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6
/ 2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曲红光

吉林市龙潭区实验学校  132000

摘要:

音乐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的任务。课堂教学是实施音乐教育的主要阵地,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是实现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音乐教学提供了广泛的资源。然而,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呢?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策略,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激趣  有效  巧设练习  挖掘内涵  培养审美

音乐课程开始的前五分钟,是学生兴致高昂,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期,善于抓住有这一时机,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导入环节,不仅能激发兴趣,而且会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整节课学习打好基础。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音乐课常用导入的方法有:谈话导入法、图片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情境导入法、设疑导入法等。我们在设计导入环节时,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围绕教学内容,运用正确的方法,精心设计导语,才能达到“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一)、信息技术不是非用不可,能利用简单而省时有效的其他手段,大可不必大费周折,因技术而技术,反倒破坏了直击教学的有利时机。

例如: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第7 课《理发师》,歌曲生动有趣,而且运用了许多拟声词,表现理发师开心工作的场景。课堂上我们可以用谈话法导入:

1.同学们,当我们的头发长长了,会去哪里理发啊?(理发店)

2.理发师为我们理发时会用到哪些工具呢?(剪刀、喷壶……)

3.剪刀剪头时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咔  | 嚓)

4.喷壶喷水时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呢?(沙 |

问题的设置和歌曲中的拟声词密切相关,学生在回答后,直接进行节奏拟声词的训练,从而将学生的情绪带入以往理发店的经历中,学生会对歌曲的学习一直保持兴趣,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而非利用信息技术不可。

(二)如何利用信息技术,选择合适的图片和问题,突出教学重点,需要教师深思熟虑。切勿将所选图片与问题扯得太远,耽误时间,影响教学实效。

譬如人音版四年级下册第三课《癞蛤蟆和小青蛙》,歌曲运用风趣的语言和说唱节奏结合,塑造了夏日夜晚池塘边的癞蛤蟆和小青蛙的趣事。课前导入时,运用不同的图片和问题导入歌曲,会有怎样不同的效果呢?

    1.图片(癞蛤蟆和小青蛙图片),问题:癞蛤蟆和小青蛙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2.图片(夏日池塘背景下,左边癞蛤蟆,右边是小青蛙)问题:夏日的夜晚,虫叫蛙鸣,在月朗星稀的池塘边发生了什么事呢?

结论:同样是图片+设疑导入,前者图片与问题的设计将学生的注意引到了观察青蛙与癞蛤蟆的外表上,学生的回答也会倾向于自然科学的领域,对本课歌曲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帮助,而后者图片与问题的设计,直接将学生的注意引到对歌曲的聆听和想象中,学生对于歌曲内容的注意,将唤起强烈的学习欲望,这将对本课的学习起到很好的审美情绪的引领。对于学习时间的把握,前者因为学生作答,会耽误一些时间,而后者更为节省,为学习歌曲、表演歌曲创造了更多的时间,更能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

也许有人会问:音乐课程标准中不是提倡“学科综合”吗?我的理解是可以综合,但要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来定,课堂中一切内容的安排都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体现音乐学科的教学特点。不要将音乐课变成了思品课、科学课等等。《癞蛤蟆和小青蛙》一课,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歌曲《癞蛤蟆和小青蛙》,能准确地演唱歌曲,并能与同伴分角色编创动作来表现他们的神态,表演出癞蛤蟆和小青蛙之间发生的故事情节。至于它们为什么会误认,不是本课重点,如果学生提出质疑,也可让学生课下查阅资料自行了解。

音乐课就要有音乐课的特点,教学中我们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紧紧围绕所学歌曲的中心,从听、想、唱、动、创等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使之能够完整的、自信的、有表情的歌唱。

二、有效利用音响资源,培养听觉体验,提高音乐听辨能力。

儿童获取音乐的最直接手段就是聆听,我曾亲眼见到一个孩子在3岁半时听到《最炫民族风》这首歌,非常喜欢,拿着手机听了一个多小时,单曲重复的一遍接着一遍的听,最后,连这首歌的间奏都能完整的哼出来。良好的音准是建立在不断地聆听上的。音乐听觉训练有助于开发促进人的右脑、增强人的创造力,因为这时孩子的大脑可以说还是一张白纸,一片净土,你画什么就出什么图,种什么就长什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充分让学生聆听音乐,体会完整的音乐形象,让学生初步掌握歌曲的旋律,这种最初的记忆,对于歌曲的学习会事半功倍。

课堂上我们究竟怎样运用信息技术的音响资源,带领学生聆听呢?我认为应该分以下三步:

()、初步了解歌曲所表现内容与情绪。

(二)、听歌曲难点。

(三)、随音乐跟唱,熟悉旋律节奏、旋律

聆听的原则:关注教材重难点,通过听能解决的就不用单独提出来练习。

每节课至少三遍完整聆听歌曲范唱,同时要设立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聆听,才能够保证聆听的有效性,而非左耳听右耳冒的盲目性。

例如: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的教学,我设置三遍聆听。

1.提问:少年阿凡提是个怎样的人?(听歌曲的内容)

答:阿凡提是一个快乐、阳光、积极向上、有正义感的人。

2.提问:歌曲第三小节有一个变化音记号,仔细听有什么特点?歌中“哎”后面两处”阿凡提”节奏有什么不同?(听歌曲的难点)

答:升记号使音乐更富有神秘特点,表现阿凡提心中暗自高兴的心情。

答:两处阿凡提的节奏不同,第一处为一小节,没有休止符,第二处为两个小节,加入了四分和八分休止符。

三、 巧设练习 突破难点

(一)增强视觉体验 提高有效注意

教学难点的确立,一般都是我们凭借以往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总结出来的,比如说《红蜻蜓》中的“停歇在那竹竿尖上”的填词,还有《只怕不抵抗》歌曲中的三个只怕的唱法,需要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在制作PPT时利用颜色对比、图框等手段重点标记,巧妙的练习,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官,调动学生有效注意,帮助其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在演唱中发挥教师指挥的作用,对较难掌握的乐句正确的指挥引领,让学生准确把握乐句的节奏与呼吸,突破教学难点。

(二)、配乐读词 感受歌曲意境

歌曲创作一般都是先有歌词,后有旋律。歌词是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朗读歌词,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歌曲形象的想象,更是培养音乐审美感知,调动学生审美情绪的必要手段。

我们课堂中经常用的是按节奏读歌词和有感情的朗读歌词,一首歌曲,如果节奏感很强,比如《小青蛙找家》,就特别适合带有节奏的朗读,我会开启电子琴的节奏,带领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而如果是故事性很强的如《猫虎歌》,就不适合带着节奏朗读,而是用绘声绘色的讲故事方法朗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歌词寓意深刻的歌曲,如《游子吟》,则需要我们用饱满的深情的配乐带领孩子们诵读,才会感受歌曲所要表达的无微不至的母爱深情。

结束语: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众多新观点、新方法推陈出新的今日教坛,学生是否得到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也已成为我们的普遍共识。在音乐课堂上对如何实现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服务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达到完美的课堂效果,我们还应积极探索,不断实践。作为学生的启蒙教师,我们能否让音乐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如此作用,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