生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道德文化水平,理解我国优秀的文化,身心健康成长。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具有足够的教学智慧,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置在与知识教育同等位置,灵活把握教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为未来的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2、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教师实现课程目标和学生学科知识理解

当前小学教学时,课程对学生提出更多的要求,尤其是针对高年级学生,小学具有较多要求,例如有较佳的表达能力,以及高水平的理解能力,才能保障在后期学生进行学习时,不会出现无法理解题意、或无法理解知识点的情况,同时在面对自身不会的知识点或题目时,能够更好地进行表述。因此小学学生具备较大的压力。而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其在加强学生知识讲解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道德素质培养。

小学对学生的要求不断增多,特别是高年级小学。现如今,小学需要学生的学科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足够把握,才能为学生下个阶段的学习形成助力。所以,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知识掌握,因为学科主要以理解能力为主,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则从实际出发促进学生理解,让学生丰富知识和情感,促进学科知识学习。

二、传统模式下小学教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脱离实际

当前小学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脱节。目前绝大多数教师抄写教学大纲内容后,便算结束备课工作,对教学内容理解较少,因此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并未明确教学目标,存在脱离实际生活,且课题中的教学活动以及课后作业安排,也仅仅是对课本内容进行重复,缺乏创新性,也欠缺生活化信息。因此学生在学习后,无法寻找所学知识与生活相关内容,积极性降低,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课堂教学互动性较差

传统在开展课题教学时,教学内容及活动,更重视教师的位置,而对于学生的位置却有所忽略。因此在教学时,常存在教师在讲台上进行课程知识教授,学生在下面被动型聆听教学内容,但并非所有学生均对教学内容能够确切掌握,机械性接受相关学习,便会造成听讲时理解,但考试、解决问题时,又不知所措的问题。

三、小学教学中班本课程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小学教学中,最重要意义就是能够拓宽学生思维能力,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班本课程教学中,教师能够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在小组中让学生通过表演或者讨论形式,将其学习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出来,释放个性与共性,实现个体与团队的有机融合,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推进全面发展。在开展班本课程教学课堂时,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仅具有引导性作用。教师在开展课题教学时,引导学生独立性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解决问题、独立思考能力。

2、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理解

小学教学中,在传授相关知识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有效研究,充分认识小学生阅历的局限性,由于其接触有关知识时间较短,在理解过程中,难免存在片面性,往往无法达到教师教学要求,而班本课程教学拥有独特优势,可以给学生一定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互助合作当中,进行思考和探索,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完成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深化,最终形成自己价值观。

3、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在开展班本课程教学时,教师需对自身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探究,结合现代化的教学理论,实施科学化判断,从而构建创新性的课题模式,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推动自身专业水平发展。

四、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小学班本课程策略

1、立足本土梅花文化资源,确定班本课程发展

为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班本课程的顺利开展,教师应立足于本土的传统梅花文化资源。在传统文化中,梅花具有着典型代表意义,其不仅具有坚强不屈、独立严寒的独特顽强精神,更将梅作为花中四君子代表之一,冰肌玉骨、凌霜傲雪的独特,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在开发班本课程时,教师需对相关梅花文化加强分析,了解梅花文化的内容与特征,利用各类活动,实现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整合传统梅花文化资源,构建班本课程内容

教师在整合分析传统梅花文化资源时,应对其加以分析与创新,构建以“优秀传统梅花文化”为主体的班本课程。在该课程中,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感受到梅花文化的精髓所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使其对传统文化有更多了解,加深民族自豪感。当前班本课程的相关内容如下。

梅花是在中华传统文学中,被众多文学家以及使人进行歌颂的作品。陆游笔中孤芳自赏、寂寞的梅花代表着其自身的文人形象;王安石所写之梅,更是生动的使人能闻到千百年前那一缕清幽的梅香;李煜在对故国思念时,更是将其写进梅中,化于雪中。在中华民族中,梅花具有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品质,是我们国家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中,梅花凌风吐艳、不畏严寒的高洁品质,更是激励一代代中国人民坚韧不拔、开拓自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五、创新版本课程活动内容,确保活动可落到实处

1、 知梅化文化,培养学生兴趣

为保障班本课程能够顺利开展,在日常学习中便应加大梅花文化的宣教幅度,渗透梅花文化教育。例如在冬季,可在教室内摆放几盆腊梅,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闻到清幽高洁的梅香。在语文课程中,结合课文与学生进行相关梅文化探讨;在音乐课程中,聆听与梅花文化相关的乐曲;在美术课上,描绘几幅有关梅花的作业;在信息课程上,利用互联网了解更多美化的生长习性,观看图片与视频。利用该类渗透,使学生对梅花有充足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美化的兴趣。

2、 赏梅花景色,熏陶学生情感

在进行板报、教室布置、装饰柜点缀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搜集美化相关的名言、故事、文化等资料,在课下鼓励学生养梅、赏梅以及画梅,鼓励学生对古今人们对美化的评价,塑造梅文化。利用各科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梅花文化,通过课外阅读,扩展自身对梅花的认知,利用梅花构建游戏,讲座、演讲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对梅花文化有更多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班本课程在实施教学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较高的地位。开展班本课程教学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的了解度,实现德育教学,提高学生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所以,考虑种种因素,小学在进行班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德育渗透,为学生健康成长做出努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专项科研项目《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小学班本课程研究》(课题编号BQW2021MBX022)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李群, 李凯. 中小学需要怎样的传统文化教育?——基于北京市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与教材建设的思考[J]. 中小学管理, 2019(1):4.

[2] 崔小云, 冼梨娜.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教学课程实践探索[J]. 中国高等教育, 2020(11):3.

[3] 王熙. 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接合"——基于个案教师访谈资料的文本分析[J]. 教师教育研究, 2019.

[4] 王晓朴. 中小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实践活动探讨[J]. 中国教育学刊, 2020(S01):2.

[5] 郭子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图景——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分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 40(22):5.

[6] 罗双兰, 杨丽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觉素养整合教学研究——基于《视觉传播》课程的教学实践[J]. 民族教育研究, 2020(5):7.

[7] 梁燕. 基于案例分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十五讲》[J]. 中国教育学刊, 2020(4):1.

[8] 邓旭, 黎大水, 董雪蓉.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课程建设——以成都市蜀龙学校"和·合课程"为例[J]. 教育探索, 2020(7):5.

[9]杨迪禹.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路径研究——评《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J]. 语文建设, 2020(15):1.

[10]熊莉君.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兼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