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实践育人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2
/ 2

新时代实践育人策略研究

李辉

乳山市中小学综合实践学校 

摘要:本论文围绕“新时代实践育人”这一核心,以基本理念、培育目标、育人途径为统领,通过“三个维度”落实实践育人的内容,通过“六条途径”落实实践育人的实施与实施保障,最终实现新时代的实践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新时代;实践育人;策略;精神育人;知识育人;生活育人

当前疫情形势仍错综复杂,在疫情期间网上教学虽然促进了教育的信息化、个性化,创造了许多网上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但同时也暴露学生们在生活、学习、思想等很多方面的短板,比如家长反映孩子生活、学习中目标感缺失,自律性太差;学习上有困难就想放弃;对疫情出现过分焦虑和消极现象等等。因此,本论文结合新时代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的实际情况利用教育型实践、服务型实践、专业型实践、文化型实践等多种实践形式确定新时代实践育人的三种应对策略,即精神育人、知识育人、生活育人。

以精神育人为核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手是思想的镜子,是智力才能发展的刺激物,是意识的伟大者,是指挥的创造者。”心理学家也一致认为手指是“智慧”的前哨,手的活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动手操作是学生主动学习和获得技能的重要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促进智力发展,充分展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提高想象能力。将精神育人作为新时代实践育人的策略的核心可以有效的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精神育人通过爱国教育和励志教育两种途径来实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1]]在抗疫战斗中,医护工作者、党员干部、志愿工作者都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舍小家顾大家,充满着爱国主义情怀、忘我精神,这种英雄精神永远是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抗疫的医护工作者,不仅有忘我精神,而且有精湛的专业技术,科学施医,拯救了无数生命。教师通过搜集疫情中展现出的英雄人物事迹,制作公众号、微视频等,引导学生观看抗疫视频,鼓励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思政大讲堂等活动来进行爱国教育,让英雄事迹深入人心,将深厚的爱国情怀、报国之志融入学生的血液之中。同时让学生自主搜集疫情信息,借助对身边模范的走访、抗疫英雄的事迹进行收集并形成抗疫作品,从中渗透励志教育,教育学生向他们学习,不仅要学习他们的忘我精神[[2]],而且要努力学习,学好本领,将来才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进而实现精神育人。引导学生在见证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速度的同时,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了解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个具有正能量、传播正能量的人,通过掌握真才实学,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以知识育人为基础

知识是人的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发展的基础,也是个体创造能力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将知识育人确定为新时代实践育人的基础十分必要,没有了知识,教育活动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知识育人也有两种实施途径:一是科普知识;二是学科融合。在科普知识方面,首先,结合山东科学大讲堂活动和全国第17个全国科普日活动,借助优秀科普宣讲员,以科普宣讲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科普知识的渗透。其次,搜集疫情中展现出的英雄人物事迹,进行科普视频的制作,采用演讲、讲英雄故事、抗疫作品展评等方式培养学生认识自身生命价值,珍爱生命、呵护自己;同时正确运用知识,学习对待疫情灾难的方法,产生社会正能量。在学科融合方面,针对疫情期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编写实践性强、操控性强的、与学科特色课程融合的新时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以便于应用到今后的实践教学中,同时为其它重大公共事件(台风、地震、疫情)等提供借鉴。通过以上途径学生能学习对待灾难及疫情的好办法,并能付诸自己的行动从而达到知识育人的目的。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理科处处长刘强,用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变革数据分析了当今教育的大环境,指出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与未来核心竞争力,必须通过顺应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开展培育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特色综合实践活动来推进深度教育改革。而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在活动中教师要因人、因地、因时开发和利用日常资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产生的或引发的思考问题形成探究活动的主题,从而充分体现生活性、活动性及学生的主体性的特点。

以生活育人为主体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是教育的机会,将生活育人作为新时代实践育人的主体不仅丰富了教育的“实践”内涵,也顺应“大教育”的时代潮流。生活技能是指人在生活中所需掌握的能够使自己独立生存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倡导生活教学。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他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应该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生活育人的两种实施途径:一是生存体验;二是生活技能。生存体验主要围绕“疫情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与改变”,将生命教育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唤醒孩子们对生命的敬畏,引导学生勇敢面对无常和苦难,培养健康的心理,感悟生命的价值。同时,也要教育青少年尊重生命、尊重人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生命教育不仅仅关注个人的生命,要尊重一切生命。人类要保护大自然,保护动植物,遵循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3]],尊重生命、尊重自然,是一个现代文明社会人应有的品质。生活技能教育的目的是使青少年不仅要有独立的生存能力,而且还要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发挥个人潜能,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以达到最佳的发展和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将“生活无处不教育”的理念以课程建设与活动推进相结合的方式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当中,通过实验探究和动手操作两种方式引导学生在动脑、动手、参观、体验等具体实践中学真知、提素质,是对“知行合一”的新实践。通过生存活动体验和生活技能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活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从活动、经验与行动中学习,是知与行的结合、动脑与动手的统一。在课程推进中,学校要依托其多样化、生活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突破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新时代实践育人的应对策略以精神育人为核心,以知识育人为基础,以生活育人为主体,不仅将精神思想、书本知识、日常生活等有机串联在一起,打破了社会、学校、家庭之间的教育壁垒,而且促进了不同学科知识间的融合,构建[4]了新的教育体系框架、拓展了新的育人途径,更好地发挥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最终实现新时代的实践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邱伟光. 以爱国主义精神升华育人内涵[J]. 思想理论教育, 2009, 000(020):7-11.

[[2]] 梅汝莉. 变革教育观念迎接时代挑战[J]. 基础教育参考, 2013(15):17-18.

[[3]] 陶西平. 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J]. 中小学管理, 2013, 000(004):58-58.