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程效能提升的策略创新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程效能提升的策略创新研究

孙莎岚[1]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摘要: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与理念,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实际效能。一方面在技术运用上,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思政课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另一方面在理念上,结合人工智能理念的交互性与共享性,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开放性。

关键词:人工智能 高校 思政课程 提升效能

随着云计算、传感网、脑科学、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世界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能,已然进入人工智能时代。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的《致贺信》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技术将深刻影响人类世界的方方面面。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催生着高等教育掀起一场深层次的变革。相应的,作为培养人工智能人才高地的高等院校被认为是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绝佳应用场所。国务院在2017年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布局“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建设“在线智能教育平台”,倡导并“鼓励高校在原有基础上拓宽人工智能专业教育内容,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规划”中国家明确提出了“培养聚集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的需要。高校的办学目标就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落实该规划,2018年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明确要求高等院校要“加快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利用智能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等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关键性课程,实现课堂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势在必行。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与理念,赋能思政课堂,提升课程实效,真正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程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三因理念。本文认为,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实际效能,主要从技术与理念两方面展开:

第一,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层面: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其转化为推动思政课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强大的技术支撑。首先,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明确要求“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2]。高校思政课一般采用中班教学,学生人数多为60-100人不等,由于师生比所限,开展小班个性化教学的操作难度较大。透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建设在线学习平台,学生可通过智能化学习平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同时,教师也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各式需要提供不同的教育资源。如此一来,使得个性化培养成为可能,开辟出真正的“第二课堂”。这不单是拓展了学习的空间与时间,更重要的是在规模化教育——课堂教学同时,实现与个性化培养——课后线上教育平台的有机结合。

   其次,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学方法的改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是一持续性工程,以体验式教学法为例。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入脑入心”的课程效能,体验式教学是一重要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旨在通过融入相应的外在情境去启发学生的内在认知,在参与体验式教学活的过程中去切实开展道德实践,通过实践的体验去思考、去反省,从而建构认知,进而牢固树立并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体验式教学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透过虚拟现实技术、混合现实技术,设计出丰富的体验式教学场景,直通学生心灵,使学生在获得大量的教育性经验的同时,建构起积极的心向机制。

第二,人工智能理念运用层面:结合人工智能理念的交互性与共享性,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开放性。首先,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双向交互性来。课程的设计者,是思政课教师,此时,教师需要发挥主体性去设计课程。一般说来,课程设计的主要依据包括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但进一步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切实提升“入脑入心”的课程实效,就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3]。如此一来,学生对课程的需求亦是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结合学生需求开展课程设计,这样才能真正引发共鸣,构建起共同的道德认同感,使思政教育真正的深入且有效。

要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此时,需要学生发挥主体性,向教师输出课程需求。依赖人工智能技术,高校思政课程可建构起智能学习平台,学生在平台上要发挥主动性,去提交关于课程的想法。“智能化的数据成为人的第二肉身”[4]。基于平台生成的数据,设计一套融人工智能技术、自适应学习技术以及情感计算技术的智能分析系统,因为“一旦我们充分掌握了相关数据,完全可以用数字图绘的方式来预测和把握个体的行为倾向和秉性”[5],可以由此去分析识别学生的学习与心理状况。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学生的课程需求包括学理性与政治性两方面:

在学理性的层面,通过后台的学习记录,教师可轻松掌握学生关于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情况、了解学生知识的易错点,精准评估教学实效。教师根据学情分析报告来调整教学设计,开展因材施教,强化对易错知识点的讲解。在提交课程反馈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了发挥。

在政治性层面,教师可准确及时捕捉到学生的思想动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关键性课程,其不同于其它专业课的突出特点是其政治性。要贯彻并落实课程的政治性,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极为重要。平时每周一到两次的课堂接触,教师很难去了解到学生的所思所想。“技术的运用让我们可以更完整地记录人们的生活,为运用其他研究方法理解人的思想提供了便利条件。”[6]学生在智能化学习平台上留下学习与思考的痕迹,借助关于数据流的系统性分析,教师可掌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并且,还可设置提醒与报警的安全阀门,通过关键词等方式去抓取可能发展为或已经出现的过激甚至是错误的想法与言论,做好预警工作,及时纠错,早日处理,避免事件恶化性发展。

在此过程中,借助于人工智能的双向交互性,从过往教学设计中以教师单一主体性发展到教师学生双方主体性的发挥。从教育心理学的层面来讲,基于接受对象需求完成的教学设计,并随时根据教学反馈进行调整修正的教学设计,承载着受众的需求,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自然,思政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将得以提升。

其次,结合人工智能的共享性,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放性,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供一个更为公平的教育环境。要看到的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其拥有的教育资源的差距是巨大的。人工智能技术使信息和资源实现了自由的流通与共享,充分运用其共享性,使优秀的课程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在最大范围内去慧及大众。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通过慕课(Mooc)等方式拓展传播渠道,扩大其受众群体,把优秀的精品课程在全国高校乃至全国世界领域传播开去,通过互联网的通道,用理论的魅力去获得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

综上所述,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的高等院校,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的技术与理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切实落地“为人工智能社会的高质量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建设培养智慧型的复合人才”的任务,最终实现“到 2030 年,将中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宏伟目标。[7]


[1] 孙莎岚,女,1980——,四川内江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新华社北京223日电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M].北京: 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第432页。

[4] 李彦宏智能革命——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变革[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年,第315页。

[5] 蓝江智能算法与当代中国的数字生存[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6]常宴会:论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大数据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前景 [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年第6期。

[7] 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20170720日,国发〔20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