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中医经典选读》课程改革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9
/ 3

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中医经典选读》课程改革探索

李智辉1  ,张尹1   ,寸鹏飞1  ,王立娜1   ,赵薇2   ,段建雪1   ,刘衡1

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院(中药学院)678000

保山市中医医院678000

摘要:《中医经典选读》是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对于培育中医学专业学生中医特有临床思维与临床技能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存在对该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不足、经典学习氛围不浓、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我校针对存在问题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师资队伍建设、文化氛围营造、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课程思政建设等方面入手,课程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办学特色得到彰显。

关键词:高职高专;《中医经典选读》; 课程改革

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基层一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中医药人才,属于临床医学大类的国家控制专业,未来主要从事基层中医药临床工作。作为学校核心专业的中医学专业如何建设好中医经典课程是关乎生存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工作。

1.中医经典课程重要性

中医经典课程历来是中医教育中的核心专业课程,主要由《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部分组成,主要培育中医类专业学生中医特有临床思维与临床技能的中医临床基础课程,《黄帝内经》系统的讲述中医理论体系,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而辨证论治是中医最具有特色的理论之一,是中医临床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中医的灵魂所在。《温病学》是中医抗击瘟疫、治疗外感热病的学术总结,凝聚了祖国医学对温热性外感疾病的认识、治疗、预防经验,在当前疫情肆虐的全球环境下更显价值宝贵。中医经典课程是中医灵魂与特色所在,是无数名医成长道路上手不释卷的珍宝,是历来中医传统教育中的核心所在,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与价值不可估量。

读经典做临床是中医人才成长的共识,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到中医药本专科院校把中医经典摆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中医学类执业医师考试增加经典部分内容,中医药本科专业开展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中医经典的研究放到中医药发展的战略地位,因此作为高职高专中医药教育领域的一分子有责任与义务把中医经典课程建设好,突出专业优势与特色,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古代中医教育[1]、近现代中医教育[2]、港澳台地区中医教育[34]、海外中医教育[5]中对中医经典的学习都是非常重视的,都放到重要地位来对待,突出中医优势与特色。随着中医热的升温,对经典著作解读、注释、研究、临床应用的成果日益丰硕。

2.存在问题

目前专科类课程教材编写简单,教材主要由条文、注释、条文翻译等部分组成,对于条文所涉及的具体临床内容、作用机理言之较少,缺乏案例支撑。相关教辅材料缺失,精品课程建设均面临匮乏的局面。且本科四部分内容均独立设置,受专科学习时间限制,则集中为一门课。同时在教材编写上全国统编教材无法体现地域的差异性,对于体现本地区发病、诊疗规律的特殊性体现不出来,我国民国时期中医药教育,很多教材讲义均由当地名医编写[6],与本地区具体情况结合的较好,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能快速适应本地区的临床需求,正如《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篇提到的东西南北中不同则治疗方法不同。在师资队伍方面人才储备不够,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临床经验不足,对经典的研讨不够[7],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在学情方面对00后一代学生情况研究不够。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教师缺乏系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生硬,

3.课程改革探索

3.1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进行深入调研,调研学生对经典的看法与需要,大部分学生表示很需要,很重要,学好中医学必须学好经典,在与家长、老师、同学的交往中都经常谈到要学好经典才能做一名真正的中医。但是均表示经典语言晦涩,语言关很难过,即使过了语言关,如何理解运用都需要老师的教授,以及今后自己加强实践,有小部分学生认为经典太难了,信心不足。

召开行业专家座谈会,行业专家普遍认为增加中医经典课程极为重要,对于未来临床工作非常重要,临床上需要大量对经典熟悉,能够熟练应用经典进行诊疗的中医人才,是中医的必修科目,中医药院校必须坚持自己的特色,培养真正具备中医诊疗技术的高素质人才。

学校积极学习上级材料,针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云南省促进中医药发展实施意见,按照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要求,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中医经典90学时,作为专业必修课。

3.2课程建设

积极进行课程建设,针对大纲教案教学计划讲义课件进行集体编写。为了增强教学效果选择了4位有着理论与临床功底的骨干教师担任任课教师。集体备课,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也为下一步师资储备打下了基础。经过连续3届学生的教学,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得到提升。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教学资料、教学改革也不断得到加强。目前年轻老师积极参与中医经典教学改革,撰写多篇关于高职高专中医经典教学改革文章、申报厅级、校级课题多项。为下一步开展中医经典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堵点进行了梳理,给学校下一步推进经典教学提供了依据与思路。同时总结了教学中的成功经验,为下一步教学进行了经验积累。

做好学生反馈意见收集,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内容、授课方式等。通过问卷调查等限定与开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意见收集。在问卷调查中通过有目的的设计问题请学生进行反馈掌握想要了解的情况。同时结合意见反馈、心得体会、感想等方式让学生自由发挥,也容易收集到学生一些其他信息,可以弥补问卷的不足,更容易了解学生所思所想。调查要随着教学过程推进而展开,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弥补。同时充分利用雨课堂等技术手段进行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布置,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雨课堂等技术手段巧妙设定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对于经典教学来说是一件非常不错的选择,可以避免传统提问方式少部分人来回答的弊端,保证人人参与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合理设计。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千方百计了解学生所思所想积极进行课堂革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掌握学生最需要的、最不容易理解的难点进行重点突破,通过思考、图表、影像、案例等方式加强学生对条文的理解。

千方百计为教师临床创造条件,鼓励老师到临床门诊,与附属医院开展人才双向交流。推进师承培养模式,鼓励教师跟师学习,参加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传承名医经验与学术。始终牢记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灵魂所在,更是中医教师的必备素养,通过做临床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3.3丰富教学手段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取舍紧贴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把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作为指挥棒,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对于执业医师考试的内容作为重点掌握的内容,其他内容作为熟悉和了解。也符合目前教学学时的安排。同时加强与云南中医药大学合作,加强题库建设,鼓励学生学好经典,介绍经典等级考试,做好进入本科阶段学习的准备。

积极开展学术讲座,邀请当地及省内知名中医学者、名医到校开展学术讲座,介绍临床上经典应用的心得,学习的心路历程,推广学习经验,通过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学好经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坚定专业目标。

积极引入PBL教学方法、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课堂参与意识,让学生思维动起来,课后动起来,利用学生的表现心理,给他们创造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

中医传统教育历来重视实践教学,强调跟师随诊[8],通过加强与附属医院的联系,尽可能多为学生提供临床见习实习机会,尤其是跟名医的机会,通过名医的光环与权威性,发挥名医对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增强对经典的热爱。

3.4加强经典研究氛围

积极引入方证相应、药症相应学习思想,对于大量条文既要背诵也要抓重点,重点就是方证,也就是每一个经方都对应着经典的证候群与体质特征,如小柴胡汤的脸部特征、大柴胡汤的脘腹特征、桂枝茯苓丸的腿部特征等等,把这些症候特征掌握了才能在临床上应用经方得心应手。另外还有药症,每一位药的使用都对应着特殊的症候,如石膏之于烦渴、谵语、烦躁、身热;黄连之于心中烦悸等等。方证与药症思想对于经典的学习有事半功倍的作用,黄煌教授的经方使用手册得到很多临床医生的认可与喜爱便是找到了运用经方的钥匙。

积极向学生推荐优秀经典研究著作,如刘丽红的《思考中医》、林盛进的《经方直解》、《黄煌经方使用手册》等。以及云南本土医家著作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吴佩衡医案》、《姚贞白医案》,加强对本地区疾病特点的把握,掌握经方在本地区的使用规律。

加强课程资源储备,目前关于经典课程的数字资源丰富[9],很多中医药大学积极进行经典课程的资源建设,通过收集这些数字资源,丰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学习以及青年教师的成长。对于学生课外阅读老师积极进行进行引导推荐,向他们介绍经方名医大家,以备学生课后查阅,加强对经典的学习,把握最新发展动向与研究成果。

3.5经典学习氛围营造

加强经典学习氛围营造。积极组织经典诵读活动,经典诵读是中医专业学生学习经典掌握经典思维方法的重要手段[10],通过在中医类专业中充分动员,人人参与,调动大家学经典、诵经典、用经典的积极性。开展晨读活动,在学生一进入学校就介绍经典的重要性,印发诵读材料,督促学习。学校应要尽早开展经典学习,经典学习是不断积累的,是不断体悟的过程[11]。中医类专业学生要有中医的独特思维,首先应保证自身学术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再吸收其它理论知识并运用才能实现传承与创新的目的[1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学生活动场所、楼宇、道路等地方全面进行中医经典文化宣传,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中医药馆等中医药文化传播窗口宣传中医经典传统文化,增加开放时间,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鼓励学生做经典宣传志愿者,主动传播经典文化,在宣讲中增加对经典的热爱。通过百草社等中医社团引领经典学习,学生自发对经典进行研讨交流,请老师参加指导,学生之间开展相互诊断,互为模特等形式,模拟实战,增强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学生平时生病积极用中药进行治疗,加强对中药的体验感受。鼓励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比赛中积极利用经典处方进行挖掘创新,古为今用,拟定参赛项目,在比赛中加强对经典的研究利用,创新发展,在研究中增强对经典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搞好经典的传承与创新。

3.6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充分挖掘蕴含在经典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互相促进。天人相应理念联系内经所讲的人与自然的息息相关,整体观念。仁爱思想、家国情怀联系伤寒论中张仲景济世救民思想,伤横夭之莫救,身为太守,坐堂诊治疾病,无分贵贱。文化自豪感,联系金匮要略中对狐惑病的辨证论治,讲解中医最早认识白塞氏综合征并进行治疗,以及最早开展心肺复苏,药物灌肠等,在新冠肺炎抗击中,来源于经方的清肺排毒汤发挥神奇功效等。法治思想,联系《金匮要略》中提到人要养生必须无犯王法。创新思想,联系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理论的基础上创立辨证论治,叶天士与吴鞠通在与瘟疫的斗争中创立卫气营血、三焦辩证。严谨的专业思想,联系张仲景对痰饮病的论治,对附子乌头的使用。学习的品质培养,张仲景所谈的博采众方,勤求古训思想,以及他的谦虚谨慎,勤奋刻苦,朴实求真学术态度。自我批判自我反思精神,联系张仲景对自己误治的记载。和谐思想,联系《内经》中谈到的阴平阳秘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联系《内经》中提到的因时因地治宜理论。忧患意识,联系《内经》中谈到的未病先防思想。《温病学》中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人过度食用野生动物造成疫情传播。《温病学》中插入抗疫精神,在抗击疫情中从古到今无数医生挺身而出,如古代的吴又可、叶天士、今天的张伯礼、云南省中医院的叶勇等。

4.讨论

我校在经典课程开设中进行了大量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医学专业群被确定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学生报到率、就业率稳中有进,用人单位反馈良好,教师在教学比赛中获奖增加,师资储备不断增强,一部分老师职称获得晋升,临床的积极性逐步提升,双师型教师得到培养,中医药氛围得到持续加强。中医学专业的吸引力得到加强,一批双一流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加入本团队,学生生源素质持续提升。这些为学校建设高水平中医药职业院校提供了保证与基础,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保证,中医药特色得到凸显,为其它课程建设提供了参考。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参与十四五规划教材编写,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让经典课程真正焕发光彩,助力中医药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彭丽坤,邓棋卫.古代中医教育对抚州高校中医教育教学的启示研究[J].科技视界,2019(14):205-206+178.

[2]梁晓东,石作荣,朱姝.近代中医教育发展的脉络和特点考略[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01):66-69.

[3]曾召.台港中医学历教育特点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4(05):814-815.

[4]龙文磊.中国“两岸四地”中医教育比较分析[J].新西部,2020(11):143-144.

[5]苏颖,张学兵.国际中医教育发展状况研究概述[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01):144-145.

[6]许霞,朱建平.民国时期中医学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现代中医教育的启示[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6(02):87-89.

[7]王明强.古代医学教育模式对当代中医教育的启示[J].中医杂志,2014,55(08):718-720.

[8]周伟.我国古代传统医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6(02):77-78.

[9]梁冰雪,黄思琴,樊文彬.浅谈中医经典与中医思维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08):34-36.

[10]王瑾,王嘉伟,刘更生,王玉超,付佳琪.诵读经典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意义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2021,11(20):83-86.

[11]徐成贺.办好中医教育必须要抓住中医特色[J].中医教育,2000(02):60-61.

[12]张弓也,熊益亮,段晓华.民国中医课程体系建设探讨[J].中医药文化,2020,15(01):48-53.

作者简介:李智辉 (1980—),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教学与临床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中医学专业经典传承特色的培育与探索》课题编号:2020J0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