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双减”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的应用

赵翊杉  ,王圆圆

海南省三亚市第三小学      572000

摘要:“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作业达到了有效融合,帮助作业设计不断优化,不仅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其内容也有趣、富有深度。应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具体学情设计作业,遵循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设计多层次的作业,帮助学生达到学习延伸、眼界拓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自主学习、多层思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进而获得个性化的学习成果。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信息技术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学生的作业形式和内容十分有限,作业质量可想而知。但是在“双减”下,这一作业情况显然是不符合提质增效减负的目标的,而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则可以帮助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让其形式和内容更加灵活。进一步而言,其可以辅助教师按照实际学情因材施教、设计多层次的作业,其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看重,有助于教师的作业设计达到面对全体学生,能够很好地兼顾两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应用信息技术设计前置性作业,提高自学能力

前置性作业是针对下节课所授内容设计的作业,其对教学内容的基于、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切入、对实际学情的联系,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契机,是锻炼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1]。考虑到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偏好动态事物等学情特点,教师应设计趣味性和实践性较高的作业,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在积极学习和主动学习中产生疑惑、进行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应对“双减”下的学习活动。

应用信息科技,教师可以利用线上学习平台为学生设计前置性的数学作业,通过学习任务单的提交了解学生的学情,调整教学设计,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点,对应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例如,在教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课之前,教师可以在线上学习平台上设计学习任务单,让学生当一个“生活观察员”,对生活中所见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进行收集,并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将物体设计成这个形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自发的认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对应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设计进行思考,了解其几何特征与关系,进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师可以发现,比起以往的书面预习作业,学生显然更加喜欢这样的实践作业,有助于学生自主认识、学习知识,并尝试用生活化的语言描述数学概念。尤其是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此类作业更容易帮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驱动他们自主学习数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应用信息技术设计探究性作业,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的一大目标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那么在“双减”下,应用信息技术设计数学作业时,教师也应顾及到这一点,通过设计探究性作业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所以,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设计具有深度的探究性作业,根据不同学生的学情提供多样操作素材,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可操作的素材和空间,保证基本的提质增效减负。同时,教师要倡导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以此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授“角的度量”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设计以下探究性作业:通过展示不同物体的图形,思考如何度量角的大小,以此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掌握角的度量单位,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和比较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变换度量的角度,有时候还需要通过度量其他的角算出所求角的大小,度量难度的不统一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度量方案,有助于学生深入浅出,在多次思考、反复尝试中灵活使用量角器,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度量方式的多样性与挑战性可以使每个层次的学生获得进步与提升,通过师生、生生的反复拉扯、辨析,促使学生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发展思维。

三、应用信息技术设计拓展性作业,促进个性学习

拓展性作业作为“双减”着重强调的作业类型,其设计可以更好地契合学生的能力水平、知识储备,能够让学生从自身实情出发选择适宜的学习资源和方式,进而完善现有的知识结构,在最近发展区得以提升,实现自身的个性化学习[3]

高难度的作业内容,无法让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提高完成效果,教师需要考虑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效,这样才能注重教学主体,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感受。因此,可以在作业内容布置时将难度性化分类不同的层次,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这样既可以让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增强完成效果,也可以让学习水平比较高的学生高效完成作业内容,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后内容完成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强学习的自信心。例如,以小学数学三年级《分数的认识》为例,作业内容设定时,可以分为a级,b级和c级别,a级作业是难度性比较高的作业内容,包括对分数基础概念的灵活运用,以及对有关分数的难度性习题进行完成;B级作业是难度性适中的作业内容,其中包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少量难度性较高的习题的完成;而c级作业是难度性较低的作业内容,该作业内容中只是对基础知识进行学习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掌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的个性化需求,帮助学生缩小学习中存在的差异,留给学生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四、应用信息技术设计电子式作业,体验全新乐趣

电子式作业作为“双减”下大力倡导的作业类型,其设计可以更好地契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够让学生从自身实情出发搜集适宜的学习资源和方式,进而完善现有的知识结构,在最近发展区得以提升,实现自身的个性化学习[3]。与此同时,电子式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更加迎合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有助于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全新乐趣,促使学生发掘数学学习的无限可能。

例如,在教授“条形统计图”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个电子式作业,让学生自行在网络上搜集资料,选定主题,绘制条形统计图,并根据自己绘制的图形归纳其中的规律或特点。一方面,这一作业难度水平较低,适应小学生的电脑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完成电子式作业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呈现的更多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水平,发掘数学知识的更多实用价值。通过这个作业不仅体现了不同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掌握情况,还表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创意,而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给出的个性化评价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有助于学生查缺补漏,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内达到个性化学习。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地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使学生达到个性化学习与发展的理想效果。从教学的角度分析,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贯穿课前到课后,还能达到面对全体学生进行教学这一目的,有助于协同推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德兄.信息技术支撑下情境化作业设计的策略与分析——以小学数学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1(10):73-74.

[2]贾艳萍.巧用信息技术手段 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质量[J].甘肃教育,2020(10):119.

[3]武媛玲.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计算作业的探索[J].新课程(上),2019(12):157.

本文为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四年级数学上册作业设计与实施研究

课题编号:QJH20211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