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背景下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应用型本科背景下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高静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河北省秦皇岛市,066004)

摘要:进入新时代,依然有许多高校的劳动教育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文本号召”与“落到实处”之间存在巨大偏差。大学生的劳动综合素质长期无法达标,也反向印证了高校劳动教育存在边缘化和组织结构零碎化的实际情况。令人欣喜的是,我国大量应用型本科高校都具有面向基层、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它们致力培养切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更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与劳动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加强和开展好劳动教育有着更加迫切的意愿和需求。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背景;劳动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引言

2019年,教育部等13个部门正式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其中,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交叉、文理相融,旨在培养具有跨学科专业背景和创新合作能力的新时代卓越人才。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和新文科教育具有相通之处,都十分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据此,高校可以将劳动教育作为新文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不仅重视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培养,更强调以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导向,通过搭建各类实践平台,提升专业能力。因此,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要深刻领悟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探索出二者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才能更有效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服务,才能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

一、应用型本科背景下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意义

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相似的取向,使得两者在客观条件上具备了融合贯通的潜在可能性。首先,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高校劳动教育内容的劳动思想、劳动能力与劳动实践,与新农科与耕读教育倡导的专业教育具有相关性。在劳动思想教育方面,主张正确形塑受教育者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可以在更深层次增强其劳动纪律,在此基础之上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培养劳动创新能力,从而积累从事自我服务、工业生产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初步经验。在劳动能力培育方面,必须要认识到理论来源于实际,应当有效地处理好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之间的关系,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通过为学生营造真实的生活、生产和社会服务场景,可以使其在“知行合一”的状态中领悟和掌握相关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锻炼方面,可以依托农科教基地或现代农业园等社会资源为学生实地实践提供机会,同时还可以借助开展农民丰收节或美丽乡村建设等活动,建设具有特色的耕读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农村、到林区、到实践基地、到生产一线现场调研考察、实地学习,适当安排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推广、农村科技服务和社区文化建设等活动,增强学生服务“三农”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现状

(一)劳动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由于大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劳动教育的内容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技术性,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劳动兴趣,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目前,一些高校对劳动教育的理解有误,给学生安排了大量的体力劳动,让正常的教学活动受到了影响。以体力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教育使学生丧失了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兴趣,降低了教育的效率。正如有的学生所言:“我们之所以不爱参加劳动,主要是觉得这不是我们该干的活,我们应干的是一些有技术的工作。比如,帮助安装或调试仪器,参加老师的科研等。”高校应该认识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与科学研究等活动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二)劳动教育形式单一,与专业教育关联度不高

目前,劳动教育已被各高校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但大多处于初步探索和实践阶段,且与专业教育关联度不高,育人效果尚不明显。其中,不少高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全面,将“劳动”片面地解读为“体力劳动”,致使开展劳动教育时往往仅限于形式单一的体力活动,如校园“清白”活动、打扫教学楼、清扫实验室、宿舍大扫除等,长此以往引发了学生的抵触心理。基于这样的观念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定无法成为社会所需的新文科人才。

三、应用型本科背景下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策略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根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劳动教育的目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社会、家庭、学校都应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劳动教育并不是“五育”中的陪衬,而是具备了“树德”“增智”“健体”“育美”的重要作用。明确“劳育”是培养综合性人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应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要从观念上扭转对劳动教育的忽视,唯有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才能在行动上重视。高校要正确认识劳动教育不仅是劳动技能的培养,也不仅是对劳动情感的培育。劳动教育是认知、情感、实践三方面的有机组合,不能简单地将所开展的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同于劳动教育,更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上的正确树立。

(二)科技学术竞赛是激发大学生创新性劳动思维的有效途径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权威赛事,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推动赛事成果转化,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人的劳动从来就是带有社会性的,不能孤立存在。大学生通过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甚至跨界跨专业组合,将劳动实践内容与社会联结,与职业相嵌,实现科学的自我评估,把握职业倾向,树立职业理想,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以创新性劳动实践和创造性劳动思维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三)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针对当前劳动教育内容单一乏味的情况,高校应以劳动实践为基础,运用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形式,营造“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的校园氛围。具体措施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充分利用节假日、纪念日、重大事件节点开展劳动教育系列活动,如在植树节组织学生义务植树,进行关爱环境、热爱劳动的教育;五一劳动节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打扫街道等,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日常假期可以邀请劳模、大师、企业家、技术能手和优秀毕业生走进校园,交流劳动经历和成功经验,以激励在校学生尊重劳动、尊重技术技能、尊重工匠,进而使学生在无形中树立“热爱劳动,奉献社会”的劳动价值观。二是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构建学生自主的劳动教育平台。高校学生社团是拓展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引导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阵地。

结束语

新文科背景下,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新文科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高校应当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改革课程体系、完善师资队伍、开展校企双元育人等途径,促进劳动教育有效融入专业教育,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其最大功效,真正实现全面育人。

参考文献

[1]申继亮,刘向兵,杨冬梅,姜颖,许涛,李珂,周光礼.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构建的实践与反思[J].劳动教育评论,2020(03):13-44.

[2]贺义宗.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职业教育的探索[J].大学,2020(52):159-160.

[3]刘玉方,曲霞,田守雷.为劳动教育赋能开创高校劳动教育新格局[J].中国高教育,2020(Z3):12-14.

[4]杨丹.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0.

[5]郭静.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实途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

基金项目: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PX-1521222)

作者简介:高静(1984.04.20—),女,汉族,河北人,博士,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及应用,宏观经济理论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