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3

谈数学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

吴木根

将乐县水南学校 福建 将乐   353300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教学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接触现实生活,了解社会提供更为广泛的机会,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学生的数学眼界,切身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生活化 数学化 生活情境 生活体验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教学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1、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例如,在教学“圆柱”的概念时,教师可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茶叶盒、笔套、圆柱形铅笔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圆柱体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它是由几个面组成的?它的每个面各是怎样的面?它有顶点吗?”……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2、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新教材更体现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关键环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例如在教学“线段”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将弯曲的道路改道,怎样做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得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教师还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利用生活原型启发学生摄取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特征”时,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从生活实际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土木结构的房屋,它的房梁都做成三角形,能做成其它的形状吗?”教学“圆的认识”时,可由 “为什么下水道的盖子都是圆形的?” “为什么汽车的轮胎是圆形的?”这一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意识。教学“求积的近似值”时,出示“小英的妈妈买了2.3千克萝卜,每千克萝卜0.85元,小明妈妈应付多少钱?0.85×2.3=1.955(元)。现在市场上买菜的、卖菜的人们都没有使用“分币”更何况比分币更小的钱,“怎么付款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在学习的新知识。这样把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日常生活现象,使学生看到所学的内容就是发生在自已周围的事物,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更加认真的学习数学,进而强化他们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3、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数学问题

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生活实际。”因此,从已有的生活现象、熟知的生活事例、常见的自然现象,亲近的社会生活中导入新知,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间隔”的含义。老师是这样谈话导入的,首先课件出示一只巨大的手掌,然后让每位同学都抻出你的一只手,“我们的手不只是能吃饭、写字,里面还蕴含着很多数学知识,你们想知道吗?”引起学生的兴趣,看看你的一只手掌,有多少个手指,手指与手指之间叫间隔,又有多少个间隔。学生很快就能加答出有5个手指,四个间隔。为下面的学习一段100米的路上,每隔5米种一棵树能种多少棵,因先求出100米的距离每5米种一棵,应先求出有多少个间隔。因为有了手指间叫间隔的知识基础,种树又是身边的现象,学生就很顺利的掌握了求间隔及种树多少棵的问题。这里将生活实践中的一些问题与相关的新知识联系起来,精心设疑,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激起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4、设计生活情境探索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这一内容时,可以创设“去春游”这一情境,从选路线、检查矿泉水够不够、设计乘车方案、放风筝、排队回学校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寻找生活事例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学习的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而是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更准确的认识事物变化的规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百分数,然后再出示收集到的一组生活中的百分数:“四特酒”、“张裕干红”、“雪津啤酒”,以喝什么酒容易醉些?为什么那么容易看出来?你认为喝什么酒好?为题。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不仅认识到酒的“酒精度”实际上就是酒精含量与酒的总量的百分比,而且经历了百分数的产生、建模到应用的全过程;不仅体验到百分数的应用价值,而且体现了不同学生的不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让数学回归生活,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现实生活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教师要加强学生数学生活化的训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数学教学不应该只重视求知过程,在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觉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高年级学生学习了小数后,让学生把周围的事物用小数表示出来;学习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说说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经常这样做,让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让学生逐步学会数学化思想,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

7、学会用数学概念解释生活问题

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理解了数学概念有助于解释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如教学比例尺后,让学生解释“为什么我们能一下子认出相片中的人或物?”“为什么在中国地图上我们就能比较出各个省份的大小,并能计算出它们的面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了解数学的价值,加强学生对数学的思考,增进对数学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8、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把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与客观世界的联系,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如教学三角形的性质后,家中凳子松动后,要怎样加固?解释为什么自行车架都是做成三角形的?又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教师让学生回家测量一下家里房子的面积。如果按市场房价每平方米5000元计算,能值多少钱?或帮助父母计算装修房间所需要地板砖、墙壁粉刷面积及金额等。学生在测算过程中,还会发现其它问题,如家里有的房间不规则,要怎么办呢,教师就可以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去学习新内容来解决新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这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学生兴趣倍增,既能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数学探索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比如,我们可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长方体包装纸盒,利用已学过的长方体表面的展开图和知识,对长方体的表面积进行探究。再如教师在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公式”时,可先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有关侧面积和生活原型。有学生说,“压路机压过的路面是一个长方形”……教师可事先准备好一个可口可乐瓶,“它的哪一段是圆柱形的?它的侧面积是哪一部分?你是怎样知道的呢?”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将可乐瓶的外壳用剪刀剪开,演示给学生看:圆柱的侧面积是一个长方形,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从而推倒出圆柱的侧面积是S=ch,从而通过分析、概括得到新的知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学习“小数乘法的查表计算”后,可让学生根据当地大米的价格制成一份售价表,并亲自做一次“营业员”,体会查表的优越性及其用法。组织这样的统计、计算、实验等实践活动,可使学生直接体验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实践。

总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从整体上进行抽象、概括,并将它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使之成为能力。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认识比较缺乏,造成学生对某些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数量关系不理解,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通过演示、实验等手段,使他们获得有关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抽象为数学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会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接触现实生活,了解社会提供更为广泛的机会,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学生的数学眼界,切身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尽量做到数学内容生活化,生活题材数学化,让所有的学生喜欢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光明 范文贵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2011年版北就师范大学出版社

3、连益利《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究》《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