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育人为先——初中语文课程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文化传承,育人为先——初中语文课程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吕晓萍

楚雄技师学院,云南楚雄  675000

摘要传统文化经历了历史长河的积淀,其所呈现的文化内涵以及所具有的魅力十分独特,是彰显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产物,在新时期的社会领域,所具有的传承价值十分显著。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初中阶段年开展实际授课的过程中,需要以文化传承为职责使命,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到课堂当中,并对具体的育人活动进行合理优化。本文主要探索两者整合的价值,并从立足教材、教学、生活等方面对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分析,从而为推进语文课实现教学深化改革提供重要的行动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中华传统文化;价值

在我国开始强调民族文化自信有效建设的社会背景下,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传承价值和社会地位逐渐提高,并被显著应用到当代的教育领域。而语文是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所具有的工具性特征比较显著。教师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需要顺应新时代的发展理念,深入发掘趣味的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有效贯彻和应用到语文课上,让学生能够在参与课程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文化观,让学生在针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剖析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文化传承意识。

一、初中语文课程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一)顺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

新课改的有效实施给初中阶段的语文课教学提出了全新的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需从文化角度出发进行深入发掘与有效整合,让学生能够在丰富文化储备的前提下形成良好的语言思维,建立起良好的文化意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需遵循课改所提出的战略要求,将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育人素材合理的贯彻和应用到语文课堂上,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其中所具有的内在含义,让学生在端正思想认知观念的同时也能够掌握具体的应用技巧,从而让学生实现深度的学习与探究。

(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补充

在新时期的语文课上,教师不仅要针对教材中的基础内容进行有效发掘,同时也要注重对课外知识点的补充和完善,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掌握更丰富的文化知识。而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在拓展语文课程知识覆盖面上所具有的功能比较显著。让学生在阅读基础文章,了解基础概念的同时,也能够掌握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赏析意识,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深入赏析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认识。不仅如此,也能够让学生在传统文化拓展与延伸的过程中,掌握更加丰富和全面的文化知识,让学生所具有的知识视野得到有效的拓展。

(三)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养

素质课改的深入贯彻针对初中生的语文学习要求有所转变,开始强调其人文素养的建设。而在语文课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作为重要育人资源有效整合到课堂当中,能够有效实现这一目标,让学生能够对具体的语言特点、文化内涵以及情感价值观加深理解,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让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并感受文化氛围的过程中,能够对文化传承建立起正确的感知,从而让学生能够对文化传承建立起一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教师需明确传统文化在语文课教学实践中所具有的助力功能,根据初中生的素质发展需求,在具体的整合方法和实施路径上进行合理优化与创新。

二、初中语文课程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立足教材,深入发掘

教材是支撑语文课教学实施的重要载体,同时其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针对教材所具有的内在文化资源进行深入发掘,并结合具体的课程目标进行有效整合,这样能够保证所开展的课程教学在内容设置上更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针对教材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资源类型以及具体的价值取向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素质课改的发展要求对具体的教学目标加以明确,从而为教材育人活动的规范性开展提供重要的目标导向。例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中,教师需深度钻研教材内容,引领学生探索文章中所蕴含的核心思想,让学生懂得在艰苦的环境中,自我锻炼,并促使其形成坚毅的性格。

在整合教学中教师需认识到教材深度钻研的必要性。从而掌握教材的重点,并有针对性的搜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构建良好的衔接与整合机会,从而保证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更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切实感受相关的文化内涵,促使其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深刻的感悟,进一步增强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加深感悟。例如:在《春望》教学时,可以将作者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有效的渗透到课堂,让学生在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立足课堂,多元教学

在语文课上,诵读是重要的教学模块,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内涵以及所呈现的文化魅力加深理解。因此,教师需规范开展诵读教学,将正确的诵读方法有效地渗透给学生。并根据具体的诵读内容渲染情境,构建直观的诵读情境,让学生在参与诵读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建立起正确的文化观,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诵读参与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例如:在《天净沙秋思》教学期间,则可以合理设置诵读情境,播放对应的音乐渲染气氛,并引导学生对具体的诵读节奏进行合理调整与优化,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诗词的意境,如“枯藤、老树、昏鸦”让学生的诵读更规范,促使其在参与诵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掌握基础的文化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对比较晦涩的传统文化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教师需在情境创设方面进行规范设置。让学生在情境联想的过程中,对具体的文化内涵加深理解,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并全面提高其在文化领域的综合探索能力。在情境有效设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音乐和动画视频,让学生能够在观察和体验的过程中进行有效联想,切实体会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内在文化含义。例如:在《夜雨寄北》教学期间,则可以根据诗词描写创设氛围,然后让学生自主诵读,切实体会诗词中所描述的景物以及所渲染的意境,让学生能够对诗词文化建立起良好的认知。

(三)立足生活,实践拓展

教师需认识到生活作为重要的桥梁,在促进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实现有效衔接所具有的促进作用。并在生活化理念的正确支撑和导向下,积极开展实践拓展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对具体的内在文化含义加深理解,让学生能够形成端正的文化观,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感悟能力。

1.拓展趣味的文化体验活动

教师可以从学趣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初中生在传统文化拓展学习方面所呈现的具体需求,并在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实施举措上进行合理优化。让学生能够在阅读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有效掌握基础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能够促使其在深刻体验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传承意识。例如: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经典诵读的活动当中,让学生围绕经典的古诗词进行自主诵读,从而让其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内在含义,以及所具有的文化魅力。

2.开展传统文化主题讲座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举措收集经典的传统文化素材,如经典的民俗、典故,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展主题讲座。让学生能够在接受讲座教育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同时也能够促使其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人文魅力。例如:可以围绕热爱祖国和民族的角度搜集优秀的传统文化故事和古诗词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互动交流,分享自身的爱国体验,促使其形成良好的民族精神。

三、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课上,教师需要认识到常规课堂与传统文化之间所存在的紧密关联,在教学实践中明晰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内在含义以及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并将其合理的运用到语文课上,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创新设置,让学生在综合探索的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其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让学生能够建立起正确的文化观,并促使产生良好的传承意识。

参考文献:

[1]杨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的思考[J].新课程,2021(11):11.

[2]王培英.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11):88-90.

[3]李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有效融合的实践路径探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3(04):67-71.

[4]张娟.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利用——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利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6):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