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如何提质增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7
/ 2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如何提质增效

班承世

广西河池市天峨县实验小学  547300

摘要:“双减”的核心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内涵是减少课内外那些机械重复、低效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新学期,学校做出了很多调整,减去不适当的学业负担,让学生能够快乐学习、健康学习,回归教育初心,回归幸福课堂。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双减”政策的本质,加强自我提升,创设课堂教学的优质策略。基于此,主要对“双减”政策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进行了研究,以帮助学生实现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双减”政策下,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教师应重视从习惯养成、生本理念、趣味教学等教学研究着手,发挥导入、过程、训练等课堂教学环节作用,向课堂教学要效率,扎实开展利于学生高效学习的活动,强化学科教学策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着力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持续稳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故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育经验,从“双减”政策提出后自己对数学教学的思考出发,探究了“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效果提升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1 减负过程中教学效果无法提升的原因

1.1 学校因素

在“双减”政策提出后,各学校快速响应国家政策,教师不仅要减少作业布置,而且在作业难度上也要有所控制,不能超过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教师不可以要求家长进行作业的批改和检查,也不可以开设课外的辅导班。这就会导致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压力减轻的同时也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少,进而导致其在对学生课外时间的安排上,除作业之外,完全忽视了其他方面。

1.2 家庭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环境,家庭教育也是学生接受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学生生活的变化和心理的变化,进而在较少陪伴学生的同时,也没有采用正确的方法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即家庭教育并不到位。

1.3 心理因素

小学生在心理上还没有发育完善,经常需要教师和家长给予一些正确的引导。之前,过重的学习压力易导致学生产生心理上的负担,降低了学习积极性。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减少了课外辅导班和作业压力,这对学生来说是心理上的一种放松。但在放松后,教师和家长并没有给予学生良好的引导,也没有找到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因此难以转变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

2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提质增效的措施

2.1 创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一个好的课堂氛围能给学生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学生都不希望在一个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下学习知识,所以教师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是一个十分必要的手段。因此,教师应该摒弃以往的“填鸭式”教学,避免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学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如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模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更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还可以利用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学习知识。例如,学完“因数与倍数”的内容后,为了检查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可开展如下数字分类的小游戏:每个学生人手一份号码牌,让其写下个人座位号,待所有人写好后,教师可以正式进入游戏,如“请座位号是3的倍数的学生示意,如有做错,罚其出个谜语”“请座位号为5的倍数的学生举手,做错的,罚其唱首歌”“请座位号是75的因数的学生起立”“请座位号是90的因数的学生拍手”。通过课堂上游戏活动,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使学生感受到乐趣,同时促使其扎实掌握倍数、因数的概念与特性,达到深入理解的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实效。在游戏中,学生不仅能够很快学会知识,课堂氛围也十分活跃,还能够帮助学生学会与同学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学生之间关系更融洽,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也减轻了学习负担。

2.2 注重经典习题的发掘

在教学时,教师不能“芝麻西瓜一起抓”,应分清教学内容的主次,抓住重点知识,并结合重点内容设计数学作业,以保证课后作业的质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重点知识,收集相关的经典习题,并将经典数学题作为一部分课后作业,使得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习题达到提升数学能力、巩固相关知识的目的。在挖掘经典数学题时,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题库,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学生做题反馈,从课内外资源中选出难度适中、具有练习价值的题目,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举例而言,当完成“小数乘分数”的学习后,在进行习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紧密结合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基于“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相关内容,充分利用身边可利用的习题资源,如网络题库、习题训练册等进行经典习题的收集。针对简单的题目,教师可以只设计1~2道题目,如“7.4×=()、1.8×=()”。然后,教师可以把作业重点放在综合性题目上,如“0.9米的是多少?”“一个三角形的底是米,高是0.4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等。这些综合性题目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这一知识点,还能够帮助学生复习“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相关知识。

2.3 作业设计多样化,增强趣味性

数学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设计绘画、制图、表演、游戏、调查收集、动手实践等多样化作业,将数学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融合,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拓展学生思维,挖掘学生创造潜能,促进学生多角度理解和探究数学知识,让作业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富有生活气息。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口诀结束后,很多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么就是背诵乘法口诀,要么就是乘法算式填空,如:()×2=4,()×3=15,2×3=(),4×5=()……满满一页这样的题型,学生感觉到数学作业很没劲,除了计算就是背诵,找不到学习的乐趣。真的没办法改进教学吗?笔者打破以往的作业常规,设计为:在2×2=4,2×3=6,5×3=15,6×5=30中,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比如可以用加法算式来表达,也可以画图表示,还可以用文字口述。听完要求学生纷纷拿出水彩笔画出各种不同的图案、花草树木、各种线条……有的用3个2相加,表示2×3=6;有的画2朵小花为1组,画出这样的3组,也可以表示2×3=6;有的画5个圆形为1排,这样的6排,就用6×5=30来表示……这样的作业设计既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

3 结束语

总之,“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师想要达成减轻学生作业与课外补习压力,减轻学生课外重复学习负担的目标,应重视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并以其为方向,进行课堂教学探索。教师需要将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得到提升,提高其学习质量,达成减负增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林跃仁.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果[J].华夏教师,2016(08):46-47.

[2] 熊永才.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教学创新[J].新西部(理论版),2016(10):168+160.

[3] 林芳.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几个途径[J].亚太教育,2016(13):36.

[4] 吴源苏.强化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性的方法探析[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2):70.

[5] 张文素.浅议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J].现代农村科技,2016(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