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视角下小学数学师生互动课堂的有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学习共同体视角下小学数学师生互动课堂的有效性

杨婕

湛江市第八小学 广东 湛江 524000

摘要:文中以小学数学师生互动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必要性为分析基础,从学习共同体视角下小学数学师生互动课堂提效的关键节点着眼,探讨影响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学习共同体教学成效发挥的因素,思考并分析提升小学数学互动课堂质量的路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师生互动;学习共同体

近些年随着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方式的日新月异,小学数学课堂百花齐放,各类教学模式不断推陈出新,纵观目前已在进行中的小学数学师生互动课堂,很多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共同体从建立开始,就是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参与,被教师带着“走路”而不是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共同研究小学数学知识体系。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学生在数学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伙伴协同,更需要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和被认可感。如此,教师在互动课堂中建立学习共同体时,既要精准捕捉学生动态变化的学困点,还要兼顾学生知识和情感双方面的要求,更好按照学习共同体效能发挥需求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学习共同体视角下小学数学师生互动课堂提效的关键

(一)精准捕捉学生所需

陶行知先生指出,有效的教学应该“千教万教教做真人”,所谓“真人”教育,是需要以学生真实需要为前提,如在学习共同体建立和应用中,教师首先要做好的是,选择适宜方案激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表达自己思考结果的主动性。当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之所以教、学难以相长、相生、相承,主要是因为教师认为的学生需求,未必是学生的真正需求,而是教师凭借个人教学经验和课本教学大纲的要求,主观设计课堂和教学重点难点。因此,在运用学习共同体模式时,教师应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平台、教育软件等,运用导学案、课上观察和教学软件中的教师端、平板与数字白板的互动、微信中学生发布的作业等,及时了解学生数学学习情况、需求、存在的困惑和错误,以便教学课堂授课有的放矢,课堂互动的主题有针对性。

(二)良好构建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数学知识虽然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数学知识强大的逻辑性、抽象性不容易被处在具象化思维状态的学生所接受。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偏于枯燥,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难以良好的构建起可吸引学生关注,并愿意参与讨论的课堂气氛,而是一味地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话,学生很容易对互动产生厌倦、不在意情绪。从教学实践表现来看,教师与学生之间如果没形成高效互动,课堂气氛很容易凝重得令人窒息。这样的气氛显然不利于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和应用。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学习,不吝于“精神受刑”。当然,适宜的、活跃的课堂气氛往往依托于良好的师生关系,所以,教师在日常要多与学生沟通,不能眼中只有优等生,而是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鼓励基础较差的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思路,及时表达自己的观点,为解决学生的学习困点奠定基础。

二、学习共同体视角下小学数学师生互动课堂构建方式

(一)调查学生需求,以师生互动助力生生互动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教材对学生每学期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要求,但要求是固化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却是灵活变化的。教师不能以“死”的要求来约束“活”的学习对象。否则师生的互动课堂也只能成为传统的“一言堂”。教师调查和了解学生数学学习需求的方式有很多,除课前作业外,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家长交流、与同学面对面交流、就某个同学的数学学习情况,旁敲侧击他/她的同桌和伙伴等,这些方式都便于教师在课前了解全班学生的学习进度、水平、状况。从精准引导学生互动的角度出发,教师可在课前整合学生已经学会的共性内容,提取出困点的个体表现,在课堂上用“小先生”教学法,让学懂的学生给学困的学生讲课,传递自己的解题思路、经验,教师可从中做提点。毕竟相比较教师的承认思维,只有学生才能明确了解同学的思维走向。

比如在《多边形面积》的讲解中,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式是学生已经习得的内容,教师可用正方形和长方形与多边形转化的可能性来引导学生解读多边形面积。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出内含长方形的梯形,如图1和图2,在引导

学生观察和比较时,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无论是学生自主思考、同桌或者前后桌研究,还是小组讨论,教师都要给学生百分比的信任和自由的分析空间,教师仅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巡视、倾听、指导。

A                D   

               E          F           E        F

                   图 1                  图2

学生们在探讨后会给出教师自己的答案并说明自己计算的方式与思路。当教师发现有学生存在多考虑了两条线BE、CF时,教师无需直接指出错误,而是让其他同学分析出现错误的同学的计量方式和结果,使学生们在讨论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先明悟的学生可讲解自己的“明悟”给其他学生,教师充当评判和指导角色,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才能真正的自主参与进课堂研究中,自然而然地呈现出自己的懂与不懂。学生呈现出的结果、课堂表现,均可成为教师提升学习共同体效能的依据。

(二)尊重学生学习方式,构建良好沟通氛围

小学生对教师天然有畏惧之心,很多孩子在课堂上静如鹌鹑,主要因为怕说错被老师责罚,或者被其他同学看轻。如此,教师要在平时与学生建立平等互助的关系,多与学生交流、互动,了解他们的思维呈现方式、过程,学困点和原因,分析影响他们数学成绩提升的原因究竟是学生心理情绪还是知识除恶比或者知识应用技能等。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情感共同感,才会促使学生乐于、主动的与老师、同学沟通,成为师生互动学习共同体的主人。由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上学生敢于开口的前提,更是合作共同体能否达到师生共进步目标的支撑。

比如《负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负数作为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这个概念容易有难度,教师在使用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分析“负数”概念时,可引入自己的故事,比如“大家这几年身高是不是一直在增长啊,都在长大嘛对不对,你们比去年长高了多少”在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说了自己身高的增长情况后,老师可适时自嘲“可是老师发现自己比去年少了3厘米啊!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么?”在学生们纷纷表示惊讶时,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测量身高的量尺,标明今年和去年自己的身高变化,借此来诠释今年对比去年的数字是负的,继而引出“负数”的概念和表现,当然讲解最后教师可告诉大家,那是因为测量身高的尺不标准所以测量出负增长啦!

“老师身高出现负增长”这个话题新鲜有趣,尤其是在孩子心中这么“高伟光”的老师居然能“负增长”,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拉近学生心中与教师之间的心理、情感距离。教师将抽象的“负数概念”融入到生活场景中,不仅能易化知识的难度,还能在强化学生对“负数概念与表现”记忆的同时,也引发他们对“并不是所有标尺都是标准的”这一问题的深思,课下他们必然会搜索标尺验证、与同学和家长讨论,向家长、教师、同学反馈研究成果。这个过程是学生自发的,兴趣使然,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每一个参与者都会成为其学习共同体,而这个自主探究的过程,也是核心素质与教学改革要求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更是教师拓展课堂教学的重要助力。

三、结语

小学数学学科的抽象性、逻辑性比较强,并不符合学生具象化的认知思维,教师拟提质增效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成效,就势必改变传统“一言堂”和“帮替代”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调研学生的阶段性数学学习趋势和引导需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设计教学主题、教学情境,以便激活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使单边课堂转为多边互动课堂。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气氛是小学数学互动课堂中师生、生生学习共同体发挥实效的重要依据之一,所以教师在日常与学生交流、互动时,要尊重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思维变化情况,将每个学生视为一个可引导的单元,而不是以全班学生为一个单元,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给有进步的学生以赞美,与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何晓玲.学习共同体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行为分析[J].读写算,2022(06):156-158.

[2]李海强.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策略[J].考试周刊,2021(27):59-60.

[3]蔡蓉蓉.学习共同体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0(25):195-196.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课题项目名称小学数学课堂联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DJY-2021-M054)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